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上海”的梧桐街景、270多幢风格各异的洋房别墅,到电影“朝圣地”上海影城,再到聚集着许多新青年的老弄堂——新华·社区营造中心……这条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凯旋路,全长2434米的“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在历经百年的沧桑岁月中、在焕新升级中传承城市文脉、打造文化“新”符号。 本文作者张若钢(右)在发布会上发言。 在时光的长廊里,新华路静静流淌了一个世纪。如今,聆听这条街道的百年絮语,欣闻它在岁月中沉淀的芳香。 位于新华路街区平武路平武路39号102室的BREMPLETE面包房为“百年新华”特制生日蛋糕。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由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统筹策划、《新华录》共创小组共同编著的《新华录》第7期,10月20日下午上生新所的茑屋书店举行发布会。 位于新华路街区的上生新所蔫屋书店。 《新华录》是一本由新华街坊参与共创,与新华共同生长的地方生活志,一份非营利性的街区刊物。2018年,《新华录》在新华社区正式创刊。此后,在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在地社会组织大鱼营造的共同组织下,这本杂志以每年一期的速度记录着新华路街道居民、商户、白领们的生活日常,也关注着在社区中发生的大小事,成为了一本与新华社区一起成长,并深受居民喜爱的地方生活读物。 自创刊以来每年一期,至今已出版六期。从第1期到第6期,每一期《新华录》,都以不同主题,记录了新华社区的发展和居民、商户们的生活点滴。它唯一的缺点是只有上海有:新华路才有“新华录”! 最新出版的《新华录》第七期封面。 《新华录》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社区参与的过程。每期的主编团队都由生活、工作在新华或热爱新华的居民组成。大家一起共创选题、采访、编辑、设计、排版、推广,打造真正属于新华居民自己的读物,让更多人了解新华社区,也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新华录》第7期主编、新华街坊、自由撰稿人徐晓阳(笔名“黑凤内)表示:刚接手第七期《新华录》时,因为要做新华筑路百年主题,兴致勃勃地想总结出几个美好价值,能给后来者借鉴。之后细翻百年来的材料,越翻心越凉——百年变化跌宕,能延续的规律很少。 图为本期《新华录》主编黑凤内(中)与新华路老外街坊翠花(左一)和本文笔者(右)交流。 新华路,仿佛是时光的载体,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积淀。它是一条并不宽敞的马路,但它百年历史,是充满精致的城市缩影,是一幅富有故事的画卷,它在每一个新华路居民心里流淌着生活的气息。 正如王尔德所言:“每一幅肖像里都隐藏着画家的秘密。”《新华录》第七期中试图描绘新华街区的生动肖像,捕捉那些隐藏在街巷深处的秘密与故事。 新华地区的历史始于法华,在北宋因寺庙而兴,乾嘉年间,这里的法华镇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但之后太平天国起义,齐、卢军阀混战,几次战乱兵燹之灾,居民四散,河道淤塞,逐年萧条。 19世纪60年代起,租界当局越界筑路,新华水乡风貌从此改变,到20世纪初,公馆别墅、新式里弄变多,工商业者投资设厂,哥伦比亚总会、邬达克也声名鹊起。 主编黑凤内认为:这段奠定新华优雅的历史也藏着无奈——当时报纸写道:外人又扩充越界路线……联名呈请县长,迅赐设法制止,免至暴动,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主编在本期《新华录》卷首语如此描述:百年很长,波折注定。战争、经济、政治,时代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一个小小区域翻天覆地。 日寇来袭时,歌舞升平的哥伦比亚总会成了关押外侨的地方。到了1950年代,曾鱼虾繁殖的法华浜已是臭河一条。 所以,新华也不全是名人、浪漫与优雅,这些跌宕且不太美好的世事是否也要记叙? 后翻《长宁区志》的人物一编概述时看到了这么一句:有少数劣迹昭彰者,亦如实存史。 突然想到,在无情的百年叙述中,剥开那层宏大叙事和名人光环,那些难说好坏的有情生命力反倒喷薄而出。 据一些老人回忆,法华浜当时虽臭,但两岸还有江南古镇遗存,当时去西法华澡堂洗个澡,去正兴馆吃碗阳春面,再到茶馆听听说书也很惬意。 现在的定西路美食街曾是条脏乱的沿街菜场:鸡鸭塞在暗无天日的笼中,卖咸菜的老太站在缸中用脚踩菜,其中生机回忆起来已难说好坏。 马哥孛罗面包店遗憾地关了,倒激发了大家的怀念之情:那两座有着美丽绿瓦的小屋还能见到吗? 每一段好的坏的历史,如同层层回响,汇聚成了新华今天的复杂魅力:她的水杉扰人又清幽;梧桐春天飘落漫天细毛,夏天冠盖满街;破旧的厂房变成了今天的时尚街区;走卒贩夫、商业精英、时尚女郎,会在同一家店吃上一碗小面。 因此,“黑凤内”主编想到:当我们在说那个难以捉摸的百年时,不如如实记叙各种时光里的真情,尤其是此时此刻的真情:与店来说,它是新华路第一家日料店在上世纪末的意气风发,是苏格兰酒馆的随性洒脱,是新生无碍酒馆的包容之情;与人来说,是在新华长大的老人对旧日时光的留恋,是老外翠花融入本地的努力;它可以是百年老建筑打开的重逢之情,看外来的茑屋书店如何用书这一载体,重现百年前哥伦比亚俱乐部的热闹;它也可以是许多平凡人在新华的相片,看他们想在新华做什么疯狂的事,想百年后的新华留下什么。 图为发布会现场发起人和参与者交流。 对笔者来说,短短2400多米的新华路,每一寸路面都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每一条弄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或蜿蜒、或神秘、或幽静、或浪漫,它无不烙印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新华路上,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投下斑驳的光影,新华路犹如一幅自然画卷;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漫步新华路的弄堂,传统建筑与现代商铺交织,展现着两个时代的融合;黄昏时分,新华路上不时散发着炊烟的香气,让人嗅到家的味道;夜晚,新华路两旁的梧桐树常常会传来阵阵虫鸣声,犹如一首动人的乐章。这种鸣叫不仅是夏日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的回忆…… “黑凤内”告诉笔者:编辑部定主题时,“响响百年”广受拥护。有人说《繁花》里讲上海腔调不响,而《新华录》是大家一起“响”出来的,玩着闹着出来的。也有人说,新华不响了99年,百年了总得响一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发布会前夕收到的祝福百年新华的贺信。 本次发布会开始前夕,组织者陆续收到许多关注新华路街区朋友的贺信、贺卡。很多街坊对这个地方的爱,是“爱得深沉”,“爱入骨髓”,发自内心,这样的能量,可以让这条路,在百年后继续有生长的动力。 在信息多元、网络发达的今天,写信,是一种有手工感的传递真情和感受的行动。写信,不花里胡哨,却是需要真情流露的。 昨天的发布会上,有手工折纸,有理工男的情诗,有专门设计打印的信纸等,再补上写信人的照片,这个环节主持人差点要泪目,热爱新华路的人们好可爱!大家就是一群日常又很浪漫可爱的新华街坊,用自己的方式和街区谈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时不时就聚一聚,大大方方秀恩爱。 而唯一以上海市区路名命名的公众号《新华路时光》也被列入“百年新华”年龄地图。据介绍:2006年起,新华路393弄老居民唐震熙先生,在网易开设以“新华路时光”命名的博客空间。2018年“新华路时光”博客转入腾讯公众号。该公号在维系老同学、原住民初心的基础上,渐次向社会各界中老年朋友敞开“我手写我心”,分享光阴故事的视窗。十八年来,从网易博客转成公众号,刊登了数百篇反映新华路历史风貌和新时代上海街区发展的文章,深受中外各界人士欢迎。 发布会上一起合个影。 参加发布会的朋友纷纷表示:《新华录》第7期的出版就是对新华百岁的深情大礼,用一整本杂志去诉说百年间的真情时刻。 近日,《澎湃新闻》在介绍百年新华路时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读懂了新华路,也就读懂了上海滩。新华路承载着厚重独特的历史文化,一个世纪的时间仿若于此凝结。信步走在这条浓荫蔽日的小马路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时尚交错而来,经历时间沉淀后的新华路,散发着沉稳和包容的空间气质,更富有生机与活力,彰显出其独到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氛围,提醒着我们放慢脚步,感受时光,感受建筑,感受城市的悠悠岁月。 最后笔者引用《新华录》第7期卷首语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希望我们这代人的声响,能在下一个百年找到知音。”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