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观点形成的主要阶段 Н.И.拉宾(Н. И. Лапин),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价值哲学与文化社会学研究。著有《青年马克思》《俄罗斯道路:社会文化变迁》《一般社会学》等,另有合著数部。 列宁为分析马克思观点的形成制定了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原则。列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遗著时,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同时,列宁既以当时为人们所知的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又以他以后的著作为依据,并且重视马克思自己关于他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的言论。 马克思的这类言论在他给《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所写的著名序言中最完整。鉴于这段话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非常重要,现将马克思本人的这段回顾抄录如下:①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菜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② 马克思的这些传记性自述在某些方面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第一,这些自述反映出早在马克思世界观形成时期他就有法学、哲学、历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兴趣;第二,马克思理论观点的发展同他的政治实践活动的相互联系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三,这种思想发展的某些阶段已显现出来,在大学学习阶段(1837-1841年);在《莱茵报》工作阶段(1842-1843年);批判黑格尔法哲学阶段(1843年)给《德法年鉴》撰稿阶段(1844年);研究政治经济学阶段(1844年)。当然,这些阶段不过是从兴趣的对象来划分的,而总结性的结果对这些阶段做了内容丰富的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它的回忆中还有对某些中间阶段的具体评价。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1873年1月)跋中写道:“将近三十年以前,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③。这显然是指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1843年夏);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是在向唯物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77年)一文中指出,卡·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开端,陆续写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④。也就是说,恩格斯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作是马克思已经站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上所写的第一部著作。 列宁在分析和评价马克思早期著作时完全采取了这种着眼于具体历史的、以形成过程入手的方法,并有所发展。他是从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出发的:如果说第一批早期著作其内容来说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并且不包含一点马克思主义独特的东西,那么,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的最后结果则是一些引导他接近完成重大发现的著作,而完成这些重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列宁有充分理由认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也就划分出马克思走向创立成熟的、发展的科学世界观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下面就是列宁划分的主要里程碑: 1)博士论文(1841年)——马克思在这里“所持的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⑤; 2)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1842-1843年)——“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⑥; 3)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1843-1844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已彻底完成”⑦,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作用的原理; 4)《神圣家族》(1844年)——“马克思的几乎已经形成了的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观点”⑧; 5)《哲学的贫困》(1847年)和《共产党宣言》(1848年)——“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⑨。 列宁的分期特点在于特别重视马克思观点的发展。例如,列宁认为,马克思在《莱茵报》上所发表的文章的实质在于它们表明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这是一个确切的、而在以前有关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著述中从未有过的新颖的结论。的确,弗·梅林曾经指出,马克思在分析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时已经“在'坚实的基地上’落实下来,并通过认真地分析经济事实,认识了唯心主义的社会观和国家观的缺陷”⑩。但是,这里所强调的只是马克思观点发展的否定方面(离开唯心主义),而不是它的积极方面(哲学唯物主义成份的产生)。 列宁首次深刻地、彻底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这一科学观点。他不仅仅着眼于马克思思想活动的起点,同时着眼于它的终点,并揭示了这一活动的前景。因此,他能揭示出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时期的辩证关系: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但已经看到了这种转变。 列宁在分析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后几个阶段时也使用起源学的原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阶段给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提供了什么新东西这个问题上。例如,列宁提到1844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时曾经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马克思最初提出这个学说,是在1844年。”⑪列宁在分析社会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阐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与革命》)和其它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的观点发展时,也使用了这一原则。所以,问题不仅在于确定马克思在其观点发展的某个阶段同黑格尔、费尔巴哈或其他一些思想家的关系如何(虽然这也很重要),而首先在于弄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这个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内容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对这一内容的深入研究恰好也就确定了马克思同前辈思想家和同时代思想家的关系。 列宁对马克思观点的起源作了确切而又卓有成效的评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他前进的每一步。这种具体分析首先表现在列宁对待马克思的原著极其认真和慎重,还表现在确定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每一点细微差别。列宁的《神圣家族》笔记在这方面是很典型的。例如,列宁从这个著作的前几章中作了摘录,指出:“在这里,马克思由黑格尔哲学转向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显著的,——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掌握了什么以及他如何转到新的思想领域。”⑫ 如上所述,在评价马克思生前就发表的著作时,列宁不局限于总的论述它们在马克思观点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而认为必须划分出各个“思想领域”,即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 列宁在分析马克思观点的形成时所采取的方法卓有成效,因而对他的早期著作的评价极为确切,以致列宁的分期被充分地肯定和确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当然,这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而是在克服了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的简单化和公式化的概念之后才达到的。在二十年代,流行一种所谓阶段论。按照这种理论,马克思一开始是彻底的黑格尔派,然后是彻底的费尔巴哈派,而转向辩证唯物主义被说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简单的综合;三十年代初出现了相反的论点,按照这个论点,似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一开始就受了奋起斗争的无产阶级的影响,结果完全否定了他的观点形成的任何阶段。在同这些观点进行论战中,列宁的分期原则在方法论上的价值完全显示出来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列宁的分期原则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永久的财富。这些历史学家,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广泛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过程的研究。⑬ 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学说,作为其所有组成部分的统一体产生的问题还研究得不够。本书论述的是马克思的观点形成为完整的科学世界观的初期阶段,即在他的思想发展中通常用“青年马克思”这个概念来表述的那个时期。到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合写《神圣家族》这一著作时,这个时期就结束了。所以本书对恩格斯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必然论述得不多。 在本书所涉及的时期中马克思观点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按照列宁的分期原则,本书把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I,对世界概念的最初探索(1837-1841年); II,在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观点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1842-1843年); III,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开始形成(1843年底-1844年8月)。 这些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又可分为几个时期。马克思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以一个非常完整的形象出——既是理论家,又是政治活动家,并且还是具有完整“思想领域”的个人。然而,1844年以前科学世界观还不是完整的,只是在1844年,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开始,特别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观点才开始被改造成从质上说是一个崭新的整体,虽然这些观点还不成熟。本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由青年马克思的初步完整的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发展到完整科学观点的全过程。 作者试图遵循列宁的历史主义和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完成这项任务。但并不打算对马克思学说的产生作某种全面的论述,(这种论述只有用具体材料作为佐证才能令人信服),相反,只打算从具体材料的分析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很明显,在一本书中不可能包括所有这种材料。由于马克思观点形成的历史前提和条件在一些著作中⑭已有充分的说明,作者认为,对这些前提和条件可不多加叙述,仅说明它们对马克思观点发展的直接影响就够了,应当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马克思观点发展过程上。同时,不仅要分析马克思所说的论点的内容,而且要尽可能详尽地分析马克思转向这些论点的实际的、具体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发现马克思观点各个方面相互交错的独特之处。可以发现这些观点发展的一些实际阶段,包括马克思写同一著作的一些阶段。研究手稿尤为重要,因为从这些手稿中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所以本书特别重视具有版本学性质的细节,广泛参阅了保存在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党中央档案馆中的手稿影印件。不参阅这些手稿影印件,在许多情况下就不可能深入到马克思思想创造的内在活动中去。 ①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顾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详见格·阿·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参见《历史学家马克思》第107-173页责任编辑埃·阿·热卢鲍夫斯卡娅1968年莫斯科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7-8页。 ③同上书,第23卷第24页。 ④同上书,第19卷第116页。 ⑤《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1卷第59页。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同上书,第38卷第9页。 ⑨同上书,第25卷第388页。 ⑩弗·梅林《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2页。 ⑪《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8卷第581页。 ⑫同上书,第38卷第7页。 ⑬这方面的主要著作中首先应当指出奥·科尔纽的三卷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传》(中文版),和捷·伊·奥伊则尔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974年莫斯科第二版。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各个不同方面近几年来在以下的著作中有所反映:格·阿·巴加图利亚《未来的蓝图。恩格斯论共产主义社会》1972年莫斯科版;埃弗·别兹切列夫内赫《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实践问题》1972年莫斯科版;格·恩·沃尔科夫《天才的诞生》1968年莫斯科版;弗·斯·维戈特斯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经济论据》1975年莫斯科版;弗·斯·克舍拉娃《真实的人道主义和虚幻的人道主义》1973年莫斯科版;克·特·库兹涅佐夫《科学共产主义的形成》1968年莫斯科版;阿·伊·马雷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1966年莫斯科版;尔·帕纳休克《哲学与国家。左派黑格尔分子和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社会思想研究》(1838-1843年)1967年华沙版;弗·图赫舍雷尔《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文版);弗·弗·查恩凯锡《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著作中的人的间题》1973年弗拉基米尔版等等。 ⑭参见奥·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中文版第1-3卷。 转自实践与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