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153】 家是什么?家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或是居住过的地方,或是祖籍所在地……家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家是放不下的牵肠挂肚,家是离不开的绵绵情意。人这一辈子,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家始终都在那里。“你在忙什么?”“组织厨师培训,一定要给客人吃好……”“你明天准备干啥?”“我要去督查宾馆卫生……”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同志们不是在为世客会客人做保障服务,就在保障服务的路上。这些天,古都全城都在为世界各地客家人“回家”做准备,全力“迎”客、聚“客”、留“客”,努力为广大客亲倾心奉献一场河洛风韵、客家风情、国际风采的精彩盛会,打造一届弘扬客家文化的盛会、一届亲人回乡圆梦的盛会、一届深化交流合作的盛会。在洛阳的大街小巷到处萦绕的是“回家”的环境和氛围。1700年前,客走他乡。1700年后,客家回家。10月24日至26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将在洛阳举行。一场盛会、千年深情,一次重聚、无限精彩。洛阳广邀四海客亲回到根亲祖地,感受华夏文明的历史荣光,探寻历久弥新的精神家园,体会同根同源的血脉深情。天下客家,根在河洛。回望历史,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就是从汉魏洛阳城出发,扶老携幼、栉风沐雨,踏上漫漫征程。西晋末年,诸王争权,同室操戈,骨肉相残,致使洛阳“苍生惨灭,百不遗一”,史称“八王之乱”。诸王还招引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氐、羯、羌“五胡”围绕京都内外、大河南北你争我夺,混战不休,引发“永嘉之乱”。当时,战乱、灾荒、疾疫交相攻逼,皇帝领着高官、士族逃离京城洛阳,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大规模迁徙浪潮。此次南迁也是客家民系形成史上时间最早、人口众多、整个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南迁。南迁人口往往由“衣冠族”率领,成员大多为其家族、宾客、奴婢以及一些没有能力自保的散户,因而又称“衣冠南渡”。唐中后期的战乱和五代纷争,引发了北方汉人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支移民即为客家先民。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交至明代中叶,客家民系逐步走过孕育、形成、完善的路程。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家先民南迁时思念不能复返的家乡,在他乡取故乡之名聊以慰藉,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遍布全国的“洛阳”。也正是因“作客他乡”的历史,所以逐渐有了“客家人”的名字。悠悠伊阙关,漫漫客家路;走过万安山,难忘故土情。“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巍然屹立,“大谷关客家之源纪念馆”重塑河洛“根亲地标”……无数与客家人相关的遗址遗迹如星斗般,散落在洛阳的田野与山川之间,它们如同历史的低语者,默默诉说着客家与河洛的渊源,无声见证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千百年辗转迁徙,客家人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筚路蓝缕、拼搏创业,但文化的根脉始终在传承,家国一体、宗族等观念也无形中渗透在客家社会中。客家先民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观念发扬光大,并与爱国融为一体,成为客家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客家精神,忠孝为本、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成就了客家人英才辈出、群星闪耀,也使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球一亿多客家人的祖根地。在外为客、回洛为家,万里归鸿、千年圆梦。洛阳盼着客亲回家,感受血脉相连的故乡情深,体验古都新韵的精彩蝶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如今,洛阳正张开热情的双臂,热切期盼着全球客家人回家。从世界回到出发的地方,这里,寄予着客家人对这片故土的眷恋。这里是洛阳,是奔赴的远方,也是回家的方向。无论万里之遥,无论千年之隔,洛阳始终是故乡。岁月流逝,乡情更浓。如今,客家人最初出发的地方,这里繁荣、文明、美好且幸福!千年思念,传来回响。想家就回家,建家护好家。家好,国好,天下好!陶军,男,党员,本科,安徽怀远人,1994年入伍,2010年年底转业,洛阳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现在洛阳市政府某部门供职,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工报、中国社会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稿件2000余篇幅,文学作品200余篇,获奖各类奖项30多次,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 投稿须原创首发,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1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