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东南亚某国”通用开来,画面昏黄色调诡异的犯罪悬疑片便层出不穷,基本是以暴制暴的模式,以相对架空的故事环境来影射现状中的无能为为。包括演员都相对固定,来来回回那几张脸,组成了此类影片的固有圈子。从最初的惊喜到现在的无感,甚至厌烦,就好像放眼各个城市的步行街美食街,一件新花样惹来人群,左不过三两天,整条街上都会出现相仿的,而后极快地向更远的地方铺货,最终不管生活在哪个城市又或者去哪个城市旅游,见到城市里的步行街美食街都会感觉似曾相识。陈思诚的创意,也已经发展到了烂大街的地步,本片一再哼唱的“大海呀故乡”,让我毛骨悚然。 故事并着不同时间段的倒叙,剪辑要求观众必须集中注意力。导演不遗余力地堆砌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几乎所有的现在进行时都放在母亲身上,甚至特意用了漫长的单人镜头表现母亲翻窗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但我知道真相一定不会摆在明面上,所谓悬疑必然要诱导出思索,所以跟导演直观呈现出来的内容逆向思维就好。开篇不久的妈妈营救晓彤环节,有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镜头:妈妈救下晓彤后,哭着抱住她,不是将女儿揽在自己的怀里作保护状,而是自己被女儿晓彤揽着的,并且女儿的手还很自然地做出了安抚的抚摸动作。整个就是反掉了。 我于是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被导演扯着走。当往事一点一点被剥开,我们知道那个当妈妈的,从五年前就没再真正清醒过。把九岁的女儿独自抛在家里,原本就不是一个慈爱的有责任感的母亲应该的行为,更何况因此发生的意外其实有着必然的关联,她自己是可以预知的。所以在事情发生后,她长时间对女儿的施暴就不难理解,一是转嫁内心的仓皇与负疚,二是潜意识中认为女儿本身有错,所以她禁止女儿与任何人接触,更不允许拥有朋友。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无所依靠的小小女孩儿飞速成长。 这是一个女儿设计从母亲身边逃脱的故事,惠君是关键人物,如果没有她的出现,晓彤会继续忍受当下的生活,怜悯地陪着母亲。可是有过了惠君呀,由俭入奢再回到俭的晓彤,有了更高的追求,为惠君报仇的同时也没忘记帮自己逃脱。林在福成了她的工具人,而恰恰是他多次重复的“她自由了”这句话,说明了他一直知道真相,是心甘情愿的为晓彤所用,在她的指导下手刃施暴者,完成为女儿惠君的复仇。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仅是各取所需。所以片尾的彩蛋非常令人无语,就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这也是我第一次厌恶了电影的彩蛋,恨不得从未看到过。 当林在福一而再再而三的往花圃去引导众人时,不难想象这主意肯定来自晓彤,这也是她与母亲最后见面时情绪变化的原因所在。她望着母亲离开的背影,眼中有泪水缓缓升起,便是对林在福行为最好的注释。她出卖了母亲,出卖了五年前为她打掩护的母亲。由此可以看出她想逃脱的心有多坚定,所有的安排又有多周密。如果说五年前的她,是各种情绪交加之下激烈的反映,那么现在,就是细致分析充分谋划之后的打算。既为最好的朋友惠君复了仇,又趁此机会永远逃离自己病态的母亲,至于林在福,她的认知里已经将他视作了死人,去陪惠君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我并不主张以暴制暴,但看着晓彤在打定主意之后,张扬地迎着对惠君施暴的那四个人走去,脚步前所未有的坚定从容,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我又觉得就这样罢,只要是她真正的希冀,就这样罢。晓彤站在车上那一段,包括放飞白鸽,都寓意着她得到了自由,身心放松。然后的然后,彩蛋来说那不过是个想象,真实的故事结局是晓彤这个已经超过十四岁的主谋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更恐怖的是在这种强烈的反转之下,又让晓彤开口唱歌了,会说话了......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让我理解导演的收尾。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