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确实是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以范蠡为例,好不容易辅佐越王勾践称霸,可是功成之后却悄然离开了越国,按理说辅佐勾践称霸之后,本该好好享受属于他的权力、荣誉、财富,可他一点也不留恋这些,什么也不要,就这样悄悄走了。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范蠡千辛万苦辅佐勾践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爱国?这个理由站不住脚,范蠡是楚国人,更何况春秋末期的士人们还没有国家概念,各国之间人才经常流动,这些人才类似于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以辅位君王建立霸业为根本目标,注重谋略和手段,而轻视是非对错,难道是贪图财富?这也不对,离开越国之后,范蠡先是去了齐国、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很快他就富甲一方。离开齐国去了馆陶,他依然富可敌国,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积累完财富之后,并不独自占有,而是分散给贫苦之人。范蠡晚年三次创业,三次都成了亿万富豪,每次,眼睛都不眨一下,把钱全捐了。可见范蠡并不是一贪财之人,他从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贪图钱财,他想要钱财的话,凭借着他的才能和智慧,他何必辛辛苦苦地给勾践打工呢?有人说,范蠡辛辛苦苦辅佐纯粹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他要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既然通过辅佐君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何不挑选一个贤明的君主呢?范蠡在给文种写信时曾这样评价勾践,“越王为人长颈多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既然范蠡早就看透了勾践的本来面目,为何还要死心踏地跟随他?历史离我们已经久远,仅凭现有的历史资料,我们是很难得出历史真相的。在范蠡辅佐勾践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中的记载也并不一定为真,因为很多史料也不过多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但是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在功成之后,范蠡选择了身退,完美避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悲剧。可见范蠡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他有勇气放下手中的一切;他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仅了解他人,更加了解自己。一个人不光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还要在某些十字路口懂得选择、懂得取舍,这才是真正的自知。强行占有和眷念并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拥有的东西,其实所谓的得到也是一种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