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的历史

 杞乡青年 2024-10-30
汉族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一个民族,历经数千年,从未被中断,也从未被同化。
大约4000前,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周几个王朝,他们虽然都自认炎黄两帝为其祖先,但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
周朝时,周人为区别蛮夷戎狄,便自称为夏,或华,有时也合称华夏,把分封出去的各个诸侯国称为诸夏。
到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生活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江汉平原一带的部族,逐渐融汇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多源的华夏民族。
秦朝统一六国后,华夏族人被称为秦人。汉朝武帝、宣帝之后,华夏族人被称为汉人,由于汉朝强大的影响力,汉人的称谓也就延续至今了。
因此,汉族是以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的一个多源、统一的民族。
汉民族开化比较早,且占据中原富庶地区,在文化及人口方面的发展,较之周边其他族群,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由于这种优势,当其他族群迁入,并与汉族混居时,往往会被汉族文化和习俗感染,慢慢趋同,几百年之后便融入汉族当中,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等等。
但融合过程往往并不是平和的,而是伴随着痛苦,就如同人类移植器官,最初总会遭遇强烈的排斥反应,只有度过这段痛苦的排斥期,才能完全融为一体。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军事割据,到处是战乱纷争。原居北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羌、羯等纷纷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在战乱中,北方汉人锐减至六七百万,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荒芜,军事占优的胡人,却主动选择了一条汉化之路。
公元382年,氐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在天王苻坚的统治下,推崇儒学,奖励文教,知人善任,由汉人王猛等辅政,得以集权中央,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前秦的汉化改革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汉文明延续与民族融合。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山西大同的平城迁至河南洛阳。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他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到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大量跟随南迁的汉人与蛮、俚、僚等南方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这些当地民族便慢慢被汉族同化,逐渐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最终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
经历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后的汉族,更加壮大,到隋唐时,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达到了中华民族的巅峰。
元朝时,北方的汉人和契丹人被统称为汉人,在蒙古族统治者眼里,汉化程度一直比较高的契丹人和汉人并没什么区别。但将南方的汉人称为南人,彼时,南人称北方的汉人为“汉儿”,南人与汉人之间隔阂还很深,直到朱元璋的明朝才将汉人和南人融合为一体。
清朝时,满族奴隶主入侵中原,为了使自己民族不被汉族同化,统治者强制汉人剃发易衣,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政策,希望将汉人满化。当时汉文化明显比满文化先进,汉族人口明显比满族人口多统治者这种行为无疑在做历史倒车必定是徒劳而无功的。
果然,清军入关后,进入中原的满人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汉化。到乾隆时期,满语说得好的满人已经相当稀罕,到道光年间,连很多宗室不但不会说满语,而且连听都听不懂了,下层的满人就更不用说了。大清三百多年,关内的满人实际上已经完全汉化,和汉人无异。
而这,正是汉民族那无比强大的兼收并蓄的紧韧生命力所致,如同黄河一般,源于涓涓细流,慢慢汇聚成河,最终形成汪洋大海,不干不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