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5师一分为三,为什么分出两大野战军,三位元帅,三位大将?

 凤凰山居士 2024-10-22
历史知多少2024-10-22 12:00四川

首先,有必要对115师在抗战初期的编制构成进行简要介绍。

抗战初期,红军的三大主力被重组为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其中红一方面军改编为115师,红二方面军则成为120师,而红四方面军则变为129师。

组成115师的红一方面军,主要由我们熟知的红一军团(林)和红三军团(彭)构成。这两支部队在草地分兵后,由中央领导前往陕北。抵达陕北后,一、三军团与由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军15团会合,重新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

红一军团(此时红三军团已经并入一军团)来自中央,红十五军团则源自陕北和鄂豫皖。在此前的历史中,两军并无共同作战的经历。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回忆,红一军团进入陕北后,与红十五军团的初次合作实际上经历了一段磨合期。比如在东征期间,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本位主义”争执。当时红一军团在山西较为富裕的地区作战,战绩显著;而红十五军团则在山区活动,扩充兵力和筹集资金的情况不如一军团理想。于是,毛主席给红一军团发了电报,指示他们将新兵分一些给红十五军团,然而这却引起了一军团军团长的强烈不满。

后来,红一方面军被改编为第115师,红一军团改为115师343旅,由陈光担任旅长,红军15团则改为344旅,旅长是徐海东。

115师出征后进入晋东北,首战便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此役的主力是陈光率领的343旅,而徐海东的344旅则辖有两个团。其中一个团因突如其来的山洪阻挡未能参战,另一个团则作为预备队参与了对日军的最终围歼。

在平型关大捷后不久,115师于五台山完成了首次“分家”。

为了支援正遭日军猛烈攻击的娘子关,115师决定将主力部队南下,前往汾河流域和晋南。同时,师政委聂荣臻领导下,留下部分干部和部队在晋察冀地区,继续坚守战斗,开辟根据地。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中提到:“分家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确定谁随主力转移到新地区,谁留在原地。这项任务由罗荣桓同志负责。我对他说,你来安排就好,你最公平。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等几个部门的人员去留都由你来决定。哪些人走,哪些人留下,你有最终决定权,我不会争任何一个人。罗荣桓同志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他亲自挑选了一些人,虽然留下的同志人数不多,但都很得力。”

除了干部的配置,还有部队的安排。当时驻扎在晋察冀地区的部队包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师教导队的两个队,以及总部特务团的一个营部和两个连,总人数达到了3000人。

聂荣臻之所以能够后来成为开国元帅,正是因为他在仅有3000余人的基础上,创建了后来声名显赫的晋察冀根据地和华北野战军。

从干部资源的分配来看,聂荣臻得到的并不算丰厚。当时已经确定115师的主力要南下,而聂荣臻则率领少量部队留守晋察冀。晚年时,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刚分家的时候,机关的同志开玩笑说,司令部有多少人?一盘菜就够了,一个炕就够睡了。”这足以说明当时这支“偏师”力量的微弱。后来,毛主席曾说过:“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五台山后有聂荣臻”,高度赞扬了聂帅的功绩,这评价实在不为过。

晋察冀不仅拥有元帅聂荣臻,还有一位杰出的大将——罗瑞卿。罗瑞卿原本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干部,后来出任晋察冀区军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协助聂荣臻元帅开展工作。

当115师主力从晋东北南下时,又一次迎来了“分家”的局面。

第一次“分家”时,115师将独立团等部队留给了聂荣臻和晋察冀根据地。而这次,344旅(原红十五军团)被直接划归第18集团军总部指挥。如今,115师师部能够直接指挥的部队,只剩下了343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

当时343旅下辖685团和686团,团长和政委分别是杨得志与吴文玉,李天佑与杨勇。不久之后,师长负伤离开,陈光顺理成章地接任115师代理师长,罗荣桓则从政治部主任转任为政委。

之后,陈光与罗荣桓率领343旅的主力进入山东,与当地的山东纵队合力,共同在山东地区建立了实力雄厚的根据地。在这一过程中,罗荣桓独当一面,凭借卓越的表现为自己在开国元帅的行列中奠定了稳固的位置。

再来说说划归18集团军总部和129师指挥的344旅,这支部队在旅长徐海东因重病离开后,由代理旅长杨得志和政委黄克诚率领继续作战。随后,随着形势的变化,344旅也分成了两部分分别展开活动。一部分由杨得志代理旅长率领,前往冀鲁豫开辟根据地,另一部分则在政委黄克诚的带领下,越过陇海铁路,向华中地区发展。

黄克诚南下后,先与彭雪枫会合,随后接到命令前往皖东北。在与彭雪枫分别之前,他将344旅的主力留给了彭雪枫,自己则率领三个团奔赴皖东北,与张爱萍部队汇合,开启了他在苏北抗战的辉煌篇章。

在苏北期间,黄克诚以他所率领的南下部队为基础,组建了新四军第三师。

抗战胜利后,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的主力部队3.5万人前往东北。与此同时,山东根据地的罗荣桓也在当地组建了6万余人的队伍,向东北进发。当年的343旅和344旅最终在东北再次汇合,继续携手并肩作战。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115师的老政委聂荣臻在晋察冀带领的那支“偏师”,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已成为一支强劲的部队。当时,晋察冀区军是距离东北最近的,在支援东北方面自然义不容辞。根据聂荣臻元帅晚年的回忆,晋察冀区军对东北的支援中,规模较大的行动有三次。

1945年8月,晋察冀区军从冀热辽地区抽调了8个团和1个营,共计1.3万名士兵,此外还有2000多名地方干部(其中包括4位地委书记),在李运昌的率领下,首次进入东北。

第二次是在1946年10月,晋察冀领导聂荣臻等人主动向中央提出建议,将冀热察和冀热辽区军划归东北区军管理。

第三次发生在1947年,当时东北区军正在实施“夏季攻势”。晋察冀区军则在冀东地区组建了詹才芳纵队,并派遣他们前往东北。此外,晋察冀的同志们还积极建议中央将整个冀东地区划归东北区军。冀东地区地广人稀,拥有丰富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晋察冀区军除了这三次较大的支援外,还陆续向东北派遣了足够组成25个团的干部和部分部队,其中包括冀中的三个团。

聂荣臻回忆,1945年后,晋察冀部队陆续划归东北的共有3个纵队和6个独立旅,总兵力达十余万人。此外,地方武装还包括14个分区军的部队。

抗战初期,115师被“一分为三”,而在抗战结束后又“合三为一”。这一分一合不仅造就了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以及部分华东野战军,还涌现出三位开国元帅和三位开国大将(徐海东、黄克诚、罗瑞卿,谭政与肖劲光不计入)。这一段历史堪称波澜壮阔,群英荟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