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一个人,若想拥有如智者般灵动的思维、仁者般沉稳的心境,以及悠长的福寿,关键在于领悟“静”之真谛。 那么,“静”的真谛从何而来呢?源于心灵的澄澈之地。 《荀子》中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一个人,若能始终维持心灵的纯净、安宁,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乱,长此以往,必能有所建树。 01 心静则神凝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当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焦虑、忧愁、愤懑,乃至即将喷涌而出的怒火时,若能及时警醒自己镇定下来,平心静气,稳住慌乱的心神,便能让自己的心灵重归宁静。 一旦心灵宁静,思绪就会如清澈的泉水般流淌,思考之后,自然会有感悟和收获。 能静下心,是涵养心性的核心,持续保持心静的力量,是塑造伟大人格的关键。 他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在朝堂之上,常与人争论不休,情绪激昂。 每遇不顺心之事,便心急如焚,或愤懑不平,或怨天尤人。 他虽有济世之才,却因心浮气躁,难以与同僚协作,仕途之路也变得坎坷崎岖。 他自己也察觉到了问题,但始终找不到解决之法。直到有一次,他在山中静居,看到潺潺溪流、悠悠白云,心境豁然开朗。 此后,他时常寻静谧之地独处,沉淀心境,吟诗作画。 心境平和后的他,诗作更显深邃,思想愈发成熟,终成一代大家,其诗歌传颂千古。 做人,若心性端正,心中便不会有歪念;处事,若心灵安宁,即便遭遇诸多艰难,也不会心烦意乱。 经过深思熟虑,坚定内心信念,行事过程中就不会产生无谓的纷争和矛盾。 与人交往,先察其品德是否高尚,贤良之人,既能服众,又能互助共进。 一个人若能达到足够的心静,就能在平和的氛围中凝聚人心,进而戒骄戒躁,提升自我,收获人心,成就非凡。 02 心静则业成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的智慧、品德和成就,皆可从心静中领悟、培养、收获。 若一个人遇到些许琐事、小困难就惊慌失措,乱了心智,如此慌乱的人,每遇难题,往往一败涂地。 而若一个人早已默默践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们就会更明白世间事,皆为人之所为,而人为之事,关乎人心、人性。 所以,若在行事之前,先学会做人,而做人之前,懂得静以修身,于宁静中锤炼自我,假以时日,必能有所心得,更有深思熟虑后的良策、妙计、高见。 面对这些棘手的事,若一开始心就慌乱,无法及时静心思考应对之法,问题就会愈发复杂难解。 反之,若心境平和,情绪稳定,从容不迫,则能心明眼亮,迅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之道。 做人做事皆如此,先明其目的,再晓其方法,最后勇敢践行,方能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事至眼前,问题压来,压力来袭,先冷静思考,无需多时,总能想出不错的办法,甚至会觉得此计甚妙,然后果敢行动。 事情做得多了,问题解决得多了,经验自然就丰富了。 有了生活经验和专业技能,做事自然顺遂。 03 心静则志强 《围炉夜话》中有言:“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心越静,智慧越盛,智慧越盛,人则越有力量。人的伟大格局,向来是由自身的知识、视野、眼界、远见、卓识和智慧所构筑。 恰似明镜越平,映照出的影像越清晰;心静时,你才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向,也明白自己正走在何种道路上。 徒弟们初学时,都急于求成,看到什么都想画,画时心浮气躁,线条杂乱,色彩无序。 其中一位徒弟,在经历多次失败后,静下心来,观察自然万物。他在静谧的山林中聆听鸟儿啼鸣,在宁静的溪边感受水流的韵律,在安静的夜晚凝视星空的闪烁。 他的心变得无比宁静,作画时,每一笔都沉稳有力,每一种色彩都搭配精妙。 他的画作渐渐脱颖而出,无论是描绘山川的壮丽,还是花鸟的灵动,都栩栩如生。 其他徒弟看到他的变化,纷纷效仿,可他们难以真正做到心静,画技提升有限。 而这位心静的徒弟,不断钻研,技艺愈发精湛,成为一代名画师,其作品流传于世,为世人所赞叹。 愿我们都能成为安静之人,安静地领悟、安静地探索、安静地积累、安静地蜕变、安静地从容。 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领略人生的美好,体会灵魂的充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