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五岳真形图

 地藏菩萨mohesa 2024-10-22

世界上很多国家存在山峰崇拜。

这是因为山峰海拔高,人类站在山峰面前显得非常渺小。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世界上很多高海拔的山峰,被人类赋予了重要意义,甚至将其当成民族文化的象征,称之为“圣山”。

另外,因为山本身的物理特征,在先民看来,乃是冲破尘寰、上通天界之处,亦是神人所居。通往山顶的朝山之旅,也具有了连接神明天地的神圣内涵。不论是冈仁波齐之于藏传佛教、长白山之于萨满,还是圣米歇尔山之于天主教、阿索斯山之于东正教,这一座座山岳都在当地的信众心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图片


我国的五岳其实也像这些圣山一样地位显赫。

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

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

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

西岳名为太极总仙洞天,

北岳名为太乙总玄洞天,

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

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星、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

五岳真形图就诞生于道教长期以来的五岳崇拜中。

图片


宋代张君房辑《云笈七签》里收录了东方朔所作的《五岳真形图序》,如果这篇序言真是东方朔所作的话,五岳真形图出现在汉初甚至更早的时候。而在另一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有记载:“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抱朴子》由葛洪编撰,成书于东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东晋之前,五岳真形图就已经存在了,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这组符号与五岳之间究竟是怎样的联系?

《汉武帝内传》里说,“乃因川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五岳真形图序》中也提到:“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於奋笔,锋芒畅乎岭锷,云林玄黄,有如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

这都是在说,五岳真形图最初的样子,其实就是记载着五岳各山川的地貌的地形图,这一点,我们从《正统道藏》中所载的五岳古本真形图上就能看出,五岳真形图最早应该就是当作地图来使用的。

图片

《正统道藏》五岳古本真形图

日本学者小川琢治也曾考证过,五岳古本真形图基本能反映五座山岳的真实地形。例如,将《正统道藏》中的东岳真形图旋转180度后,图上的线条走向与实地测绘的泰山地形图极为相近。如此看来,五岳真形图最初是各山川的地形图这一说法相当合理。

图片

道士修炼常在深山之中,如果随身带上几张记载了山川地貌的地图,那么便可以在出入山林之时,能够准确定位不会迷路,这当然算得上是一种极其实用的安全保障!所以,在千年以前,道教的道士们就开始凭借这样一张张地形图的指引出入名山大川,迷路的时候可以作为指引,不迷路的时候也会因为有地图在身而备感安心,久而久之五岳真形图就成为了道士出门必不可少的防身之物。另外,大家一定对道士作法时常用的罗盘有印象,和五岳真形图搭配使用,地图+罗盘,简直就是居家旅行、修炼作法的必备良品。

也许是因为最初的五岳真形图过于复杂,绘制起来很繁琐,带在身上也麻烦,才渐渐演化成如今高度简化的符号。

图片


就作用来看,五岳真形图符可以算作道教符箓的一种。道家视其为神性的宝图,认为此图符将五岳的山神都汇集,就会有着很强的磁场和能量。东方朔的《五岳真形图序》中也说:

“子有《东岳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岳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反还自伤;子有《中岳真形》,所向唯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真形》,消辟五兵,入阵刀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岳真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真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欢悦,人神攸同。”

按照这里的说法,五岳真形图中蕴含着强大的法力,得到不同的真形图即可获得不同的法力加持,而一旦凑齐了五岳真形,便可以纵横天地,天人合一。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书与持之,必不死也,其乳妇难艰绝气者,持之儿即生矣,道士欲求长生,持此书如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

另外,在民间传说里,五岳分别对应着五位帝君:

图片

据此,他们又为五岳真形图带来了更多的功效:东岳泰山掌控生死灵魂,南岳衡山掌控时间,中岳嵩山总理世间万物,西岳华山召使百鬼、斩杀恶神,北岳衡山闭藏万物。

于是《五岳真形图》成为最重要的符箓,民间更将其奉为至宝,成为避兵、消灾、免祸致福的护身符,广为使用。

这一组符文不仅见于我国道教文化研究重要文献和道教经典集合《道藏》中,更见诸各种器物中。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图录》记载有“唐五岳真形鉴”,可知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刻有五岳真形图的器物。

图片


又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五岳真形图玉嵌饰,是极为罕见的刻有五岳真形图的玉器。

图片


分存五岳的《五岳真形之图》刻碑,现存有明万历年间巡按河南监察御史方大美重刻石,碑存河南省登封中岳庙;一通存于西安碑林,为清代邓霖转刻;存于泰安岱庙东碑廊的《五岳真形图》碑,因为下部关于刻制年代的文字风化不识,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万历年间刻碑,现经查阅同治六年版《泰安县志》金石卷可知,刻于明洪武十一年十月。

图片

泰安岱庙东碑廊《五岳真形图》碑

最后,有一首清代的施闰章所作的《五岳真形图歌》,没事念一念诗,就当是有五岳法力加持了吧:

五岳足迹谁能遍,五岳真形谁所见。
岱宗山下岳祠东,镌瑶刻玉穷鬼工。
紫泥搨就珊瑚色,高堂日射扶桑红。
璇宫银阙森髣髴,群仙玉女纷相从。
禹鼎沈沦多不若,山林佩此百神却。
丹灶思寻勾漏砂,灵岩定采天台药。
陟岳寻仙思汉武,茂陵寂寞一抔土。
倘许吾曹有仙骨,君现真形与君语。

【作者介绍】
药道人,红药山房主人。
负笈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月塘社群学术顾问,负责学术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