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跟水都是会走的,无处不在。水湿重,中医叫做饮。 “饮”积聚在胃肠道时,你可能感觉肚子里有声音老是咕噜叫,嘴巴也总是感到非常渴,甚至可能头晕眼花,舌头看起来像涂了层水,摸脉的话可能会发现脉象呈弦滑状,这就明确表明你的胃肠道水分太多,造成了气血生成不足,进而转化成了痰浊,导致无法生成足够的气血。 因此,胃肠道有“饮”的人,肚子会显得很大,但是四肢肌肉却很瘦弱,即使胖起来也只是虚胖。这时候,你可以试试五苓散(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炒白术)进行调整。 如果“饮”积聚在下半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尿,所以我会加入泽泻、猪苓、茯苓,同时白术可以健脾,肉桂则有助于温阳。 如果是肾阳虚引起的下肢水肿严重,我会使用真武汤并添加一味泽泻,因为泽泻具有强大的利尿作用。 “饮”积聚在肺部,你可能会不停地咳嗽,咳出白色的痰液,甚至可能感到胸部和肋骨疼痛,用力咳一下会让你感觉稍微好受一些,晚上睡觉时可能会感到窒息,需要坐起来才能呼吸。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尝试使用二陈丸、香砂六君子丸以及川贝枇杷膏,但如果这些药物无效,那可能是你的肺部正在排痰,同时脾胃也在制造痰液。 如果喝了热水会感觉舒服,说明体内有寒。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建议他使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脾肺同治,如果你的白痰吃姜后感觉舒服,那说明你的痰液是寒性的,应该采用温热的药物来治疗,其中干姜是温中的最佳选择,细辛则是温肺的最佳选择,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温化脾肺的寒气。 肺是个娇嫩的器官,太干燥或太湿润都不行,所以我会加入五味子,它味道偏酸,主要用于收敛肺气以达到止咳效果,同时还会加入甘草来调节各种药物的药性,顺便补充一下脾气和肺气。 “饮”积聚在皮肤表面,现在很多专家都鼓励大家多喝水,甚至给孩子们大量输液、吃水果,结果就是出汗不畅,就很容易导致湿气过重。 例如,夏季本来就应该多喝水,多出汗,但如果整天待在空调房间里,毛孔就会关闭,原本应该通过汗液排出体外的湿气就无法顺利排出,只能滞留在皮下,使人感到疲惫不堪,还容易引发湿疹、荨麻疹、皮下结节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只要将滞留在皮下的湿气通过发汗的方式排出即可,因此,无论是麻黄加术汤、桂枝汤,还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关键在于判断是寒湿在表还是湿热在表,目的就是为了打开毛孔,因为此时排湿的最短路径就是通过毛孔排出体外。 如果再使用泽泻、猪苓、茯苓等药物,就需要经过肾脏再通过毛孔排出体外,这就增加了排湿的难度。 所以哪里有痰,哪里就有水,分情况去找排出水最短的路,化痰也就更加快速了。 |
|
来自: look912fenny > 《痰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