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为大家介绍过许多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其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也有一些小人物闪耀着别样的光芒,甚至也能流芳百世,比如晚清山东乞丐武训,不仅在生前广受赞誉,死后还有五万人主动为其送葬,更是唯一载入正史之中的乞丐。 武训,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生于山东堂邑县,自幼家境贫困,而且又七岁丧父,因此无钱求学,只能在村中地主家做佣帮工以果腹。谁知无赖地主利用武训不识字的弱点,做假账敷衍他,在武训讨要工钱时反倒还诬陷其撒谎诈骗,命家丁将其毒打一顿,扔出门外,武训对此又气又恼,不久便病倒于床。 病好之后,武训痛定思痛,觉得自己被他人肆意欺负的根源就是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于是他萌生了兴办义学的念头。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二十一岁的武训开始了他的办学计划。为筹措办学资金,武训在邻近各村表演过扛鼎、大刀破头等杂耍,但赚不了什么钱,于是武训就捧着破碗四处乞讨。有时候武训从大户人家捡到遗弃衣物,他从来不穿,而是立马洗干净拿去变卖,换成银钱后以资助乡学建设。至于他自己,则长期吃着糠咽菜或者捡拾剩菜剩饭,不肯多花一分钱。在行乞过程中,武训也曾也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当过收麦工或背煤工等小工,其目的都是为了攒钱。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年近半百的武训经过数十载“乞讨”,已经积累起一笔数目可观财富,完全可以建立私塾来帮助穷困儿童学习。于是武训回到老家堂邑县,建起当地第一所义学,名为“崇贤义塾”。义学建成后,武训亲自前往当地举人家中,跪请举人老爷们任教,乡中举人和秀才听闻武训的事迹后,纷纷答应抽时间到义塾免费任教。 师资问题得以解决后,武训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生源问题,他规定“崇贤义塾”原则上只招收贫寒人家子女,不仅免去学生所有学费,还提供免费膳宿。由于当地农户农事繁忙,很多人舍不得让孩子脱产读书,义塾开办首届只招收到50名学生。但这并没有让武训气馁,他专注于学校管理,对学生非常尽责,时常于夜间前往义塾巡视,察看学生有无异状。对那些用心教导学生的老师,武训甚至会叩跪致谢;看到学生贪玩,武训则谆谆劝勉。师生受到其感召,更加努力上进,私塾风气之纯正一时响彻乡里。 之后,武训又利用剩余钱财陆续开办馆陶县义学、临清县义学等三所义学。义学还未建成之时,武训美名就已传至京城,光绪帝闻此甚为感动,钦赐其“乐善好施”匾额,并嘉赏黄马褂一件,这可是历朝历代的乞丐们都未曾获得过的殊荣。可以说,武训历尽一生办学的壮举,终于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武训因病逝世,众人遵其遗嘱将他葬于崇贤义塾东面的荒地之中。出殡当日,齐鲁多地官绅集体为这位传奇乞丐送葬,乡民自发送殡者更是多达数万人。下葬之时,五万民众哭声震天、山河落泪。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普及初等教育,多次掀起学习武训精神行动。建国后,人民政府也特意制作电影《武训传》以宣传武训事迹。武训虽逝,但其立志办学、普及教育的精神长存世人心中。
参考资料:
《兴学义丐——武训》《武训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