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5日,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海洋合作与治理等重大议题深入对话交流,共谋海洋合作,促进共赢发展。青岛作为本次活动举办地,在此次国际盛会上,来自青岛的众多专家、业内人士针对海洋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发出青岛声音。 张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院长 体制创新加市场机制,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在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海洋科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青岛在我国整个海洋科技、产业方面起了排头兵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工程研究员(青岛)院长张建民说,这一示范、带动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一件事。” 张建民指出,青岛的海洋科技教育非常发达,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在内的很多涉海单位都设立在这里或在这设有教育基地、分校,聚集了全国最多的涉海研究机构和研发队伍。 如何更好发挥好集聚效应,张建民说,沿着产业链把人才链、知识产权链、创新链、投资链全部打通。他说,不同单位在整个生产链上的优势只是一部分,如何将每一部分有效衔接从而发挥更大作用,在这方面政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建民举了一个例子,海洋高端装备是很难做的一个领域,上天难入地更难,下海难上加难,要发展好海洋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在这些领域,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不足之处。“我们怎么才能够超车呢,我觉得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新赛道超车。所谓的新赛道就是举国体制加上市场机制,把这两个深度融合,做体制机制的创新,然后再做管理创新,再把科技创新优势通过政府的引导、推动、组织变成市场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张建民说。 李铁刚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 将海洋作为文明来思考问题 “'海洋十年’是目前全球最高级别的海洋国际合作,青岛借助海洋科技城的优势,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李铁刚说,围绕“海洋十年”,青岛从大科学计划到项目部署等方面,都发挥了海洋科技城的优势和作用。同时,青岛定位海洋科技城,这与“海洋十年”、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同频共振。 李铁刚指出,在这一框架下,我们关注海洋碳汇、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下海洋减灾防灾、海洋健康等众多问题,这与我们以前关注的点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要借助平台,加速迈进国际先进行列,“我认为最重要是要做到科技、产业、文化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将海洋作为文明来思考问题。”李铁刚说,我们必须在保护海洋生态与利用海洋资源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他强调,科技人才优势应转化为产业的优势,尤其是在海洋的利用与保护两者之间。 李铁刚指出,山东作为海洋经济的新兴地区,其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开展海洋经济发展时,应兼顾传统优势与现代需求,既要夯实传统产业,又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孟庆胜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共建海洋发展朋友圈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青岛云集30%的国内院士,40%的海洋科研力量,50%的海洋领跑技术,青岛海洋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科研实力在国内处于突出位置。”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说,近年来,青岛围绕着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实施一系列工作,先后出台了2035年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研究规划,今年颁布了海创计划2.0版,加大对海洋人才集聚的力量等,逐步打造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高地。 孟庆胜介绍,此次论坛经过半年筹划,最终执行,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瞄准国际海洋界最关注的议题和话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板块,如海洋科技、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科技路演、蓝色金融、港口航运、生态文明、防灾减灾等,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一系列整体。 “通过举办此次论坛进一步提升了青岛在海洋方面的引领型地位,扩大青岛海洋名城知名度,让更多海洋界的朋友们了解青岛,加强与青岛的合作,吸引他们到青岛来发展、投资,大家共建一个海洋的朋友圈,共同搭建一个蓝色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孟庆胜说。 孟庆胜指出,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任务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这是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一定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高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吸引更多海洋的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来青发展,从而带动对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人才的带动。 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王丽平 李晓哲 |
|
来自: 蓝林观海 > 《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