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文化| 中医八大门派

 星际图书馆318 2024-10-31
中医学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派系无数,如今社会上主要有八大流派,今天就带大家系统的认识一下吧!

图片

1、伤寒派
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而问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
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的医术之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伤寒派创派祖师:张仲景。伤寒派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伤寒派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
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

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两部。

图片

2、脾胃派
该派由李东垣创立。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图片

3、滋阴派
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观点,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
万物疗法提示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
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图片

4、寒凉派
由刘完素 (刘河间) 为主。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
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五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
道家绳疗提示他还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图片

5、温补派
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
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
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
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
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丸即肾气丸,《金匮要略》方等。
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炼成蜜丸补火,六味丸补水的办法,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
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炼成蜜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肾)元阴和无阳衰微的主方。温补派创派祖师:李东垣--温补脾胃;张景岳--温补命门。

图片

温补派著作:李东垣《脾胃论》;张景岳《景岳全书》。温补派特点: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
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
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

图片

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值得细玩。
6、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
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清灵之药。伪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
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温病派创派祖师:刘完素。温病派著作:《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瘟疫论》等。

图片

温病派特点:自打祖师开派以来,强调人的各种疾病,和“火”沾边的占多数,比如情绪会转变为火,季节的气候不合时宜会转变为火,饮食辛辣肥腻甜食过多都会转变为火,而且认为一般的病的转归转为火的居多,且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所以人体就像干柴,容易收到火热的侵害,用药讲究以寒凉药物为主,并且注意维护人体的阴气和阴血,从而起到防止火热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诊断上非常重视舌象,并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人体内阴液的充盈匮乏程度,以及火热的充斥程度和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这一点不同于伤寒派“重视脉象而忽略舌像的争端方法”。

图片

7、火神派
火功开疗法提示该派脱胎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
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
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图片

8、攻邪派
攻邪派创派祖师:张子和。攻邪派著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
攻邪派特点:
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
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
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即“攘外必先安内”,外不攘,内必不安,也和中国拳术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道理暗合。
张氏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