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数 / 5831 阅读时长 / 12分钟 喘证的知识点全貌
分型与选方的趣味记忆(强联系) 本文提供两种喘证的趣味记忆。 前者为缅怀备考岁月,后者是现在的方法。 可以先略读,最后选择适合你的。 壹 实喘12345, 虚喘肺肾加喘脱。 实喘部分, 用一组数列,12345“挂”住所有方药,再结合中药、方剂的知识点,用方药推出证型。 数列的优势是“酸爽”,即印象深刻(真的很深刻,后文阐述); 劣势是在阶梯记忆中的第二阶梯,需要拐更多的弯去补全方名,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纰漏。 1 “挂”住——桑白皮汤 “1”谐音“衣”,“衣着”是现代人的“皮”(桑白皮汤)。 桑白皮:化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可泻肺火,主治肺热咳喘。加之属化痰止咳平喘药, 火+痰,即对应痰热郁肺。 考题常把哮病、喘证的方药混淆在一起,迷惑大家。 后续依次展示各个喘证分型下,相类似的哮病分型及方药,便以区分。
在哮病的减法中,定喘汤被减到最后; 定喘汤,定越国老婢女,在夏天发作的热哮。 2 “挂”住——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名首字为“2”。 再根据肺系病证的一个“定律”: 肺系病证中,只要见到痰湿或痰浊,都能见到“二三”的身影。 咳嗽——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肺胀——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三子父亲老风痰。 故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对应痰浊阻肺。 3 “挂”住——麻黄汤合华盖散 由合方拆分出的两个小方的方名,字数都为“3”。 华盖散不熟悉,但麻黄汤太经典了: 解表剂(辛温解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故麻黄汤合华盖散对应风寒壅肺。
冷冷清清;小青龙射干口水,声音变成小水鸡。 4 “挂”住——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杏石甘汤,“汤”字前为4个单字,且各对应1个中药。 哮病和喘证中都有一个特殊的证型,既表现有寒,又表现有热。
喘证为表寒肺热证。 借用寒包热哮对应方药的形式来记忆喘证(表寒肺热证)。 小青龙汤+石膏=治外寒+清里热(功效层面)→(故)寒包热哮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和石膏我们最熟悉, 麻黄+石膏=散风寒+清里热→(故)表寒肺热证 5 “挂”住——五磨饮子 方名首字为“5”。 魔气。 5个妖魔(五磨饮子),魔气(肺气郁痹)好重,压得人不得喘息。 虚喘部分, 其中2个证型用病机记忆,1个病情危重,乃喘脱。 病因病机中,虚喘责之肺、肾,对应2个分型,并且随后的方名中也各有“肺、肾”二字。 故“肺、肾”二字,既挂分型,又挂方名。 肺——肺气虚耗——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肾虚不纳——金匮肾气丸合肾蛤散 再补充一点点中药、方剂学的知识,补齐对生脉散、肾蛤散与分型对应的印象。 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可用于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生脉散对应肺。 人参:补虚药(补气)——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中医基础理论》所指,人体元气由肾所藏之先天之精化生。 蛤蚧:补虚药(补阳)——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人参、蛤蚧对应肾。
喘脱最简单。 在《中医内科》的许多危象证候选方中,都能看到参附汤的使用。 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 用参附“挂”住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整体印象,对应正虚喘脱。 为什么说用12345数列复习实喘很深刻? 我在2020年初备考,《中医内科》跟着张博士医考——孙立彬老师学习。 3年过去后,对于喘证,我什么都忘了,唯独这组数列没忘。 一想到喘证,12345就蹦出来了。 当然,它的劣势我在开头就说了,深刻到只记住了数列。如果后续不复习,很快也会丢掉具体内容(第二阶梯空白),几乎等于没学。 如今回味其中,算是对当年备考的一种缅怀吧。 ![]()
贰 实喘部分, 分型用其关键字堆叠成7字歌诀,硬背就行: 痰热浊气风寒热。 痰热(痰热郁肺)浊(痰浊阻肺)气(肺气郁痹)风寒(风寒壅肺)寒热(表寒肺热)。 方药的联想: 华生爱上莫,福尔麻石化,急喘到过世。 有一天,福尔摩斯的好搭档,华(麻黄汤合华盖散)生(桑白皮汤),突然对福尔摩斯说,他爱上(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了莫里亚蒂(五磨饮子,小说里最大的反派),这话把福尔摩斯整个人听麻了石化了(麻杏石甘汤加味),急发喘证,人没了,提前大结局。 至此,5个分型已知,5组方药已知,再用一点中药、方剂学的基础,不难将其一一对应。
![]()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方法二,让你在第二阶梯回想的时候知识点更加具体,“踩得更稳”。 因为“谐音”,会让你更清楚的回想出具体字眼; 而用“方名的字数、取首字”的方法则模糊一点。 方法二虽同样有趣,但精炼、深刻程度确实比不上“方法一”。 如果你也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其深刻程度也不亚于12345数列。 其中优劣,自行选择。 证候拆解 风寒壅肺证 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八纲辩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舌象: 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脉象: 浮紧脉(相兼脉):常见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脉:常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字面义: 麻黄:解表药(发散风寒)——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汤:解表剂(辛温解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表寒肺热证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八纲辩证——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舌苔薄白或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舌象: 薄白苔:正常舌象,或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黄苔:主里证、热证。 淡(微)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 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多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期。 脉象: 浮数脉(相兼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脉:常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数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字面义: 麻黄:解表药(发散风寒)——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苦杏仁:化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石膏:清热药(清热泻火)——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甘草:补虚药(补气)——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剂(辛凉解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痰热郁肺证 证候:喘促气涌,胸部胀痛,咳嗽痰多,质黏色黄,或兼有血色,伴胸中烦闷(气血津液辩证——痰证),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八纲辩证——热证),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舌象: 红舌:主实热、阴虚。 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多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 舌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 脉象: 滑数脉(相兼脉):多见于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数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字面义: 桑白皮:化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痰浊阻肺证 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气血津液辩证——痰证),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舌象: 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脉象: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字面义: 二陈汤:祛痰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 三子养亲汤:祛痰剂(温化寒痰)——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证 肺气郁痹证 证候:喘促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气血津液辩证——气滞证),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舌象: 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也见于常人。 脉象: 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肺气虚耗证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脏腑辩证——肺气虚证),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面颧潮红(肺阴虚证),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舌象: 淡红舌:多见于常人,或病之轻者。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 脉象: 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脉细数”在《中医内科》的语境下,基本就是阴虚内热。 教材的脉诊中没有此相兼脉,但有类似的: 沉细数脉(相兼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细脉:气血俱虚,湿证。 数脉:热证;亦主里虚证。 在证候表述中,“或见/或有”不是重点,在“或”字之前的才是重点。 因此该证候虽然写有“肺阴虚/阴虚”的表现,但重点还是前面的“肺气虚证”。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字面义: 生脉散:补益剂(补气)——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肾虚不纳证 证候: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脏腑辩证——肺肾气虚证,又名“肾不纳气证”),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汗出如油(阴虚证),舌红少津,脉细数。 舌象: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苔灰黑而湿润:主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舌红而少苔(或有裂纹):属虚热证。 固定搭配: 舌红少苔/津,脉细数——阴虚 脉象: 微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沉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人。 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字面义: 人参:补虚药(补气)——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蛤蚧:补虚药(补阳)——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肾气丸:补益剂(补阳)——补肾助阳,化生肾气——肾阳气不足证 正虚喘脱证 证候: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扇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脉象: 散脉(属浮脉类,浮取散漫而无根):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见“喘逆”而无痰鸣,辨为喘证; 首看脉象,“脉浮大无根”直接锁定病情最危重的喘脱证。 再借由文中的其他表述(汗出如珠、欲绝等),足以佐证如上推论。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字面义: 人参:补虚药(补气)——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附子:温里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蛤蚧:补虚药(补阳)——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