脐环穴与脏腑对应关系。 腹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西医学中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均属于腹痛范畴。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韦丹多年临证发现诸多疾病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腹痛亦是如此,这些不良情绪不利于原发病的治疗,甚至可诱发加重原发病,因此临床治疗中尤其注重调神。韦丹传承创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家康“补肾祛瘀、调和阴阳”和全国名中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黄鼎坚“通督调神”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提出“调神七针”针刺法,取穴为百会、玉枕、风池、太阳、内关、神门及三阴交七穴,用于治疗失眠、颈椎病、尿频、尿失禁、胃痛、腹痛等疾病均获良效。 壮医认为,人体可分为上、中、下三部,人体三部与大自然(天、地)同步运行,形成三气同步,由此人体健康无病;人体内有谷道、水道、气道合称三道,龙路与火路合称两路,三道两路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重要通路,若三道两路闭塞壅滞,人体三部之气不能同步,则导致疾病发生。脐环穴是壮医特色穴位群之一,位于人部,处人之中央,具有通谷道、补诸虚、通畅天人地三部之气的功效。脐环穴分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两类,脐内环穴擅治全身疾病,临床常取八个穴位,每个穴位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如图。现将韦丹用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内环穴治疗腹痛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张某,女,60岁,2020年11月25日初诊。主诉:反复腹部胀痛5年余。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痛时拒按,严重时伴头部巅顶、眉棱骨处胀痛,排便后腹痛减轻,时有反酸烧心,晨起伴有口中异味,无恶心呕吐、头晕心慌等不适,平素情绪易紧张,畏寒,喜热饮,睡眠差,入睡困难,夜夜噩梦且易醒,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肠息肉、腰痛史;否认其他基础病史。 诊断:腹痛(肝郁脾虚)。 治疗:1.针灸治疗。取风池、颈夹脊穴,点刺,不留针,百会、四神聪(取左右两穴)、太阳(双)、印堂、内关(双)、合谷(双)、神门(双)、三阴交(双)、太冲(双),脐内环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艾灸神阙、关元穴30分钟;2.耳穴压豆(神门、脑点、心、肝、脾、胃、腹部、内分泌、三焦、腰椎)。 12月1日二诊:患者诉睡眠较前转佳,腹痛发作频率较前减少,继续予以“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环穴、耳穴压豆治疗。 12月2日三诊:患者诉昨日扎针治疗后腹痛明显缓解,但夜间受凉后腹痛反复,伴剧烈头痛,以巅顶及眉棱骨处疼痛为主,未诉其他不适,嘱患者注意保暖,治疗同前。 12月30日四诊:患者诉腹痛、头痛基本缓解,近1周未复发,睡眠转佳,夜间无噩梦,焦虑情绪较前明显缓解,无其他不适。继续针刺巩固治疗1次。 按 本案患者平素易紧张、焦虑,腹痛加重时出现巅顶和眉棱骨处头痛,疼痛部位为厥阴经和阳明经循行处,提示与肝、脾、胃相关;腹胀拒按,排便后腹胀减轻提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平素畏寒、喜热饮,提示脾阳不足,加之情志不畅,肝木乘克脾土故出现腹痛。患者就诊时情绪低落,夜夜噩梦,遂选择“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内环穴治疗。“调神七针”取穴为百会、玉枕、风池、太阳、内关、神门及三阴交七穴。百会位巅顶,通头部气街而养髓,针之通督调神、畅达气血,同时可疏散厥阴经气之瘀滞;玉枕属足太阳膀胱经,张介宾认为足太阳经自“项后二筋之间”,即玉枕处入脑,与阴、阳跷脉相通,此穴是黄鼎坚诊断及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失眠针之可获良效;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少阳经处于半表半里,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且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于此,针之可疏导胆经、肝经及诸阳经气血,升降左右之气机、协调阴阳;太阳属经外奇穴,位于侧头部,部分学者认为侧头部属于少阳经范畴,与风池同用,共起顺接阴阳、调节气机、畅达情志的作用;《针灸资生经》云“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临床上内关、神门常同用于治疗心疾,针之开心气之郁结,协调胸中阴阳升降;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之交会穴,一穴三补,《针灸甲乙经》云“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有健脾理血、调肝养血、补肾养神之效。七穴同用共主通督调神、补肾养神、调心安神、疏肝畅神之效。脐内环穴擅治全身疾病,位于人部,处人之中央,具有通谷道、补诸虚、通畅天人地三部之气的功效。患者脾阳不足,灸神阙、关元,补脾阳,壮正气。耳穴压豆治疗选择神门、脑点、心三穴意在改善睡眠;因患者腹痛主要与肝脾有关,故选择肝、脾、胃、腹部、内分泌、三焦;患者既往有腰痛病史,且双耳之腰椎穴处局部有隆起,因此选择腰椎穴。(徐蕾 湖北省潜江市杨市办事处卫生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