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湖北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

 昵称45199333 2024-10-27
摘要:本文围绕湖北三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发展展开,指出其在2023年协同发力,经济运行恢复向好、圈域协同推进、发展质效提升、增长动力增强,建设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武汉都市圈支撑中部崛起能力待增强、襄阳都市圈引领能力不足、宜荆荆都市圈绿色生态屏障不牢等问题。对此,提出加快提升武汉都市圈经济发展能级、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升宜荆荆都市圈生态屏障功能等建议,以促进三大都市圈更好发展。
关键词:湖北三大都市圈;区域发展;协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4.08.006


都市圈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自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来,都市圈发展呈现新的特征与趋势。2022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1]。其中,武汉都市圈作为三大都市圈中的主引擎,覆盖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9市,核心区范围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和黄冈4市(简称“武鄂黄黄”),致力于建设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襄阳都市圈覆盖襄阳全境,旨在建设成为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宜荆荆都市圈包括宜昌、荆州和荆门,旨在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2]。湖北通过推进三大都市圈协调发展,促进城市间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本文通过总结2023年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现状、需要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促进三大都市圈发展的建议。

一、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力,建设成效明显
(一)2023年经济运行恢复向好
一是经济总量继续扩大。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41.83亿元、5842.91亿元和11180.1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7%、4.8%和6.8%,分别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2%、10.5%和20.0%。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8.7%、8.8%和23.3%,分别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5个、0.5个和1.4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生产稳步回升。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2.4%和8.7%;工业用电量分别为905.29亿千瓦时、110.70亿千瓦时和384.57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2%、3.2%和3.7%。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8497.05亿元、2117.27亿元和3168.86亿元,分别增长4.6%、2.1%和9.3%,分别占所在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的25.3%、36.2%和28.3%。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武汉都市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5.8%和9.2%,分别高于全省0.8个和4.2个百分点。武汉都市圈民间投资总额与上年持平,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民间投资分别增长6.3%和10.7%,分别高于全省3.3个和7.7个百分点。
四是消费市场保持活跃。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4076.2亿元、2196.6亿元和4888.8亿元,分别增长8.5%、8.1%和8.5%。
五是对外贸易回暖。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进出口总值分别达4850.2亿元、442.3亿元和826.5亿元,分别增长5.0%、20.8%和2.8%(见表1)。

图片

(二)圈域协同不断推进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成效明显。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0%、6.5%和11.0%。投资74.4亿元、全长约34.4公里的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首个新建路段孝汉应高速公路建成;武鄂黄黄城际铁路“新城快线”列车正式开通。获批临时开放的襄阳都市圈刘集机场航线网络通达全国34个城市,旅客吞吐量179.1万人次。全长约25.5千米的呼南高铁襄荆段宜城汉江特大桥4对斜拉索成功挂设。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公路里程分别达114694.91公里、33485.46公里和80839.33公里,分别增长1.6%、1.0%和1.2%,其中等级公路里程分别达113669.85公里、33485.46公里和79991.61公里,分别增长2.0%、1.0%和1.7%。内河航道里程分别达到3143.60公里、541.20公里和2598.70公里。
二是交通运输互通快速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实现公路和水路货物周转量合计分别为4523.13亿吨公里、587.92亿吨公里和2044.9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7.0%、18.6%和17.7%,分别占全省的60.9%、7.9%和27.6%;公路和水路旅客周转量合计分别为41.26亿人公里、14.57亿人公里和36.78亿人公里,分别增长32.0%、21.8%和23.9%,分别占全省的33.3%、11.7%和29.6%。
三是人口聚集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9.4%、64.2%和61.3%,分别比2022年提高0.7个、1.0个和1.0个百分点。从核心区、中心城市看,武鄂黄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7%,比2022年提高0.6个百分点;武汉市、宜昌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84.8%和65.3%,分别提高0.1个和0.8个百分点(见表2)。

图片

四是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质。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机械制造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武汉都市圈的仙桃市、大冶市、汉川市,襄阳都市圈的枣阳市,宜荆荆都市圈的宜都市、枝江市,入围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总数量居中部省份第一。
五是核心区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武鄂黄黄成为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武鄂黄黄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71.32亿元,占武汉都市圈的78.1%,增长5.9%,增速比武汉都市圈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增速比武汉都市圈高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565.4亿元,占武汉都市圈的75.1%,增长8.6%,增速比武汉都市圈高0.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4301.5亿元,占武汉都市圈的88.7%,增长5.5%,增速比武汉都市圈高0.5个百分点。
六是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更加有力。武汉稳步推进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1.65亿元,增长5.7%,占武汉都市圈的59.5%,占全省的35.9%;进出口总值、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武汉都市圈的74.4%、85.4%,分别占全省的55.9%、7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4.7件,增长22.6%。宜昌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6.35亿元,增长7.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占宜荆荆都市圈的5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2件,居全省第2位,增长23.6%。
(三)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一是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404.34亿元、265.56亿元和560.53亿元,分别增长10.6%、20.2%和21.0%。
二是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武汉都市圈9个城市全体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5.5%,襄阳都市圈增长5.6%,宜荆荆都市圈3个城市增速均在6.0%以上。三大都市圈13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或持平当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乡差距继续缩小,三大都市圈13个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之比持续缩小(见表3)。

图片

三是就业保障有力。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城镇新增就业合计82.87万人,增长0.8%,其中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52.39万人和20.48万人,分别增长0.1%和4.3%。
四是粮食安全根基夯实。2018年以来,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粮食产量分别连续5年保持在990万吨、460万吨和880万吨以上,2023年粮食稳定度分别为1.01、1.00和1.01,粮食供应较为稳定。
(四)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一是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各类经营主体分别达459.53万户、77.69万户和167.06万户,分别增长12.8%、17.3%和13.7%。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户数分别为84.28万户、18.99万户和33.49万户,分别增长2.0%、51.2%和24.3%。
二是创新引擎发展壮大。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477.75亿元、1195.85亿元和2189.31亿元,分别增长7.5%、8.9%和11.7%。
三是外资招引力度加大。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实际使用外资分别达24.43亿美元、0.62亿美元和1.72亿美元,分别增长0.9%、148.5%和14.4%。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武汉都市圈支撑中部地区崛起能力亟需增强
一是圈域能级还需提升。2023年,武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省低0.3个百分点,其中武鄂黄黄、武汉增速分别比全省低0.1个和0.3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武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5.7%,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武鄂黄黄、武汉增速分别比全省低0.2个和0.5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近两年的发展速度,要实现“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的目标,难度较大。
二是发展后劲仍需加强。2023年,武汉都市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其中,武鄂黄黄、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2%和0.3%,比全省分别低2.8个和4.7个百分点,比重庆分别低2.1个和4.0个百分点;武鄂黄黄、武汉市民间投资分别下降1.4个和1.8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武汉都市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比全省低1.3个百分点。其中,武鄂黄黄、武汉市增速分别为3.7%和2.6%,比全省分别低2.2个和3.3个百分点;武鄂黄黄、武汉市民间投资分别下降3.4个和2.6个百分点。
(二)襄阳都市圈对汉江流域的核心引领能力仍显不足
一是经济总量需要跨越提升。襄阳都市圈经济总量5843亿元,与“到2025年,襄阳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7000亿元,力争8000亿元”的目标还较远。
二是赶超发展压力较大。2023年,襄阳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比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分别低0.9个和2.0个百分点。襄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毗邻的十堰、宜昌分别低1.3个和2.3个百分点,比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绵阳、衡阳、芜湖、赣州、遵义分别低0.5个、0.5个、0.9个和0.5个、2.0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襄阳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3%,比全省低1.5个百分点,比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分别低1.4个和2.6个百分点(见表4)。

图片

(三)宜荆荆都市圈绿色生态屏障仍需筑牢
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目标的步伐仍需加快。2023年,宜荆荆都市圈PM2.5平均浓度为43.0微克/立方米,增长3.2%,比全省高6微克/立方米。其中,宜昌、荆门、荆州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8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47微克/立方米,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宜荆荆都市圈城市空气平均优良天数为286天,比上年减少5天,是三个都市圈中唯一减少的都市圈。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点位)中,宜昌、荆门地表水环境质量下降,与《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的“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2024年上半年,宜荆荆都市圈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比全省高8微克/立方米。

三、促进三大都市圈加快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提升武汉都市圈经济发展能级
着眼长远发展,坚持合作发展,强化联动发展,加强创新发展,促进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加强规划,充分借鉴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发展经验,积极开展政策、制度、项目等方面创新。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协同和创新[3]。坚持以“四化同步”[4]为抓手,聚焦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区域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链。大力提升武汉经济发展能级。尽快补差距、提能级,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谋划一批具有带动力、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加大项目储备,加强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和金融支持。加大工业技改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力度,着力引导社会投资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二)加快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扩大内需,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加快产业转型步伐,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增强“襄阳造”的含金量。
(三)加快提升宜荆荆都市圈生态屏障功能
坚持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加强地区间生态融合对接,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协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建设,共筑重要生态屏障。全力以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绿色化升级,引导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N]. 长江日报,2022-06-24. 
[2]秦尊文. 武汉在湖北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中心”作用[J]. 武汉学研究,2021,(02):3-18.
[3]秦尊文. 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与实施[J]. 中国投资(中英文),2022,(ZA):70-72.
[4]范恒山,魏礼群,张军扩,等. 区域政策与稳增长[J]. 区域经济评论,2019,(03):1-7.
作者单位:湖北省统计局
■编辑:张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