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自在独行》:人到了一定年纪,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1993年,贾平凹的小说《废都》畅销,但由于大量争议性的描写,没过多久,新书突然遭到封禁。 批判与流言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一时间,贾平凹成为人人口诛笔伐的“流氓作家”。 顶礼膜拜的粉丝变成苛刻的批评者,甚至有人会在公开场合指责与刁难他。 一夜之间,贾平凹声名狼藉。 他心中积满了无数的苦闷与委屈,却无人可说。 于是,身处绝境的他,咬牙坚持,屏蔽外界的争议,提起笔,将无处释放的压力转化为写作热忱,埋头创作出更多作品。 后来,他创作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一出版,就获得一致好评,豆瓣阅读高达9.8分,全网销量近千万册。 书中,贾平凹将曾经的苦痛悲欢浓缩纸上,排解一路走来的委屈和压抑。 春风得意时,他家中曾是门庭若市,可到低谷时,身旁的朋友却开始越来越少。 世态炎凉,让他彻底看清了虚伪的关系,也让他逐渐沉淀下来,重新寻找命运的出口。 他在书中总结道:
生命是一场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繁华过后是寂寞,热闹尽处是孤独。 再好的朋友也会渐渐走散,欢腾的日子终将慢慢冷却。 孤独,是每个人的必经之旅,也是一个人拥抱自我的开始。 到了一定年纪,日子是往回收的。 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但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1 朋友少了 消耗少,人清静了 贾平凹在书中有个比方很是扎心:“朋友是春天的花,冬天就没有了。” 年轻时,我们以为朋友是一辈子的事,走过半生才发现,很多朋友只是一阵子的过往。 有些朋友,是生命中的贵人,而有些人,则会成为你前行中的阻力,只会白白消耗你的时间精力。 在书中,贾平凹讲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在他成名后,各路朋友纷至沓来,但朋友太多,也不是好事。 他的家中,登门拜访的敲门声从未断过,让他不堪其扰。 一开始,敲门人还比较斯文,但如果贾平凹不立刻开门,敲门声就变得越来越急促。 贾平凹以为坚持不开门,对方就会知难而退。 然而,敲门的人像是较上了劲,上午不开,他就下午来,白天不开,那就晚上来。 为了躲避恼人的敲门声,贾平凹连续搬了五次家。 但无论躲到哪里,来访者像猎人一般,都能精准地找到贾平凹的藏身之处。 他在书中感慨:“常常感觉我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剩下一副骨架。他既然吃我,耗我,毁我,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适可而止的朋友养人,没有分寸和边界的交往,则会彻底淹没自己的生活。 直到后来,贾平凹生了一场大病,才算逃出了这场困局。 那一年,贾平凹得了严重的肝炎,为了不传染朋友,贾平凹对朋友主动相告,好让他们做好防护。 很多朋友表面上宽慰一番,但此后再也没有登门。 有个好友,之前常常利用贾平凹的名气在家组局吃饭。 得知贾平凹生病后,态度遂一百八十度大拐弯。 在大家酒足饭饱、离席告辞后,朋友便将贾平凹用过的碗全部扔进垃圾桶。 贾平凹听到朋友摔碗的声音,心也立刻随之破碎了。 受了刺激的他,从此以病为由,不再出门,不参加聚会,也不去公共场合。 在书中,贾平凹一语道破了朋友的真相: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他们就全没有喽!” 朋友的底层逻辑,是互相滋养,是抱团取暖。 但如果一方被不停地打搅和消耗,这样的关系则会成为一种桎梏。 如果两个人交往时相处很累,就要考虑这段关系是否值得维持。 屏蔽一些不必要的朋友,给疲惫的心松绑,才能保护自己不被继续透支消耗。 没有了错综复杂的纷扰,我们的心灵才会慢慢沉淀下来。 当一个人心静了,内核也就稳了,好事也会纷至沓来。 2 朋友少了 噪音少,人更清醒了 贾平凹在书中,提到过一位作家朋友。 当时,这位作家凭一本书,誉满全国,但也因此遭到了铺天盖地的妒忌与诽谤。 他像是过街的老鼠,被各种谩骂指责围追堵截;又像是离群的孤雁,被朋友同事无情地排挤。 但对于外在的批判,作家从不解释,也不抱怨。 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贾平凹看到他一个人踽踽独行的样子,很是心疼,上前安慰他。 作家没有说话,看着贾平凹,突然泪流满面地扭头就走。 贾平凹撵上去,想继续开导,作家却侧过头,回应说:“我并不孤独。” 这句话让贾平凹深深不解,既然并不孤独,为什么泪流满面呢? 直到多年后,那名作家的新书再次畅销,用实力打脸曾经妒忌质疑的人。 贾平凹这才恍然大悟。 排挤让那位作家陷入孤立无援,却也为他提供更开阔的创作空间。 朋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嘈杂批评声少了,他的世界逐渐变得安静起来。 他沉下心来,与过往和解,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 极致的孤独让他格外清醒,创作灵感不断闪现。 最后,他的书越写越好,人也越活越精神。 贾平凹终于明白: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抛弃自己的主见甚至利益,去换取人群的归属感。 却不知道,放弃了自我的跟风从众,则会将我们推入更大的被动。 唯有敢于坚持内在的声音,不害怕孤独,才能跳出逆境,为自己赢得最终的尊重。 林清玄曾说:“在雪中清醒的孤独,总比在人群热闹中寂寞与迷惑要好些。” 与其为了合群而平庸,不如在孤独中潜心修行。 离开乱糟糟的干扰,断掉低质量的人际关系,远离无效社交。 在没有噪音的世界,把目光向内聚焦,不断深耕,你终将遇见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3 朋友少了 干扰少,内心更从容了 经过世事浮沉,贾平凹看尽人性起伏,也看清世事复杂。 他不再注重外在的评价和眼光,也不会委屈自己来经营朋友圈子,而是以得失随缘的心境,依循内心的声音,做回真正的自己。 他在书中提到,为了远离城市喧嚣,他特地在城郊租了一处农舍,取名静虚村,开启半隐居生活。 贾平凹常与村民们拉拉家常,看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感受自然淳朴的民风。 大多数时间,他喜欢静静地发呆和思考,或把自己埋在文字里,享受写作之乐。 他说:“写作着,我是尊贵的,蓬勃的,可以祈祷天赐,真的得以神授,那文思如草在疯长,莺在闲飞。” 远离人际繁杂琐碎,贾平凹在文字中找到了命运的方向。 在文字大厦中,他让自己的身心安顿下来,驻扎生根,自在生长。 写累的时候,贾平凹走出静墟村,来到黄土高原,或者在八百里秦川,感受自然风光。 奔波忙碌之外,他还喜欢收藏把玩奇石古董,陶冶心情。 偶尔得闲,贾平凹邀上三五好友,打牌消遣,饮酒聊天。 没有复杂的社交,他享受到了囚鸟飞向天空般的自由,池鱼复归江河般的欢畅。 沉浸于文字中,贾平凹探索广阔的世界,享受独有的丰富与安静。 在写作上,他不断深耕自己,拓宽能力边界,最终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内外文坛大奖。 他说:“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的安宁。” 人生不过三万多天,日子只属于自己的,与他人并无太多密切的关系。 不必再为了刻意维持关系而委屈自己,也不再把消耗的人请进生命里。 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内在空间越来越大,生命的弹性进一步提升。 在无人干扰的广阔世界,以纯粹而舒展的姿态,享受平凡日常。 用美好快乐填满每一天,将自己变得强大而丰盈,这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活法。 ▽ 在书的末尾,贾平凹感悟道: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每个人都用力地活着,都希望这一程热闹灿烂。 但无法改变的是,我们越来越老,朋友却越来越少。 我们终要面对一个人的行程,在无人问津的路上踽踽独行。 遗憾感叹只会徒增伤感,不如收起失望的情绪,照顾好当下的心绪。 在漫漫人生孤旅中,试着享受一个人的宁静美好,专注内在,为自己而活。 点个赞吧 ,当你懂得自洽自渡,哪怕这一生颠沛流离,无人相伴,你也能不忧不惧,独行自在。 发布于 安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