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丨王淼:《西游记》中妖怪的“菩萨心”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4-10-30 发布于山东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这部作品中,妖怪的形象众多,大多数被描绘为邪恶、贪婪、妄图伤害唐僧师徒以获取长生不老之术。

然而,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在这众多妖怪之中,竟也有一些拥有着类似于“菩萨心”的特质。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黑熊精。

黑熊精虽然偷了唐僧的袈裟,但其行为并非完全出于恶意。

他对袈裟的喜爱更多的是出于对佛宝的敬仰和珍视,而非单纯的贪婪。

在与孙悟空的多次较量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武艺,却并未对孙悟空下死手,这显示出他内心并非残忍嗜杀之辈。

最终,他被观音菩萨收为守山大神,也算是修成正果。

黄狮精也是一个颇为特殊的例子。

与其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妖怪不同,黄狮精可以说是妖怪中的“异类”。

他买东西会付钱,对待手下的小妖也很友善,从没有过欺压百姓的行为。

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地盘生活,对于唐僧肉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举办钉耙会,也只是因为对孙悟空等人的兵器感到新奇和喜爱。

还有一位值得探讨的妖怪是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因为儿子红孩儿被观音收为善财童子而对孙悟空心怀怨恨,但她的怨恨并非毫无缘由。

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是人之常情。

在孙悟空等人真正遇到困难,需要借芭蕉扇灭火时,铁扇公主虽然起初百般刁难,但最终还是在孙悟空的努力和牛魔王的劝解下,借出了芭蕉扇,帮助唐僧师徒渡过了难关。

这说明铁扇公主虽然性格泼辣、脾气暴躁,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能够放下个人恩怨,以拯救苍生为念。

这种能够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的品质,实属难得。

那么,为什么在《西游记》这样一部以降妖除魔为主线的作品中,会出现这些拥有“菩萨心”的妖怪呢?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些妖怪形象的塑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如果所有的妖怪都是清一色的邪恶形象,那么作品就会显得单调和刻板。

通过塑造这些具有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妖怪,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妖怪世界,也让我们对人性和善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些妖怪的存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并非绝对”的观念。

在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中,善恶往往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

一个人或一个妖怪,可能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恶的一面,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展现出善的品质。

这种观念提醒着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现象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而应该深入了解其内心和行为的动机。

总之,《西游记》中的妖怪世界并非只有黑暗和邪恶,在那些看似狰狞的外表下,也隐藏着一些温暖和善良的光芒。

黑熊精、黄狮精和铁扇公主等妖怪,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菩萨心”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微妙界限。

同时,这些拥有“菩萨心”的妖怪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即使身处黑暗,内心也可以保持光明;即使被贴上“恶”的标签,也依然有机会改过自新、走向正道。

这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境,如何坚守内心的善良和正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已载10月30日《德州晚报》)

■作者:王淼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