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渐深,但秋不高气也不爽。 甲辰农历九月十五,晨雾,零星小雨,感觉很湿。湿润的空气,不冷,迟开桂花的香弥漫空间。 这天,应练溪百坦屋主幼华兄之邀,与林宝兄驱车前往。 练溪,练市镇古名,是千年历史的古镇。车进镇区,古镇早已不古,它可是浙江有名的工业强镇。现代味的道路纵横交错,房舍鳞次,透过车窗,与城里景色无异。 下车,几步走上东大街,其实,原先的练市,也就东西一条街。幼华兄的“练溪遗韵馆”就在眼前。抬头望,周继林先生手书的“练溪遗韵馆”匾额就挂在砖雕门楼之上。大门左右两侧则嵌着一联:一方庭院深幽处,半卷闲书一壶茶。看这门面,古风依然,古韵悠悠。门前,便是练市的市河,官名连云塘。70年代初,余在练市中学读高中时,沿着这条街从西边走到东边,从东走到西,不知走了多少遍。连云塘东边拐弯落北,就是凤凰塘。远望,凤凰桥赫然在目。 幼华兄早已退休,这一方庭院原是童家老宅,抗战时期曾被兵痞抢劫,并一把火烧了店铺,然后殃及左邻右舍,成为练市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火灾。被烧掉的一排店铺,被后来人称作“火烧白场”。 练溪遗韵馆,层次分明。“练溪印记”“练溪人家”“练溪书画”三个主题鲜明突出。幼华兄以一己之力,收罗有练市印记的各种旧物作为展品。让练市人,尤其是练市的老年人有个心灵寄托之地;让外来的游客了解练市曾经的过往。橱窗内,六七十年代的各种票(粮票油票布票,肥皂票香烟票等),民国及以前的地契,练市居民主动送过来的各种印着字的有纪念意义的搪瓷面盆搪瓷杯子等,无不见证着老底子练市镇点点滴滴。它们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那浪花所溅起的涟漪,一圈圈蔓延至今。 馆内有一处天井,虽没有徽派建筑那么有气派,但前后屋面的水就滴在天井里。天井里有一口水井,石圈突兀地面。井边有担桶(担水的桶),挑水扁担,提桶(提水用的小木桶),洗衣用的脚桶。这些曾都是练市人家,练市周边乡村人家的生活用具。你要是感兴趣,可坐在小凳子上装作洗衣的样子,然后“咔嚓”一声,留作纪念。 天井北侧,立有两根柱子。柱子有被火烧过的痕迹,焦黑的表面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它们就是当年被火烧过的,但没有被完全烧毁的店铺上的柱子,幼华兄保存的这两根柱子,是火烧白场唯一的见证物。历史,不能忘记,也不可忘记。 “练溪人家”是练溪遗韵馆的第二个主题。童家旧宅的第二第三进均是练市人家的旧物。大件的物品是幼华兄花钱买来的,木制品虽不是很名贵,但似乎每件都闪烁着艺术的光华。有些是练市镇上居民送给百坦屋主的,这应该是幼华兄的举措,让居民感动了。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是童幼华让他们的乡愁有了个能寄存的地方。那些旧物件,从量米用的升、斗、斛到普通日常用的台笾脚笾,还有笆斗栲栳。看到一架老式的缝纫机,上面写着一个名字“叶毅强”,原来是叶老师赠予的。 再往里走,是一个练市人家的灶头。灶头,两眼灶,铁镬子,木头镬盖,一切都是从前的样子。灶头表面用纸巾石灰覆面,上写有“火烛小心”,画有灶画,灶君前还有一副小烛台,如果要拜灶界菩萨,可插蜡烛。粉墙上挂着蒸架,饭笪,洗帚;天花板上有小钩子,悬挂一些篮子。这跟农家的灶间一个样。 上楼!上得楼去,别有洞天,“练溪书画”就在楼上。一股墨香,文化的气息浓郁,氤氲着不大的空间。此刻,正是吴氏父子书画展期间,有幸观赏吴之斐、吴祖璇父子的书画作品。 观展后随幼华兄步入百坦屋品茗聊天。幼华兄与我同庚,深感他为练市乡土文化所付出的心血,缘于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 余不才,一阙所谓的“涴溪沙”相赠: 一阙连云自东西,几行乡韵涵小溪,秋风瑟瑟寄相思。 【注;连云,为连云塘,练市市河,河上有连云桥】 2.乡村记忆|灶边井 3.乡村记忆|断电 4.乡村记忆|自留地 5.蒸茶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