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母亲的怀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那些久远的生活细节,慢慢消融在岁月的河水中,渐渐模糊。于是想悄悄地写下,让文字充作花瓣,装点暗淡的过去。 回想起来,相较于当下做父母的又是学心理学,又是学家庭教育,我们小时候,父母对于孩子们,堪称简洁版的父母之爱。请家教,报辅导班,听都没听说过。吃饱饭,能上学,便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福儿童。 母亲一直是操劳的,这种操劳源于那个时代拮据的生活状态,也因为她对生活的高要求。过年、过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要有新衣服、新鞋,还要有不一样的吃食。而所有这些,都是母亲全程准备,就是字面意义的一针一线,一餐一饭。在学校的活动,也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记得上小学,学校老师要求同学们打草交给学校,我自然是不会,母亲利用空闲时间,打了好大的一包,于是我得了全班第一名。 至今我的小学同学仍然记得,每天早上约我一起上学,我总是在吃热气腾腾的早饭。母亲留给我最深的记忆是,天不亮就起床,烧早饭,并不只是潦草地填饱肚子,而是复杂地蒸包子、包饺子、炒菜做饭。妈妈说,只有早饭吃好了,中午放学回家的午饭才可以凑合一顿,不至于影响健康。 而我从来不记得妈妈爱吃什么,甚至想不起年轻时的妈妈与我共享的情景。那时候所有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东西,母亲都毫无例外地留给了我们。 我们报考大学的时候,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据说是要全国分配。母亲当然不愿意让我离开她身边,于是中学老师给我的建议是,报考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就可以留在北京当老师。母亲一次也没跟我提过,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告诉了老师。但年轻执拗如我,根本不在意这个打算,依然选择我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谋划着远走高飞。 长大了要恋爱结婚,北京的许多丈母娘往往会反对女儿嫁给外地人,但母亲对我的婚姻,从来没有异议。后来生活中的各种变故,也由着我折腾,母亲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帮助我度过难关。 今天的我,也做了母亲,虽然社会评价对于父母有了各种新要求,但我内心依然崇尚过去父母那一代人的简洁之爱,尽可能地给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也像母亲那样,尽量不干涉孩子的选择,不督促孩子的功课。 母亲不是老师,家不是学校。向母亲学习,还是从认真做早饭开始吧。 有母亲这样简洁的爱,我得以恣意地长大,读书,入职,嫁人,生娃,远行,母亲从来没有干涉过我的自由选择,她只是看着我不断地忙碌,替我担心,为我祝福。但我知道,我走得再远,也从来没有走出过母亲的心窝。 如今母亲不在了,我永远走不出的是对母亲的思念。 前文:开始做自己 推荐:早餐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