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野生食用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它的外形独特,菌盖呈不规则的圆锥形或近圆柱形,表面有许多凹坑,酷似羊肚,颜色多为褐色或黑褐色。菌柄白色,近圆柱形,中空。 它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针叶阔叶林混交林中,多在春季和秋季出现。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味道鲜美,可用于多种烹饪方式,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增强免疫力、抗肿瘤、调节胃肠功能等。 YANG DU JUN 羊肚菌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 中国古代的记载与食用历史: 早期文献提及:中国明代潘之恒所著《广菌谱》、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和薛宝辰《素食说略》中均有关于羊肚菌的记载。明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蘑菇蕈“一种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根据描述及附图,羊肚菜正品应为羊肚菌。中国甘肃藏族民间将羊肚菌称为“谷谷哈木”或“狼肚菜”,据说甘肃原卓尼县辖属上下十四旗每年都会给土司进贡狼肚菜。 皇家贡品历史:从明神宗时期起,羊肚菌一直被奉为“皇家贡品”。相传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三大征”后积劳成疾,无法进食且呕吐不止,太医开的汤药均被吐出,后来名相申时行将羊肚菌煮汤让皇帝服下,皇帝病情痊愈,此后羊肚菌便成为皇家贡品中食药用品的首选。 2. 国外的相关历史:在西欧国家,食用羊肚菌也极为盛行,羊肚菌是法国高档餐馆中不可或缺的招牌菜肴,因而也被称为“法国松露”,与猴头、鱼翅、燕窝一起曾被皇室誉为四大“山珍海味”。 3. 起源地的推测:有观点认为羊肚菌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也有研究指出羊肚菌起源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总体而言,羊肚菌在古代就因独特的风味、珍贵性以及潜在的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有着悠久的利用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羊肚菌逐渐从一种野生珍稀食材,发展到现在可以人工栽培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 羊肚菌的药用价值有: 1. 增强免疫力: 多糖成分的作用:研究发现羊肚菌中含有多糖成分,如魏芸等从羊肚菌培养液中分离到多种杂多糖。这些多糖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帮助身体抵御疾病。 丰富的营养物质协同作用:羊肚菌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12等)、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这些营养物质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它们共同作用,为免疫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 抗肿瘤: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羊肚菌中的多糖、多肽等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相关实验研究表明,这些成分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抗氧化作用:羊肚菌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硒是人体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它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降低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同时,硒还能加强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两者协同发挥防癌和抗癌的作用。 3. 调节胃肠功能: 促进消化酶分泌:羊肚菌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刺激胃肠道分泌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这些消化酶能够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食物,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保护胃肠道黏膜:羊肚菌中的多糖等成分对胃肠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预防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 4. 抗疲劳: 羊肚菌中的一些成分,如腺苷、三磷酸腺苷等,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增强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同时,羊肚菌中的多糖等成分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激素的分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减轻疲劳感。 5. 保护肝脏: 研究发现,羊肚菌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能够减轻肝脏的损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这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6. 改善心血管功能: 羊肚菌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如亚油酸等。这些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