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读《道德经》的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意思说天下最为柔弱的,没有谁可以胜过水。 水,器圆它就圆,器方它就方;常温为液态,低温为固态,高温为气态。它从不“执着”于某种的外在形态,只是随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它还总是往最低处流,总是“处众人之所恶”,任何的卑下污浊都不能让它产生“烦恼罣碍”。 以上水的这些“性格”,若是放在我们人的身上,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人怎么这么软弱?这也太没个性了!太没有自尊了! 不是吗?我们凡事都喜欢争强好胜,总是担心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我们总是喜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斗,借以证明我们自己的“强”。 之所以如此,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有强弱、高低、大小、荣辱等等的分别和取舍,我们要强、高、大、荣等,不要弱、低、小、辱等。而正是这样的分别取舍,让我们没办法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因而我们只好借助外在的强、高、大、荣等名声来麻痹、驱赶自己内在的那个“不好”的感受。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为。针对这一有为,老子接着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意思说水虽然如此的柔弱,可却没有什么攻坚克强的东西能够赢得了它。 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多坚硬的东西,比如金刚石吧,已是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了,它可以切割、磨损所有坚硬的东西,可是对水呢?却无可奈何。 而且能够腐蚀、氧化金刚石的,都是无形无象的东西,比如O、CO、CO2、H、Cl、H2O、CH4的高温气体就能使其腐蚀。 可见,但凡有形有象的东西,无论其有多坚硬,皆有被对方“伤害”的情况发生,唯有无形无象,才可以不被“伤害”,所以老子又说: “以其无以易之。” 意思说水为何不会被“伤害”(改变)呢?因为“无”,无形、无状,即水根本就没有可以被改变的东西存在。 “无”在这里,其所表达的并非是没有。 就像水,装在什么容器中,就呈现什么样的形,在零度以下的温度就呈现固体状态,达到100°C就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它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形。 但是,水它不像我们人类,说我只要固态,不要气态,或者只要液态,不要固态和气态。而这种不执着,不罣碍,也就是无为,就是“无”这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因此老子在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为天道也好,地道也好,人道也好,其实统统都是一个道,即万物无为而无不为的生生不息之造化的道。 可是我们人类呢,因为总是有为,总是逆道而行,不断往外抓取,不断背离生生不息之造化之道,因而才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才有了我们的各种烦恼与痛苦。 因此,老子这里的“以其无以易之”是在告诉我们说,我们的本质,也就是我们的真我,就如水一般,是任何“攻坚强者”,比如我们以为的强大的敌人(能伤害到我们的各种人事物),都不能将我们打败,前提是只要我们不执着。 效法水那样,不在乎自己的名和利,方也好,圆也罢;高也好,低也罢;清也好,浊也罢等等,一旦放下对名和利的执着,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我们,打败我们呢?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说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就是没有人能够做得到。 水的柔弱,让水无敌。 老子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也是一种柔弱胜过刚强的现象。 这些柔弱胜过刚强的现象没有谁不知道,可是我们却做不到柔弱。 原因何在? 因为我们内心不能自由。 我们的内心被好或不好的感受所绑架,因而贪爱能够给我们带来好感受的人事物,嗔厌带给我们不好感受的人事物。 而要卸除这种贪嗔好恶的习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接纳所有的不好感受,所以老子接着说: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最初“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土地是人类的栖息之所,归宿之地,谷物是人类的生存之必需,祭社稷就成了中国古代君王、诸侯们的重要工作,因此后来社稷就用来借指国家了。 因而“社稷主”,在古代来说,是指诸侯、君王。在今天来说呢,可以理解为领导人,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企业,以及各种团体。而对个人而言,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的这个心。 “垢”通“诟”,耻辱的意思。 因此,能够担当得起一个国家的所有“屈辱”,就可以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担当得起一个地方的所有“屈辱”,就可以当这个地方的领导人;能够担当得起一个企业的所有“屈辱”,就可以当这个企业的领导人……。 而能够担当得起我们内在的各种弱、低、小等辱的不好感受,那我们的心就能主宰我们的人身乃至人生,而非被感受所绑架,失去本来的自在人身及人生。 不是有句话吗,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土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宰土地的神,就是因为其甘于被万物踩踏、糟践;“谷神”之所以成为主宰谷物的神,就是因为其甘于被屎尿泼。所以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同样道理:“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能够担当得起国家所发生的所有不好,比如面对各种天灾及人祸,都能够应对自如,而非怨天尤人,这样的人就可王天下,而不是霸天下。 老子的这两句,与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在含义差不多,都是从内在的感受上下手。 “正言若反” “正言”,与道相合的言。 与道相合的言,往往与人们的认知相反,叫“正言若反”。 比如“柔胜刚,弱胜强”;比如“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比如“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比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整部《道德经》之言,几乎都与我们的认知相反,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我就是这个肉身,以为所感受到的感受就是我的人生,以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获得好的感受。所以我们所有的认知都以感受为主导,而非以合道与否为主导,因而才导致了认知与实相完全相反的情况。 而老子的整部《道德经》,是基于实相的描述,所以“若反”。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