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友之情,点亮天堂那展灯 文/图 张卫平 编者小语 今天上午.受邀到石首市参加湘鄂边“绣林玉液杯”诗词大赛作品评审,惊闻老战友(原石首县人武部政工科长、石首市文化局长)曾克平先生,已于今年八九月份驾鹤西去。记得今年七月份时,曾兄曾经约我给他即将出版的《湘客微小说精选》(曾兄笔名为湘客)一书写篇序言。八月三日,我将本书的序言《一声战友一生情》,通过微信发给了曾兄,俩人相约在本书出版后在石首一聚,共述战友之情。然而,风雨难测,世事难料!我们唯有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岁月的沧桑…… “画如交友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里的这句名言,从绘画、写作说到交友,讲出了艺术与做人的真谛。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在努力感悟,力求做到:交友,真诚自然,朴素淡雅;作文,不落俗套,追求奇势。于是,有了与曾克平先生的文缘与友情。 我与曾克平先生一样,都是仅仅只有初中学历,在部队从事过多年新闻工作,且靠自学考的文凭保住了转业后的公务员身份。经历相仿,爱好相同,都是从新闻写作转到文学创作。在职时,坚持业余创作;退休后,仍笔耕不止。略微不同的是,他主攻的方向是小说,我写的大多是散文、随笔。自己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却仅仅停留在计划之中。我一直不敢动笔,主要是怕自己底子太差,驾驭不了长篇。 从心底里说,我还是蛮佩服曾克平的。他到底是“正规军”出生,敢打敢冲,从新闻转向文学后,扔出的第一个重磅炸弹就是长篇小说。一部洋洋洒洒的军旅长篇传记小说《涛声》,如惊雷般炸响,成为我们那批新闻干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 当然,一部长篇小说,仅仅只是写出来也不并算太难,难的是能够得到出版社与读者的青睐。靠质量取胜的曾克平,似乎挖到了一座座富矿,几年的时间里《残月》《雪花飘飘》《女兵之恋》《红叶》《作坊》等6部长篇小说相续问世。 有一首歌里唱得好:“一天是军人,一生军旅情。”咱们当过兵的人,哪怕离开军营的时间再长,也同曾克平先生《老搭档》中的指导员与连长一样,时常回味自己的军旅生活,牵挂着曾经的战友们。 不难看出,“军旅情节”始终贯穿着曾克平的文学创作之路。在他的6部长篇小说中,军旅体裁的就有4部。同样,在他的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闪小说中,军旅体裁的作品也占了相当篇幅。 就说即将出版的这本《湘客微小说精选集》,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其中的第二部《军人情怀》里,收录了军事体裁的微小说17篇。 细细读来,从抗美援朝战争的《赶做军鞋送情郎》,到《活着》里的守墓老兵“怪老头”;从化工厂大爆炸中《临时支部》里高擎鲜艳党旗的“陆海空”,到《永不褪色》里的祖孙三代乃至“永不褪色”的《军嫂》。曾克平精心描写了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与新时代军人的风采,反映了军人、支前模范、军属、退役军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经济大潮涌动中的初心与挣扎,从中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一个退役老兵浓浓的“军人情怀”。 “一声战友一生情,魂牵梦绕几相逢。”我与曾克平先生的相识与相交,正是在“直线加方块”的军营里。 那是四十多年前,我在荆州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担任新闻干事,因为上报的一篇不起眼的新闻稿,注意到了当时石首县人武部新闻干事曾克平。 “一滴水见太阳。”汽枪打老鼠的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从平战结合的角度给人以启示。如同我们当时正在采写的荆州地区《结合挖渔塘修建靶场》新闻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立即打去电话,与曾克平详谈了稿件的修改意见。 很快,一篇名为《第一百零一个……》的小故事完稿了,如同一篇有悬念的微小说。我想,这是不是就为他后来创作“微小说”和“闪小说”埋下了伏笔呢?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我们都先后离开了军营,但时常仍能听到曾克平小说发表的消息,也常看到他的一些作品。甚至,我们的作品还经常同时刊登在《荆州日报》和《荆州晚报》同一期的副刊上。有时,出差到石首,我们还会在一起交流与探讨文学与人生。 其实,曾克平先生能够成为小有名气的小说家,我一点都不奇怪。过去,很多部队的大作家都是从写新闻开始的。那些用心写作新闻的部队同仁们,后来大多都成为了作家。只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县级市的文化局长,居然出版了19本不同体裁的书。说实话,当看到他那一串长长的书单子时,我都惊呆了。 几十年来,曾克平先生一直尊称我为老师。其实,我是当之有愧。当年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时,马马虎虎还能算得上半个老师,但就文学创作来讲,我们只是文友。就我自己来说,虽然这十多年里也出版过一二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但涉及军旅的只有区区几万字。不是我不想触及军旅生活,皆因涉军作品写起来难度太大,难以驾驭。 读了曾克平的涉军小说,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着“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湘客微小说精选集》中的涉军小说,不但非常接地气,大多是跳出军队写军人,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不一样的“军人情怀”。 我觉得,就一个作家来说,曾克平先生既守旧,又时尚,还善于抓机遇。说他守旧,是他的作品中处处展现着乡土文学精神与军人情怀;说他时尚,则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及时转向,放下得心应手的长篇小说创作,去关注短篇小说和微小说;说他善于抓机遇,则是抓住国家抢救“非遗”的政策导向,沉下身去吸吮民间文学的营养,努力抢救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于是,他非常幸运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国故事(石首)传说”的省级传人,非常时尚的被评选为“中国闪小说十位新锐作家”。 一个年过花甲的“新锐作家”!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还曾专门向他请教过什么是“闪小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正如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一句台词所言,经历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无论如何变迁,已经是过去时,只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也许,曾克平先生还会给我们新的惊喜,我期待着…… 然而,斯人已逝,本文结尾之处的“期待”、“新的惊喜”以及“光辉灿烂的未来”,都被那个残酷的“休止符”无情地打破。此时,唯有祈祷曾兄在天堂里再展雄风,点亮那璀璨的深邃的星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