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之太阳寒水

 悦草盆 2024-10-27

Image

太阳寒水对应兑卦,兑为泽,泽即润泽,有水才能润泽。兑亦为悦,外柔内刚,欢欣喜悦的象征。太阳刚好对应日出的时候,兑卦的画是☱,形似日出。

我们都喜欢看日出。因为日出不仅带给我们温暖、喜悦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太阳给我们带来能量。但这种能量,不是一直蓄积的,而是有控制的,否则我们温度太高都成灰烬了。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是37℃左右,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我们的身体,都是维持这个温度上下,否则人类无法生存。

那怎么控制温度呢?答案是靠水。太阳不仅带给我温暖,同时也能通过控制水来调控我们的体温,使得我们体温不会太高,始终维持在37°左右。在自然界中,水多数聚集在海洋湖泊,在太阳的作用下,蒸腾变成云在天空,化作雨和雾来维持自然的温度。而在人体中,是靠膀胱的气化作用,使液态的水变成气态,上升至肺,在肺的收敛肃降下来滋润全身,维持身体的温度。

综上可知,太阳主温煦,也主调控水来维持身体的温度。

自然界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为什么六经中太阳对应寒水,而不对应温暖的火呢?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给了答案:太阳之上,寒气治之。

在十二经络里,有手足太阳两条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Image

可以看到手足太阳经循序的位置,刚好是身体的背面和头颈。这正好对应我们在田间劳作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体态下,太阳照在我们身体上的部位。所以太阳主体表,特别是头颈、背部。

小肠和心相表里,小肠的火,是来自心火,是余火;而膀胱主寒水。小肠和膀胱挨得很近,膀胱主水,我们的水液,在小肠火的作用下,直接在膀胱中得到气化。

此时,肯定有疑问产生了,水不是要100℃才能蒸发吗?怎么在37℃左右的情况下也能气化?原因是膀胱是在负压的状态下,当压力低于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会低于100,比如当压力降至0.1 atm时,沸点降低到40

所以,六经中太阳取足经对应的膀胱寒水为名,即太阳寒水,是因小肠为心火之余气,故太阳取膀胱之寒水。

Image

在六气之中,太阳寒水属于六之气,是阳历的11月20日左右至1月20日左右,此时正是小雪到小寒的节气,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此时的小肠君火很弱,寒水强于君火,太阳跟强者寒水走。这就是六经和十二经络强弱从化的原理。

因此在《伤寒论》的太阳病篇,有发汗解表为主的桂枝汤、麻黄汤之类,也有膀胱不利,利水的五苓散类方。

六经病变都有各其表证、里证。各经均有经脉、脏腑、体窍病变,并以其所属的经脉、体窍病变为表证,脏腑病变为里证。

六经病变都有寒证、热证,阴邪为其寒证,阳邪为其热证。

六经病变都有其虚症、实证。邪伤为病属实证,正衰为病属虚证。

太阳经气主寒水、主体表、主营卫。《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营卫;头项——体表;恶寒——寒水

寒邪必随风邪而致。若寒多风少则为伤寒;风多寒少则为中风。若感受风温,则为温病,此为热邪。

寒凝经脉则会导致太阳痉病,可用葛根汤。《伤寒论》第三十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并不全是表证,也有里证,但即便是里证,也挟表证,如水蓄膀胱之五苓散证,就是太阳病的里证,里证也是寒动其水为常。

太阳篇并不全是太阳病,但必定是因由太阳病引起的病。因此,有太阳本证和太阳变证。比如小柴胡汤在太阳篇,是太阳传少阳。四逆汤在太阳篇,是太阳传少阴。

太阳经气的生理是开,如果病了,则合而不开。在表则汗不得出,在里则尿不得畅。辛温解表是其正治之主法。其代表方为麻黄汤。

麻黄汤的病症,对应的津液是充足的,此时表上有足够的营卫,而恶寒发热的反应是由于受寒皮肤毛孔闭塞而郁热的反应。因此,此时的脉是紧的,无汗。

当病传至里,津液有所损失时,脉浮缓,此时有汗出,对应桂枝汤证。因为桂枝汤能在发汗的同时补津液。桂枝汤里面有姜枣草即为补津液之药。

太阳篇中,无论麻黄、桂枝,葛根都是辛味药,均以发散为主。在五味中,辛味为肝木之用味,木生风,主生发。其理法符合自然之六气规律。如下图,太阳寒水为六之气,而下一气便是初之气——厥阴风木。只有风木之生发之气才能带动凝滞的寒水。

Image

Image

从汤液经法图的角度看,辛味为主的解表药其实是以补肝为主。在二十八星宿图中,东方为木,属青龙。所以在《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就是《辅行诀》中的小青龙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