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黄童,女,17岁。 外感风寒闭表(症见发热、头痛、怕冷、乏力、身脚痛),内有寒湿(舌苔白厚),敛降失常而逆行上炎,导致喉咙痛。 【陈评:本案施治的学友,是半路转到黄老师的道上来的。时间不长,精髓还需进一步去理解和把握。总的来说,治疗虽然取效,但有一些问题还是要拿出来说说。 首先,医案一般不这么记录和表述。一般是先全面列出症状;再将一个个的症状,归类到六条经络中去(《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偏见》:“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然后再结合五运六气、左右升降等关系去分析病因病机,作出结论。比如,此案的“发热”是毛窍闭束,相火不得敛降,壅滞不行,郁而成热;“头痛”是毛窍闭束,浊阴不得下降而逆行上侵;“怕冷”是外感寒邪,或称人身感得天地寒水之气过旺;“乏力”是阳气不上,气血不充;“身脚痛”是乙木不达,下陷克土(脾土,脾主肌肉);“喉咙痛”是毛窍闭束,相火不降,逆而上炎;“舌苔白厚”是中焦寒湿(案中未注明白厚的位置,从气候来看,为湿阻中焦)。所有的症状,体现的是寒邪束表,中焦湿阻,导致右阳不降且左阳不升的问题。解表、清热、去湿、降右阳并略兼升左阳就是相应的治法。解表用紫苏叶+生姜丝;清热用夏桑菊颗粒;去湿用藿香正气液或正气水;降右阳用香砂六君丸;升左阳用桂附理中丸(用量以右路为主)。以上症状分析,是各个症状结合起来之后,对单个症状的分析;如果只有一个症状,不能说明问题。】 药用:小柴胡颗粒3倍量+藿香正气口服液2倍量。 【小柴胡不能解表。黄芩虽清热,但寒中伤阳。此治,解表主要靠藿香正气中的紫苏,但不如紫苏叶+生姜丝力大效宏;治法并缺升左阳。】 并用藿香正气水贴肚脐,丁桂儿脐贴贴双脚底,耳尖放血。约半天,呕吐后微出汗,热稍退,喉咙痛缓,怕冷头身痛减。外感表寒将愈。 【这个时候放血,窃以为不妥。泄阳气。】 次日(17日)上午,不再怕冷,咽与头身不疼痛。微发热。不渴,舌苔白厚。中午用刮痧法,于后背膀胱经从上往下轻刮痧。再服小柴胡颗粒3倍量+藿香正气口服液2倍量。 【泻气的治法,总宜慎用。累计6包小柴胡,里边的黄芩,于体质素虚之人来说,伤阳是必然的。】 下午四点,热退,精神好转。晚上,改用午时茶颗粒【药材配伍尚可,但主攻方向不突出、不合于本证】及保济口服液【偏凉,于此证来说,不尽合拍】和中解表,顾护脾胃【若是外感症状基本消除,顾护脾胃虽然是善后的正确做法,但是,用参苓白术散更善。可酌情每日服藿香正气液1-2支】。 10月22日,上学微咳。教室吹空调,下午跑步喊口号,晚上回来后,喉咙痒或气往上冲而咳嗽频繁。痰多白色,微鼻塞流鼻水。10月23、24日服风寒感冒颗粒【配伍也尚可。但麻黄、苏叶并用,解表力大,泄气也力大,不宜于治疗中途,表寒已解之后施用;同时,该药的主攻方向也不合于本证,并缺去湿治法】+通宣理肺片【亦麻黄、苏叶并用。不宜于表解之后。而黄芩伤阳,茯苓去湿势单力薄,并缺左路升达法】,无明显改善。 24日下午,口不干不渴,舌苔稍白,较湿润。大便干,粒状【中湿所致】咳嗽较频,有白痰或水液。气上冲或喉咙痒【痒咳,木郁之咳】所导致的频繁咳嗽。 【建议改用橘红痰咳液(正常量)+香砂六君丸(1.5倍正常量)+茯苓薏苡浓缩液(2倍正常量)+桂枝茯苓胶囊(正常量),第一天一日3次,第二天2次。】 【中成药的使用,还是应以“十三太保”为主,王道、精纯而少弊端。详参拙作《中成药“十三太保”》,以及《谈谈常备中成药》《中成药治病指月》等篇章,见拙著《四圣医理析惑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