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气温下降得很快,前些日子还感冒了一次。自从感冒之后,咳嗽似乎一直未好。前几天加班熬夜,咳嗽又加重了,只得又喝回了川贝枇杷膏。总听人说起“春捂秋冻”的谚语,但是在我身上遵循这个规律似乎不大管用。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古老的谚语流传至今,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那么,为什么说春捂秋冻呢?让我们一同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春季,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然而,此时的气温并不稳定,常常忽冷忽热。虽然白天阳光明媚,让人感觉温暖宜人,但早晚温差较大,稍有不慎就容易受寒感冒。“春捂”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多变的气候特点。 从中医角度来看,春季与肝脏相应,肝主疏泄,具有升发阳气的作用。经过一个冬天的闭藏,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升发,但此时阳气尚较为薄弱。如果过早地脱去厚衣服,让身体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就会使阳气受损,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此外,春季多风,风邪为百病之长,具有善行数变的特点。当人体卫气不固时,风邪就容易乘虚而入,侵袭人体,引发感冒、头痛、关节疼痛等病症。“春捂”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温暖,固护阳气,增强卫气的防御功能,抵御风邪的侵袭。 在现代医学中,春季也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适当的“春捂”可以减少身体受寒的机会,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而且,春季人体的皮肤和毛孔逐渐张开,新陈代谢加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如果突然减少衣物,身体可能无法及时适应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但此时暑热尚未完全消退,气温仍有反复。“秋冻”则是顺应秋季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养生方法。 秋季与肺脏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适当的“秋冻”可以帮助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增强肺脏的功能。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促使毛孔收缩,皮肤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身体会调动阳气来抵御寒冷,这有助于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而且,秋季适度的寒冷刺激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秋冻”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就会习惯于温暖的环境,一旦气温突然下降,就会难以适应,容易感冒。此外,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春捂秋冻”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不宜过度“春捂秋冻”。这些人群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免受寒生病。 同时,“春捂秋冻”也需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春季“捂”的时间不宜过长,当气温持续稳定在 15℃以上时,就可以逐渐减少衣物了。秋季“冻”的程度也应因人而异,当气温降至 15℃以下时,就应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因过度寒冷而导致身体不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