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43.140 T 8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汽 车 行 业 标 准
QC/T 449-2010 代替QC/T 449—2000 、QC/T 450—200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test methods of insulated and refrigerated vehicles
2010-08-16发布 2010-12-01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 告 工科〔2010年〕第1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散装水泥车技术条件及性能试验方法》等 19项汽车行业标准(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及起始实施日期见附 件),现予公告。以上标准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 以上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附件:19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 一○年八月十六日
附件: 19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
QC/ T 449—2010
目 次
前言 ....................................................................... Ⅱ 1 范 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技术要求 ................................................................. 2 5 试验方法 ................................................................. 5 6 检验规则 ................................................................ 11 7 标志、使用说明书 ........................................................... 11 8 随车文件、运输、储存 ......................................................... 12 QC/T 449—2010
本标准代替QC/T449—2000《保温车、冷藏车性能试验方法》和QC/T 450—2000《保温车、冷 藏车技术条件》。 本标准部分采用ECE/TRANS/165《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条约》(ATP) 和 JIS D 4001—1995《冷藏 ·保温汽车的隔热车厢》中冷藏车分类、漏气倍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定义和计算 方法。 本标准与QC/T 449—2000 、QC/T 450—2000相比,主要修订如下: 将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合并。 原标准中采用漏气量和总漏热率衡量车厢气密性能和隔热性能,现标准中采用漏气倍数和 总传热系数,这与ATP和 JIS 要求相一致。 ——增加了侧面防护要求和后下部防护的要求。 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的要求。运输过程中货物温度具有可追溯性,保证货物运输安全。 ——增加了制冷机组的要求。 ——对厢内照明装置作了明确规定。 ——删除了车厢后门和侧门开启角度的要求。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上海开利运输冷气设备有限公司、郑州红宇专用 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道彭、文琛、侯永华、梁仲文、周国防。 QC/T 449—201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保温车、冷藏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使用说明书及随车文件、 运输、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保温车、冷藏车和保温半挂车、冷藏半挂车(以下统称保 温车、冷藏车,本标准中的冷藏车系指机械制冷式冷藏车),其他型式的保温车、冷藏车亦可参照 执行。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木标准达成协议的各 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1589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11567.1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 11567.2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 1495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 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2677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 GB/T 1841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GB/T 21145—2007 运输用制冷机组 QC/T 252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484 汽车油漆涂层 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JB/T 5943 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漏气倍数 漏气倍数用来衡量车厢的气密性能,由式(1)确定: QC/T 449—2010
式中: ……………………… ………………… (1) L 漏气倍数,h-¹; y 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m³/h;Vx 车厢的容积,m³。 3.2 总传热系数 总传热系数用来衡量车厢的隔热性能,由式(2)~式(4)确定:
………………… ……………… (2) S= √S₁ ×S。....................... (3) △θ=10₁-0.1 ............................. (4) 式中: K 总传热系数,W/(m²·K);Q——加热总功率,W; S——厢体的传热面积,m²; S 车厢内表面积,m²; S 车厢外表面投影面积,m²; △θ——车厢内外温差,K; 0,——车厢内平均温度,K; 0. 车厢外平均温度,K。 3.3 运输用机械制冷机组(以下简称制冷机组) 用于控制运输途中货物温度的一种机械式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压缩机、动力系统、风冷冷凝器 组件、风冷蒸发器组件、制冷机管路及电气、控制系统等。 3.4 行驶温度记录仪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测量及自动记录冷藏车厢内温度并保存数据的装置。 4.1 总 则 4.1.1 保温车、冷藏车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 自制件应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能装配,所有外购件、外协件都应有制造厂的产品质量合 格证,并须经保温车、冷藏车制造厂复查合格后方能装配。 4.2 工作条件 保温车、冷藏车在下列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QC/T 449—2010 a) 环境温度233K~313K; b) 工作湿度不大于95%(298 K时); c) 海拔高度不大于3000m; d) 行驶道路等级不低于四级。 4.3 整车 4.3.1 所有外露黑色金属件均应进行防腐处理;电镀件应符合QC/T 625的有关规定;油漆涂层应 符合QC/T 484的规定。 4.3.2 焊接件应符合JB/T 5943的规定。 4.3.3 备胎装置及其位置若有改动,应保证安装可靠,装卸方便、灵活。 4.3.4 铆接应牢固、可靠,铆钉应排列整齐,铆钉头部不允许有裂纹、偏斜、残缺现象;铆钉头与零件 表面应贴合紧密,不得松动。 4.3.5 工作梯应安装牢固。若工作梯可收、放,则应收、放灵活,行驶时不得自行滑出。 4.3.6 各紧固件应联接牢固可靠,行驶时不得自行松动。 4.3.7 应在易于取、放的位置设置灭火器装置,灭火器应安装牢固,取、放方便。 4.3.8 车厢与车架连接应牢固可靠,车厢纵向对称面对于车架的纵向对称面的偏移量不大于5mm。 4.3.9 安装好制冷机组的冷藏车应进行调温试验。 4.3.10 当环境温度为303K时,按车厢内温度的可调范围,将冷藏汽车分为六级,见表1。 表 1 冷藏汽车分级
4.4 安全要求 4.4.1 保温车、冷藏车外廓尺寸及轴荷应符合GB 1589的规定。 4.4.2 保温车、冷藏车制动性能应符合GB7258的规定。 4.4.3 保温车、冷藏车侧倾稳定角应符合GB 7258的规定。 4.4.4 保温车、冷藏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要求应符合GB 4785的规定。 4.4.5 保温车、冷藏车侧面防护装置应符合GB 11567.1的规定,后下部防护装置应符合GB11567.2的规定。 4.4.6 保温车、冷藏车粘贴的车身反光标识应符合GB 7258的规定。 4.5 环保要求 4.5.1 保温车、冷藏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应符合GB 1495的规定。 4.5.2 保温车、冷藏车驾驶员耳旁噪声应符合GB 7258的规定。 4.6 车厢 4.6.1 车厢隔热层材料的基本要求: a) 吸水性低、透气性小、导热系数小、抗腐蚀性好; b) 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在283K~343K 的使用温度范围内,不应降低其性能。 4.6.2 车厢结构: QC/T 449—2010 4.6.2.1 车厢各部位隔热材料应填充严实。 4.6.2.2 车厢内、外壁应具有防水、不透气、阻燃、耐腐蚀、不吸湿等性能,内壁应易清洗,使用常用 的清洗剂或清洗方法不应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4.6.2.3 车厢应符合食品卫生法关于食品容器的规定。 4.6.2.4 车厢应具有良好的防雨密封性。在进行淋雨试验时,车厢顶部、侧壁、门及制冷机与车厢 联接处不应有渗漏现象。 4.6.2.5 车厢内应安装采用LED或其他冷光源的照明装置。 4.6.2.6 车厢内应设置保证气密性能的排水孔。 4.6.2.7 车厢外部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其操作按钮应设置在车厢内靠近后门的侧壁上且标识明显。 4.6.2.8 冷藏车的车厢内部应留有充分的冷气循环空间,装载货物不应遮挡制冷机组的出风口。 4.6.2.9 冷藏车应配备行驶温度记录仪。行驶温度记录仪应固定牢靠,不能随意拆卸;行驶温度记 录仪应保证有一个感温元件安装在制冷机回风口处。 4.6.3 车厢性能: 4.6.3.1 气密性能和隔热性能: 按气密性能将车厢分为I、Ⅱ、Ⅲ三级。 在车厢内外压差为(100±10)Pa的条件下,其漏气倍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漏气倍数
4.6.3.2 隔热性能: 当车厢平均壁温为293K~298K, 按隔热性能将车厢分为A、B、C三级,其总传热系数应符合表3 的规定。 表 3 总传热系数 W/(m²·K)
4.6.4 制冷机组: 4.6.4.1 制冷机组应符合GB/T 21145—2007的要求。 4.6.4.2 处于工作状态的制冷机组,在车辆应急制动后,应能正常工作。 4.7 电气系统 QC/T 449—2010 4.7.1 整车电气系统应符合原底盘电气系统的规定。 4.7.2 制冷机组的电气系统应安全可靠、标示醒目、操作方便。 5.1 试验条件 保温车、冷藏车的试验条件和试验准备应符合GB/T 12534 的规定。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按GB/T 12677的要求进行。 5.2 整车性能试验 5.2.1 整车基本性能按QC/T 252的规定进行。 5.2.2 强制性检验项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5.3 专用性能试验 5.3.1 淋雨试验: 5.3.1.1 试验目的: 考核车厢及制冷机组电气控制箱的密封性能。 5.3.1.2 试验条件: 淋雨试验在专门设置的淋雨室内进行。车厢门、制冷机组电气控制箱门正常关闭。以汽油机或 柴油机驱动的制冷机组必须将其排烟管封堵。 5.3.1.3 试验方法: 淋雨检验时,降雨强度为5mm/min~7mm/min,方向与铅垂成45°,对车厢及电气控制箱进行 30min淋雨试验,试验后擦干车厢及控制箱外部水,打开门,检查各处,应无进水和渗漏现象。 5.3.2 气密性能试验: 5.3.2.1 试验目的: 考核车厢的气密性能,漏气倍数的测量应安排在淋雨试验之后进行。 5.3.2.2 试验条件: 试验分两级,具体要求见表4的规定。 表 4 试验具体要求
QC/T 449—2010 5.3.2.3 试验仪器: a) 温度计、感温元件; b) 压差计; c) 流量计; d) 压力表。 试验仪器精度见表5的规定。 表 5 测量仪器的精度
5.3.2.4 试验方法: 用增压法利用气源对车厢内部加压,使车厢内外压力差达到规定要求,并保证供气稳定。试验 条件建立并稳定后,进行空气流量的测量,每隔5min测量一次,连续测量次数不得少于6次。测试 仪器设备布置如图1所示。
图 1 测试仪器设备布置 5.3.2.5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填入附录A 的表 A.1 中 。 所测流量应换算成标准状况(273K,1.013×10⁵Pa) 下流量,对容积式流量计采用式(5)加以修 正。对其他流量计也应采用相应的修正方法,将测量结果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流量。 ………………… …………………(5) 式中: v₁——标准状态下每次测量的漏气量,m³/h; V₀——流量计每次所测的漏气量,m³/h; 0———标准状态下绝对温度,273K; 0₀——流量测量处每次测量的空气的绝对温度,K; p——标准大气压力,1.013×10⁵Pa; P₀——流量测量处每次测量的空气的绝对压力,Pa。 把每次测得的结果用式(6)计算L 值:
式中: L₁——漏气倍数,h-¹; V₁——标准状态下的漏气量,m³/h; Vx——车厢的容积,m³; ………………………………… (6) 漏气倍数L 即为各次测得的L₁ 的算术平均值。 5.3.3 隔热性能试验: 5.3.3.1 试验目的: 考核车厢的隔热性能,应安排在气密性试验之后进行。 5.3.3.2 试 验 条 件 : 试验条件分两级,具体要求见表6的规定。 表6试验具体要求
5.3.3.3 试验仪器: a) 瓦特表; b) 温度计、感温元件; c) 风速计。 试验仪器精度见表5的规定。 5.3.3.4 试验方法: 采用内部加热法,试验中所有加热器的工作温度应尽可能处于最低值,以减少热辐射的影响。 为保证厢内温度符合表6中的要求,可使用一台或数台风扇,其风量以足够循环为宜,各个感温元件 均应有热辐射防护措施。达到试验条件后稳定1h 开始测量,每隔15min测量一次,连续测试时间应 不小于4h,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车厢内外温度及加热总功率均不得单调上升或下降。测试仪器设备 布置见图2所示。
电压调节器 图 2 测试仪器设备布置 5.3.3.5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填入附录A的表A.2 中,在整个试验阶段的全部读数中至少取8个连续有效读数,把
每次测得的结果用式(7)计算K 值:
式中:
…………
……………
… ………
(7) K—— 每次测得的总传热系数,W/(m²·K);Q.——每次测得的加热总功率,W; 厢体的传热面积,m²: △θ,——每次测得的车厢内外温差,K。 总传热系数K即为各次测得的K₁的算术平均值。 5.3.4 静态调温性能试验: 5.3.4.1 试验目的: 测定冷藏车静态时在给定外温θ。的条件下保持额定内温θ,的功能。 5.3.4.2 试验条件: 试验分三级,具体要求见表7的规定,其中第三级试验只适用于出厂试验。 QC/T 449—2010 表7 试验具体要求
5.3.4.3 试验仪器: a) 瓦特表; b) 温度计、感温元件; c) 风速计。 试验仪器精度见表5的规定。 5.3.4.4 型式检验试验方法: 5.3.4.4.1 在测定车厢漏气倍数和总传热系数后进行此项试验,试验条件按表7的规定。 5.3.4.4.2 本试验在没有附加热负荷的情况下,先进行制冷试验,然后加入附加热负荷,制冷机组 继续运行,附加热负荷按式(8)确定: Qa≥0.25KS(θ 。-θ,)……………………………………(8) 式中: Q.——附加热负菏,W; K——总传热系数,W/(m²·K), 其值见表3的规定; S——厢体的传热面积,m²。 5.3.4.4.3 制冷机组的运行应随内温(温控器调定温度按4.3.10的规定)的波动运行2h 以上,然 后投入附加加热器(包括风扇)所产生的附加热负荷Q., 重新使试验工况达到平衡和稳定,此后继续 运行2h以上。在上述两次运行期内,以不大于15min的间隔测取车厢内、外各测点的温度以及加热 器和风扇所耗功率。 5.3.4.5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填入附录A 的表A.3, 并按图3所示样式绘制降温曲线。 QC/T 449—2010 图 3 降温曲线 5.3.4.6 出厂检验试验方法: 在5.3.4.2试验条件第三级情况下,将制冷机组温度控制器调定到调温范围下限的1/2,分别用 电动机和内燃机作动力源进行制冷,在设定温度下进行两个调温波形试验。 5.3.5 行驶调温性能试验: 5.3.5.1 试验目的: 考核冷藏车在行驶状态下的调温性能。 5.3.5.2 试验条件: 试验条件见表8的规定。 表8 试验条件
5.3.5.3 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见表9的规定。 表 9 试验方法
5.3.5.4 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填入附录A的表A.4 中。 QC/T 449—2010
6.1 出厂检验 6.1.1 每台保温车、冷藏车均应进行出厂检验,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签发产品合格证 后方可出厂。 6.1.2 出厂检验项目: a) 淋雨试验; b) 静态调温试验(保温车无此项); c) 装配调整检验。 6.2 型式检验 6.2.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时; b) 正常生产产量累计1000辆时; c) 产品停产3年后,恢复生产时; d) 正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e) 出厂检验与定型检验有重大差异时。 6.2.2 型式检验时,如果属6.2.1中a) 、b)两种情况,应按第4章的内容和QC/T 252及国家有关 规定进行检验;如果属6.2.1中c) 应对专用性能进行检验;如果属6.3.1中d) 、e)两种情况,可仅对 受影响项目进行检验。 7.1 标志 保温车、冷藏车应在明显部位固定产品标牌。标牌应符合GB/T 18411的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a) 制造厂名及厂标或商标或品牌的文字或图案; b) VIN; c) 产品名称与型号; d) 发动机型号; e) 发动机额定功率,kW; f) 最大总质量,kg; g) 整车整备质量,kg; h) 车厢容积,m³; i) 出厂编号及出厂日期。 7.2 使用说明书 保温车、冷藏车的使用说明书编写应符合GB 9969.1的规定,应包括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与型号; b) 生产企业名称、详细地址; c) 技术特点; QC/T 449—2010 d) 结构特点; e) 使用和维修; f) 技术保养。 8.1 随车文件 a) 产品合格证和底盘合格证; b) 使用说明书; c) 随车备附件清单。 8.2 运输 保温车、冷藏车在铁路(或水路)运输时以白驶(或拖曳)方式上下车(船),若必须用吊装方式装 卸时,需用专用吊具装卸,防止损伤产品。 8.3 储存 保温车、冷藏车长期停放时,应将冷却液和燃油放尽,切断电源,锁闭车门、窗,放置于通风、防潮 及有消防设施的场所并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定期保养。 试验车型号 厢体内容积 试验时间 出厂编号 传热面积 试验地点 环境温度 当地大气压力 试验人员
表A.2车厢总传热系数试验记录表 试验车名称及型号 出厂编号 环境温度 制冷机型号 试验时间 试验地点 试验人员
QC/T 449—2010
表 A.3 静态调温性能试验记录表 试验车名称及型号 出厂编号 环境温度 制冷机型号 制冷机 试验时间 试验地点 试验人员
QC/T 449—2010
表A.4 行驶调温性能试验记录表
冷藏车分类标准为A、B、C、D、E、F、H、G。A类冷藏车:平均温度12至0摄氏度;B类冷藏车:平均温度12至-10摄氏度;C类冷藏车:平均温度12至-20摄氏度;D类冷藏车: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0摄氏度;E类冷藏车: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10摄氏度;F类冷藏车: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20摄氏度。G类冷藏车:平均温度8至2摄氏度;H类冷藏车: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20摄氏度。H类冷藏车温度要求和F类一致,但生物制品运输车还需要经过药监局的GSP认证,所以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经常运输的易腐食品大致可分为: 1 .冷冻食品,如冷冻肉类、水产类、冷冻食品等。 这些食品一般要求保存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下,可以保存几个月到十几个月。这些食品在小时运输中,只需将笼内设定温度设定为-18摄氏度,无需严格控制温度波动的精度。这类食品必须用f级冷藏车运输。 2 .冷鲜肉、水产品、禽蛋等冷藏食品。这类食品的运输温度以食品不冻结为前提,温度越低越好,即要求接近0以下。 这类食品要求用D、E、F等级的冷藏车运输。一些罐头食品要求-5C左右的运输温度,用E级和F级的冷藏车运输。 3 .蔬菜和水果等。这种食品的运输在冷藏运输中比较复杂。首先,不同蔬菜和水果的温度要求不同,其次很多蔬菜和水果对温度波动的要求很高,不能严重偏离设定温度; 第三,蔬菜水果采摘后仍需呼吸,产生呼吸热,要求冷藏车制冷机组提供更多冷热。另外,这类食品还要求相对湿度。所以,从A到F各级的冷藏车原则上可以用于蔬菜和水果的运输,但承运人的技术和经验非常重要。 冷藏车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QC/T 449-2010:这是汽车行业标准,适用于保温车和冷藏车,规定了冷藏车的分类、整车安全要求、车厢要求(材料、标志标识、防雨密封性、隔热性能、气密性能)、制冷机组要求等1。GB 29753-2013:这是国内唯一的冷藏车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主要内容包括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整车要求、车厢要求(材料、标志标识、防雨密封性、隔热性、气密性、机械性能)、制冷机组要求、降温性能要求、保温性能要求,并对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1。冷藏车行业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 QC/T 449-2010:适用于保温车和冷藏车,规定了冷藏车的分类、整车安全要求、车厢要求(气密性能和隔热性能)、制冷机组要求等1。 GB 29753-2013:适用于道路运输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规定了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整车要求、车厢要求(材料、标志标识、防雨密封性、隔热性、气密性、机械性能)、制冷机1. 运输冷藏药品的冷藏车应符合新版GSP的要求,以及国家标准的《QC/T450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 2. 冷藏车需要具备自动调控温度、显示温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确保货厢内温度均匀,各点温度控制在2-8℃范围内。 3. 冷藏车应配备车厢温度监测探点,温度测点终端数量不得少于2个(?),最大允许误差为±0.5℃。3.3.每个冷藏车箱体内测点数量不得少于9个,每增加20立方米增加9个测点,不足20立方米的按20立方米计算。 3.4.每个冷藏箱或保温箱的测点数量不得少于5个。4. 温度监测系统应自动监测和记录药品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环境,每隔1分钟更新一次测点温湿度数据,储存过程中每隔30分钟自动记录一次实时温湿度数据,运输过程中每隔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实时温度数据。 5. 当监测的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或系统发生供电中断时,系统应至少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实时温湿度数据,并能通过声光报警和在指定地点报警的方式,以及短信通讯等方式对不少于3名指定人员报警。 6. 冷藏车应通过GPRS(GPRS技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以使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GPRS是GSM的延续,与以往在顿道上采用电路交换的传输方式不同,GPRS是以数据包(Packet)的方式来传输的,使用者所负担的费用是以其传输的数据流量计算的,并非使用其整个频道,因此理论上较为便宜。)联接,实现实时显示温度。 7. 冷藏车厢内货物应避免直接接触厢壁或厢面。 8. 温度控制系统及冷藏厢内温度均匀性应通过验证并合格。组要求、降温性能要求、保温性能要求,并对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是2010年12月1日实施的一项行业标准。 [1] 中文名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实施日期2010-12-01 发布日期2010-08-16 标准号QC/T 449-2010 制修订修订 代替标准QC/T 449-2000;QC/T 450-2000 中国标准分类号T40 技术归口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批准发布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
|
来自: 雄立东方 > 《2024年G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