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时,我希望小朋友们能感受到这样一种想法—— 一个作家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载入不朽的文字,才能流传久远。 这句话不是我讲的,是《松鼠》这篇课文的作者布封的观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读了些布封的作品,读了些他对于写作的观点,感觉和自己的想法比较契合。也很愿意跟小朋友分享这样的观点。所以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1.和小朋友交流。“提到松鼠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想到什么?” 课文预习很认真的小朋友,可能会提到松鼠的外形特点,提到它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更多的小朋友会提到它喜欢吃松子,是一种很敏捷的小动物。 如果换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可能就会想到自己在各个地方看到的小松鼠。印象最深的一次它离我最多就一米远。它就那样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手里捧着一颗榛子。它判断我对那颗榛子的兴趣不大,又看了我一眼,跳着走了。 当然没有人会一开口就用说明文的方式介绍松鼠,比如这样: 不过,如果你用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感受+说明的方式整合一下来介绍,这又另当别论了。这种方式差不多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2.介绍作者。 是谁助推了文艺性说明文的发展呢?是布封。他在写《自然史》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式来介绍动植物。这样的写法让他在法国文坛享受盛誉,也让他饱受了究竟是不是科学家的质疑。我觉得了解布封,对于学好这篇文章,学习他的写法,树立自己的写作观都挺有意义的,所以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介绍作者。 3.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 在文章的五个自然段中,第一自然段写得最为有趣。作者在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时语言生动、活泼,整段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等等。我们通过分析这个部分,初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在说到读着这段文字,突然想到了谁时,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孙颖莎。 (哈哈哈,不管莎莎同不同意,我觉得布封描写的可爱的小松鼠和她很有相似之处。) 4.梳理段落结构信息,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松鼠的。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们还提取来课文的中心句,知道课文就是围绕着“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来写的。然后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知道了课文分别写了:松鼠的外形、松鼠活动的范围和活动的时间、松鼠在冬天的活动、松鼠的窝、松鼠的繁殖情况五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篇章结构的梳理,发现了文艺性说明文还有第二个特点——条理性或者说层次性。通常作者都是围绕着这个事物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的。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发现,这种框架结构还可以运用到其他事物的介绍中。 5.把《白鹭》改写成说明性的文字。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一个练习,把《白鹭》的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的文字。 这个练习单我已经修改了两次,教学时的感觉是,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难。我想如果真要做好这个练习,可能不同文体的特征还得强调。另外《白鹭》这段文字可能需要复习复习,毕竟是开学就学过的文章,有点忘记了,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 6.最后分享了布封的观点。这个本来在第二课时学完之后分享,效果应该更好。但是有的时候只能展示一个课时的内容,就怎么也想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讲出来。 |
|
来自: 昵称7111898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