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汾城城隍庙山门内面之题字和影壁对联之横批

 东敬后学汲古录 2024-10-19 发布于山西

汾城城隍庙影壁对联既道出了世间真相又富含哲理: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实对联上方横批位置也有字迹,从右往左依次是:感正直无私应。这是前几天读到退休的梁思成老师的文章才知道的。曹红彦兄在现场做志愿者,让他拍了一下,如下图:

有泥痕,已看不清楚。

于是联想到阳泉陈阳兄发的一个图,是城隍庙山门背面即内里的题字:上面是敕赐,下面是感应。

陈兄觉得是一个木板的两面,和正面题字对应。敕赐对的正面是看不清题字的,感应对的正面是显佑伯三字。这是之前不曾留意的,不过结合影壁上方的题字,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影壁上头“感”“应”二字分居两边,中间是“正直无私”。意思城隍爷作为神明是正直无私的,感知善恶,必有回应。正直一词一开始就是形容神灵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礼记·孔子闲居》记载: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神明和天地日月一样也是无私的。

其实山门正面“显佑伯”题字上也隐约有字的,可惜一点也看不清楚了。周倜老师提醒我,文庙明伦堂有一块元碑(至元31年1294)提到城隍庙历史,那碑原先就在城隍庙鼓楼外侧存放。那块碑没有题名,文中提到一个道观叫常清观,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铸有一个大钟,文中还提到有敕赐额在,上头发现的会不会就是当时遗存残迹呢?到了明代洪武二年改建城隍庙时,把旧有的敕赐匾额移到山门背后了或者正面显佑伯题字上方模糊不清的所在就是常清观三字?

郭卫宸题的城隍庙三字下方雕花上有云龙祠三字,可能是原先道观最早的名字,后来敕赐常清观,改为城隍庙时把敕赐的匾额作了处理。因记载不详,只能联想到这里。

此外,城隍庙山门两侧房檐下雕花上也还有残存五个题字,有一个应该掉了,不好辨认,值得进一步探究。

灵〇正?
道流〇?

高悬于上,没法看清细节处,也许还有模糊题字也说不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