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必然要提高中低纬的“三圈环流”,高中地理选修课本也不过直接给予,道理讲的非常简略。教科书书本文字叙述如下 结合所学知识,像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还比较好理解。但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就不太好解释通。(命名规则,可以参考原来书本知识)那么,是谁改变了“一圈环流”的命运,变成了三圈环流呢?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南北两侧运行着的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核心问题来了,高空的赤道上空向北半球运行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不断向右偏。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气流不再北上,而被迫辐散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多嘴一句,这也是有人说这不是热力因素,而是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的缘由)。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北上的路到此结束。这个纬度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为什么在这个纬度附近呢?再说近地面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因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合成而产生的向两侧的风,就简单了,这里不多说了。风带能准确地画出来,根据所学知识,再解析环流就不是问题。这里有个难点,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气团在这里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关键是在副极地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你不让学生看你画的示意图,或者也不让学生参考这页书本的画面,你看学生能不能画出来?“三圈环流”形成“三圈”最根本因素是什么,绘图表达出来,试试看,不看课本的图,你重新绘一下,并且解释一下你的每一个笔画,看看你有没有新发现。 至于像下面的这种图片,都属于变形,那么,变形的目的是什么?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 2.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三圈环流是建立在最基本的“热力环流”基础之上,不断放大格局,加入新的因素,建立起来的地理知识模型。理解知识的源点和关键因素,才可以轻易说出“万变不离其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