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开放性试题。 勿喷,理性发言,不然很容易被拉黑。 如果这篇稿子放到5年前,一定会被喷,因为那时的高新,在学校方面,其实没有多拿得出手的牌。 彼时锦江区风华正茂,高新区的家长,特别是大源的家长,对未来还有些惶恐。 但高新区这几年在教育上的进步,真的证明了一句话:有钱可以“为所欲为”。 要想办一所百年名校很难很难,但要办一所超越大多数学校的学校,其实没那么复杂,简化成两个字就是:投钱。 所以,在学区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会有一些家长选择从锦江迁移到高新,当然也会有家长从高新移情别恋到锦江。 所以,才有了祺爸这篇主题文:锦江VS高新,学区怎么选?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先表扬下这两个区,他们堪称成都教育的“课代表”。
锦江和高新在各个学段都有品牌学校领衔,各个学段都很强,没有短板,就是最大的优势。 特别是高中,现在高中指标到校越来越成为家长选择学区的重要标准,因为区级指标到校名额占高中统招名额的一半,而且不经过中考。而且两个区的高中收分都很高,且各个分数段的学校都有。这对家长的吸引力很大。 当然指标到校也不是绝对,想拿指标也要中等偏上的成绩(还不能择校)。 锦江区的口号之一是“学在锦江”,再加上历史底蕴,所以,教育是锦江的“招牌”。 高新区则是利用区位/产业/财政优势,引进众多教育品牌,修建高规格学校,成为“新贵”。 为了吸引人口和刺激房地产,两个区都非常重视学区的打造,通过区内品牌学校的领办来提升区内整体的教育品牌,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集团化发展。 锦江区的川师附中、七中育才、成师附小、盐道街都领办了众多学校。 高新区的七中初中、石室天府、教科院系、银都紫藤同样作为区内龙头开启集团化办学。 如果还要加一点,那就是热门学区人真的多,这几年,学校爆仓的现象很严重,这会有影响。 表扬完了“课代表”,祺爸小心翼翼的进入到下一个主题:两个区有哪些“差异化”? 从基础教育的厚度和宽度来说,成都看两个区,一个是锦江,一个是青羊。 这种厚度和宽度体现在教学/教研体系、校园管理/文化体系、师资培养等等多方面。 无论是官方的认证还是从教育系统内部的认可,无需多说,这是锦江的优势,或者叫底蕴。 举个小例子,初中的诊断性考试,因为是各区出题,一直以来,锦江的诊断性考试都会被各区借鉴,同时,家长也会做锦江区的诊断性考试,来评估娃娃自身的水平。 这一点,高新还需要沉淀。 锦江区的教育,套用一句话:我不需要引入“豪门”,我就是“豪门”。 川师附中+七中育才+成师附小+盐道街小学,锦江小初高的品牌学校都有。所以,锦江区的新修学校从不缺品牌,就根据学段,主要在这四所学校里面选择领办学校就好了。 所以你会看到,这几年,锦江区为了提升学区吸引力,用上了名校“开光大法”,川师教育集团、七中育才教育集团、成师附小教育集团、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锦江区几乎半数以上学校都是这四所学校领办。 锦江的教育品牌除了服务本区,还辐射到成都其它区市。例如七中育才科学城分校(天府新区)、七中育才金堂分校、成师附小金堂分校等等。 从这点来说,由于发展时间的原因,高新区的教育品牌都是引进的石室、七中、教科院系等等品牌。 当然,经过十来年的沉淀,高新引进的这些教育品牌,又开始反哺区内学校,走向了教育集团化道路。 这点高新是占优的,投入大,而且大多数都是新学校。不像锦江区,动不动就是百年名校,老学校不太好去改造。 硬件就说一点:高新区大多数学校都有空调。 生源素质不是单纯的房价比拼,谁的房子贵,谁的生源就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房价只是一方面,生源还包括产业的导向(汇聚高素质人才)、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教育的竞争很大程度还是家庭的竞争). 从这一块来看,高新区是有优势的,实际上,锦江区在产业上一直是短板(这几年在奋起直追)。而高新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上都形成了产业优势。 高端人才的聚集和相对高的家庭收入,高新区看起来更强。 毕竟,生源是一个学校的底色。 好的民办学校,其实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而且民办学校给到本区的招生名额会更多。 从民办学校的情况来看,两个区的民办学校质量都还不错,锦江区的嘉祥+师大一中+川师附小,高新区的金苹果锦城一中+成外美年+金苹果公学,都是受到家长追捧的学校。 但如果要比教育质量,锦江区的民办学校更胜一筹。嘉祥+师大一中是初中的五朵私花之二,川师附小是小学私花(现在是九年一贯制学校)。 2024年,嘉祥锦江只算清华和北大,都走了21个。 为什么讲有锦江区的家长愿意来高新区,无它,高新区部分学区均衡性更强。 大源对口初中 以大源为例,大源目前一共有三所初中。 这三所初中,单独拎一所出来和锦二的七中育才比,目前肯定有差距。但奈何,锦二有几所短板学校,让家长颇为踌躇。摇中七中育才当然好,要是没摇中呢?
锦江区的学校布局还有一个问题: 小升初划片范围太大了,对口初中太多了,一个是拉长了上学距离,二就是确定性和均衡性存在问题。 高新区的站南、大源、中和片区三个片区,对口初中都只有三所。 而锦江区的锦二有6所对口初中,锦三有10所对口初中,锦四也有10所对口初中。 巨大的划片范围,导致确定性和均衡性不够。 我觉得两个区,在双减以后都不怎么卷了。因为祺爸问过不同学校的家长,从老师作业的布置等等来看,都算是正常的,和其它区差不多啊。 每个区都有卷的家庭。 但总有家长告诉我,似乎是高新区更卷。 或许是高新区家长课外对教育的投入,整体性比锦江区更大? 两个区域的培训机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家长报名的热度也很高。 而未来,两个区域的“胜负手”在哪里? 锦二学区好不好?肯定好。 但锦二学校有些短板学校,实际上是影响了家长购买学区的决策。 因为,家长选学区,一个是看上限,另外一个是看下限。 高新也有自己的短板学校,那就是老的九义校。很多高新家长担心区内的九义校参与多校划片。 虽然两个区都是采用区内名校领办来提升这些短板学校,但改变不是一两年的事情。 所以,两个区谁把短板学校提升得更快更好,谁就能获得更多家长的投票。
教科院附属学校大源西新校区(高新区元秀路) 无论是城市的界面更新还有发展空间,锦江二片、大源片区、站南片区实际上都没有太多拓展的空间。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板块拓展上,锦江区朝金融城三期、林家坝等板块进军,高新则在大源西、新川片区持续落子。 这些新片区的打造和学区的吸引力将关系着两个区未来的发展,无论是为区域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或者在人口持续下降的未来,吸引人口流入,都至关重要。 因为不是所有的人为了娃娃都会去买老破小,职住平衡是众多家长的考量。 另外,这些区还有土地未开发,你懂的。 还是回到开头那句话: 要想办一所百年名校很难很难,但要办一所超越大多数学校的学校,其实没那么复杂,简化成两个字就是:投钱。 对学校硬件的投入,对老师待遇的提升/师资力量的优化等等,都将影响着两个区的教育吸引力。 越到高段,生源的重要性越发重要。 两个区谁能更多地留住本区的优生,更大力度吸引到外区的优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因为,有了优生,才能出成绩,有了成绩,才能吸引更多家长和学生。 名校的基础就是生源,你让学校全部摇号看看,成绩还会不会如以前一样耀眼? 你不要看家长嘴里老说着躺平躺平,学校要真是躺平了,你看家长选不选这个学校? 看完了祺爸上诉的分析,很多家长还是会很迷糊,锦江VS高新,学区到底该选哪个? 我只想告诉你: 1、选学校和学区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好的学校/没得第一第二这种说法。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是各美其美,不是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 2、你喜欢锦江的烟火气,可以选锦江,你钟爱高新的洋气,可以选高新。 3、学区不是买房的单一标准,预算、工作距离、生活配套等等都是要重点考虑的。未来人口下降的趋势不可逆,学区的价值会进一步降低。 4、看过太多学霸和顶流学校,你就会明白,学区是一回事,真正核心还是家庭的规划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娃娃自身的内驱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