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夏末秋初,海边的胶东人有个捞海蜇的大营生要忙。这个季节,海水趋暖,海中微生物多,海蜇由初春时大不盈掌的小体格出落得身宽体胖,温热的东南风将其缓缓推向胶东近海。于是,人们迅即行动,一来劈波出海、撒网捕捞,二来摆桌搁碗,捣弄一道时鲜海蜇主打的美味熨帖饥肠。 作为常见的海生腔肠动物,海蜇还有海蛇、红蜇、鲊鱼等别名。它通体无刺无骨,在海里犹如一顶打开的降落伞,大者伞部直径超1米。中国的海蜇依产地分东蜇、北蜇、南蜇等品种。东蜇即产自胶东的烟台、青岛一带。北蜇出自天津北塘。南蜇主要产自广西、福建、浙江,南蜇普遍个大色浅,肉厚脆嫩,品质上乘。 海蜇汤资料图 海蜇自古就被列入“海产八宝”,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蜇的记载,说明中国是很早就食用海蜇的国家。作为水母中的一个小类,海蜇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神话传说。《海珍食话》中记载,法海因多管闲事拆散白娘子和许仙,间接导致水漫金山,害了千万生灵,玉皇大帝一怒之下要捉拿他。吓破胆的法海和尚东躲西藏,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蟹壳。但在仓皇逃避中,法海不慎将僧帽跑丢了。这顶僧帽终年漂荡在大海上,日晒水浸,涌拍浪击,到后来便慢慢变成一只终日浮在海面上的海蜇了。 关于海蜇,还有一个传说。东海龙王的小女儿爱上了一个凡人,偷偷逃出龙宫与之结为夫妻。龙王派出众多虾兵蟹将前去捉拿,眼看着追兵越来越近,龙女忽然发现海面上有个漂浮的东西,她急中生智躲了进去。龙王见状,猛然施了一个法术,道:“定!”从此,龙女再也没从漂浮的东西下面钻出来。岁月更替中,龙女变成了海中的海蜇。至今,人们揭开海蜇伞一样的“盖子”,好似还能看到一个面容白皙娇嫩、金丝银发的少女,那就是龙女的化身。龙女遭到父王陷害后身陷囹圄,愈觉父王残忍,于是她千方百计搜集海中毒素,等待时机同父王决一胜负。这也是人们在捕捉海蜇时,稍有不慎便被蜇得一片红肿的原因。传说毕竟是传说,耳熟能详的故事权当是人们向往美好事物的一种表述方式吧。 捕捞季来临,胶东人驾船出海捕捞海蜇的阵势相当壮观。海蜇块头大不说,还通体无骨,要将软塌塌的海蜇弄进船舱,光使蛮劲不行,得“软”“硬”兼施,借势起网,再用巧劲拉开网绳。随着“哗哗”的声响,挤满网包的新鲜海蜇便痛痛快快地上船入舱了。捕捞海蜇的“硬功夫”,胶东沿海的渔民们几乎身手都一样,想来是为了生活,一代又一代渔家人在风浪中反复练就了这捕食的技能。 新鲜海蜇上岸,胶东人会十分娴熟地将其分割加工,用“三矾”腌制成韧劲儿十足的海蜇皮;将海蜇头初加工成嘎嘎脆的“老醋蜇头”食材,以备后用。这段时节,无论是当地人还是他乡客,在胶东的临海之处都能吃上新鲜的海蜇菜肴。 20世纪90年代初,我自湖北孝感退伍回到青岛不久,被单位派驻到烟台从事海产品采购。当时,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余音尚在人们的耳际萦绕,内陆省份的战友商定到蓬莱游览“八仙过海”取景地。我们一同前往时,正值海蜇捕捞季节,蓬莱街巷间,以及景区周边都弥漫着海蜇特有的淡腥气息。午间,一位好客的海鲜酒楼掌门人向我们推荐了他们的时令菜品——美味鲜海蜇,并特地告知,他酒楼这道特色菜肴是用来“喝”的。作为青岛人,我对海蜇的吃法并不陌生,唯独没听说海蜇还可以喝,初到海边的远乡战友更是如堕云里雾里。我纳闷,难道是用鲜海蜇烹制的汤肴? 我们落座不久,酒楼大厨就将满满一盆儿香气四溢的海蜇菜置于餐桌上了。紧接着,酒楼掌门人上前热情地介绍起来。原来,这道菜是厨师截取新鲜海蜇犹似水晶般干净的部分,切成细条,再分切成豆粒样的小肉丁,然后加蒜泥、小米辣、香菜段儿、花生碎儿,再加米醋、淋小磨香油、撒少许细盐调制而成。因为海蜇新鲜,含水量足,加之切成了小肉丁,用汤匙盛着喝即可。这适宜喝的海蜇菜呈现出的好味道,让我们一桌人都咋舌称赞。 这之后,又有孝感、武汉、重庆的战友相继来烟台、青岛等地游玩,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所到之处,我都特意安排他们尝鲜喝海蜇,每每令其连打饱嗝。他们评价,一碗可以喝的鲜海蜇,展示的是胶东人不凡的生活技巧。 这些年我游走四方,所到之处居然也能喝到鲜海蜇。然而,许是烹制技法有别,许是添加的调料不一样,尝来尝去总感觉不如胶东人做的有味儿。 有人说,美食二字,总是“美”在前,“食”在后,这是因为食是美的注脚,而美却是食的灵魂。同样的食材,如何让其成为珍馐佳肴,令人在大快朵颐后念念不忘?这是一个需要费大智慧才能得出答案的题目。胶东人烹制的可以喝的海蜇菜肴,真正找到了这个答案。 你可能还想看: 来源 | 烟台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