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羽翼天朝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旨在阅读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1856年7月,在天京发生的内讧,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一个重大课题。 多年来,史学家根据各方面的史料进行对照、考证,写出了许多专著和论文,这些论著,大体上对“天京事变”描绘了一个轮廓:杨秀清专横跋扈,逼封万岁;洪秀全密诏杀杨秀清;韦昌辉乘机扩大事变,诛戮异己,企图夺权,石达开兴师问罪,洪秀全又下令诛杀韦昌辉;石达开回京辅政,后因被洪秀全猜疑,惧祸离京远征。“天京事变”前后经过约十个多月,其中内讧大屠杀约两个月。对“天京事变”的评论仍存分歧。 事变经过的真相究竟如何?迄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资料。在研究工作常引用的资料中,存在着不少矛盾,而有些引用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难免有“各取所需”之嫌。大者如韦昌辉杀杨秀清是执行洪秀全密令或是自己擅杀,小者如自相残杀的过程等等,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很多史实还需要进一步弄清,所以学者们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往往很难做到全面、准确。近年来,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围绕着太平天国内讧的问题,发表了一批很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引起人们的思考,给人们以启发。如方之光同志的《石达开出走几个史实的新释》①根据有关史料考释,认为“杨韦内讧”中,“石达开是站在杨清秀一边反对洪秀全、韦昌辉的”,“石不仅有誓杀韦昌辉之意,而且也有明显的诛洪意图”。如果这些论断是正确的,那么,对“天京事变”的整个评价,就要重新做出。又如徐彻同志的《天府广场大屠杀事件再质疑》,②研究了肯能的多次谈话,认为他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前后矛盾,破绽百出。因而得出了:“肯能没有进过东王府,没有到过天王宫前,是否入天京也是一个大问号”的结论。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多年来研究太平天国内讧,有很多是根据布列治门的《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和麦高文的《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记》等资料来研究的,史学界前辈罗尔纲先生也说过:“布列治门和麦高文这两篇记载,是我们考证太平天国内讧经过最重要的记载。”③而布列治门和麦高文的记载,'大部分来源于这个爱尔兰人肯能的口述。如果肯能是瞎编乱造,信口开河,那么,过去引用的资料就有必要重新鉴别和估价。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应该注意的:第一,很明显的,布列治门和麦高文的记载,并不完全是根据肯能一个人的口述,它仍是很有价值的史料,不能轻易否定。第二,即使肯能“没进过东王府,没到过天王官前,是否入天京也是个大问号”,但根据他们口述的内容来看,也不是“凭空”可以编造出来的,起码也是从道听途说中得来,而这些传闻又来源于何处?其中有没有符合史实的地方?都值得考虑。总而言之,无论是方文,徐文,以及其他同志最近写的有关天国内讧的一些论文,在学术研究上都是有价值的。根据一些新的史料,各抒己见,扩大视野,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是很有意义的。为此,笔者根据一些新发现的资料提出个人粗浅之见,以求教于诸位学者。 广西全州县政协编印的《全州文史》第一辑(1985年出版),刊登了一篇《石镇吉口供》(以下简称《口供》)。编者说明:“石镇吉是太平天国后期将领之一,于1860年在广西安定土司被俘牺牲。本材料是唐祚森同志家中珍藏的一本经历百多年的手抄本。(唐祚森祖父秀轩老先生读书时所抄)。当然这份口供材料出自清廷官吏手笔,内容和语气均有修改,仅可做为参考。但其中说明太平军前赴后继的英勇精神,和严明军纪的具体事实,不失为研究太平天国的一项重要史料。” 《全州文史》上刊登的《口供》与原抄件对照,错漏较多有的整段遗漏。④不过,所记主要事实是清楚的。 《口供》中提到“咸丰六年,镇吉统伙二万回南京留(守)。”“向提军(向荣)张国梁各处官兵,围攻南京东门,……镇吉随将带来入马,分布冲围,将张国梁等打败,追至丹阳县,镇吉旋于南京城住扎。” 从时间上看,“天京事变”的整个过程,石镇吉是在天京的。《口供》提到:“此次镇吉加封为检点,独掌兵权,天王即委统带三万”,后面又提到:“镇吉统伙二万,回南京留(守)。”也就是说,发生内讧时,带有两三万精兵的石镇吉驻扎在天京,石镇吉的动向,确是值得重视的一件大事。 石镇吉是太平天国一员骁将,刘长佑说他“最为犷悍,凶恶异常”,⑤他参加了会攻江南大营与天京解围的战役,“因功进封左相”。石镇吉与石达开关系至为密切,过去,一般人都把他说成是石达开的养子,⑧螟蛉之子,⑦《口供》中,有两次提到与石达开的关系:“镇吉族兄石达开镇守安徽。”“(我)又系翼王族弟,号为国宗,人多称石大王。其余前、左、右、后宰制,俱由翼王所封,都受镇吉节制。”(按:石镇吉本是开字辈,遵天朝礼制,避讳改名。)石达开离京远征时,石镇吉也随之出走,“后天王诏令镇吉统伙六万,前来广西招兵买马”。(按:石达开出走时,可能为了蒙蔽群众,都是说奉天王诏令。)石达开带走的部队究竟有多少,说法不一,但石镇吉一人就统率六万,说明石镇吉是石达开离京出走时的心腹主力。 根据《口供》,石镇吉又曾是韦昌辉的旧部。“又委北王韦正,于十一月初十日带伙一万(疑下有遗漏)时镇吉随同北王,立功正多。旋受伪封为地勇将军,奉令率党五千,攻破江西临江、吉安、抚州等处,……镇吉遂驻守瑞州,管辖各府地方。”跟随韦昌辉的时间,大约是1853年至1855年。同时,由于他作战勇敢,立功正多,可能也得到洪秀全和杨秀清的赏识和信任。否则,不可能让他“统带三万,独掌兵权”,更不会让他卫戍天京的。石镇吉就是这样一个在错综复杂关系中的微妙人物,在太平天国内讧中,也势必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口供》中,对金田起义前后,叙述得较详细,对回师广西以后的活动,也较详细,其余就略而不详。令人奇怪的是,天京内讧时,拥有重兵驻守天京的石镇吉,居然回避这一问题,只是没头没尾,没有前因后果的两句话,一句是:“杨秀清被天王斥责,羞愤服毒身死。”一句是:“七年三月间(按:时间不对)韦正谋反被杀。” “天京事变”时,李秀成还不是高级将领,而且正在金坛、句容一带与清军作战,并不在天京,但在《李秀成自述》中,对“天京事变”叙述很多,而且发表了不少议论。当时身在天京的石镇吉,为何反而不提内讧问题呢?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石镇吉重伤被俘后的口供,完全是被动的,即何什么答什么,而问官又偏重于问在广西活动的情况,事后加以整理。不象李秀成那样,有充裕的时间,由自己全面地、系统地叙述。另一种情况是:石镇吉在内讧中充当的角色很不光彩,说出来心有余痛,不愿多说,免遭人唾骂。不象李秀成那样以局外人、旁观者的地位,加以叙述和评论。不论是哪种情况,得不到内讧参加者的第一手资料,总是令人遗憾的。 “杨秀清羞愤服毒身死” 关于杨秀清的被杀,也有几种传说,但象《口供》所说:“杨秀清被天王斥贵,羞愤服毒身死。”确实还是第一次看到。《李秀成自述》只是说:“……后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积怒于心,口顺而心不息,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仇深……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无任何情节。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也只是说:“得洪贼函,即率三千余入递入南门,趋围东贼宅,自携数贼入,杀东贼及其妻小。……宅中服役皆女人,尽杀之。遵宅为东贼侍从馆,闻变各持械出,北贼挥众击避。天既明,函首致天贼,请标为老奸头,榜诸罪状示众。”比较有点细节的是知非子的《金陵杂记·续记》说韦昌辉的北殿右二十承宣许宗扬抓住杨秀清,绑至韦昌辉面前,韦昌辉宣布了洪秀全诛杀杨秀清的命令,并说:“今日之事,两不能全,不杀尔,我即当死。”说罢,伪装拔剑自尽,韦的亲随夺过利剑向杨秀清乱砍。据罗尔纲先生考证,这一记载是错误的。⑧因为,只看上述情节,也许是事实,但同一段叙述的上半部分,说韦昌辉从江西回来,先派人传杨秀清到天王府议事,被杨秀清拒绝,还杀了传令人员,并派兵守卫,“以待北贼”等等。这样就不是突然袭击,而是与杨公开对垒,军事进攻。在杨秀清严密控制下的天京,这样做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杜文澜《平定粤匪纪略》,李圭的《金陵兵事汇略》都说杨秀清是在酒席宴会时被韦昌辉杀的,这些是不知道太平天国严格禁酒,显然是臆造的。 到目前为止,关于杨秀清的死,说法虽不同,但其来源都是辗转传闻,没有一条是第一手资料。其实情况,只有杨秀清的身边人及韦昌辉的亲信骨干最为清楚。但杨秀清的亲信,在大屠杀中难得幸免,韦昌辉的骨干,在诛韦之役也大多被杀。因之,在史实方面一些细节问题上要搞清楚,确有很大难度。 《口供》中说:“杨秀清被天王斥责,羞愤服毒身死。”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口供》记述,不论太平军或清军方面死亡的将领,如冯云山、肖朝贵“被炮轰死”,韦昌辉被“杀”,乌兰泰“中炮身死”,龙寮岭四总兵“阵亡”,江忠源被“杀”……等等,基本上都符合事实,唯独说杨秀清“服毒身死”,这难道是偶然的吗?有没有可能在杨秀清服毒身亡后,才枭首示众呢?还要留待以后考证。 在谋杀杨秀清以及由韦昌辉一手制造的血腥大屠杀中,石镇吉不可能置身度外,必然卷入了这个大旋涡,石镇吉是忠于天王的,他又是北王的部下。他本人“最为犷悍,凶恶异常”,所带部队又是屡建奇功,当洪秀全密令韦昌辉杀杨秀清时,石镇吉服从洪、韦,参加自相残杀,是并不奇怪的。 据各种资料记载,韦昌辉星夜进京时,只带三千亲兵,这些兵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东王府,除掉杨秀清,是绰绰有余。但要消灭杨秀清的部下两万多人,就不那么简单。闭门自相残杀达两个月之久,说明反抗的程度是很激烈的,也不是区区三千人所能胜任的。一定要有原在天京的忠于洪秀全和韦昌辉的部众配合行动,才能达到目的。因此,石镇吉这两万精兵很可能被洪、韦派上用场,做为内讧的主力。 石达开逃离天京 在天京内讧中,翼王石达开的态度如何,仍是史学界争议的一个问题。《李秀成自述》中提到:“原是北王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有的同志考证这一说法不能成立。⑨有的同志考证,在天京内讧中,石达开是站在杨秀清一边反对洪秀全、韦昌辉的。这个问题还待进一步探讨。根据现有资料,有些基本事实,学术界还是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如:石达开企图制止韦昌辉滥杀;韦昌辉企图加害石达开,石达开仓皇出走;韦昌辉杀了石达开全家;石达开兴师问罪。 关于石达开仓皇离京,有两种说法较普遍,一种是《李秀成自述》:“后翼王得知此事,吊城由小南门而出,走上安省,计议报仇。”另一种是麦高文的说法:“及至发觉他自己也要遭毒手,他急忙召集所属,乘夜打开血路而出城,距其回到天京,仅数小时耳。卒之,他安然回到安徽军中。” 论者多采用《李秀成自述》的说法。不过,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合理,也符合翼王的身份。因为,当时大搜捕、大屠杀尚未结束,全城都在韦昌辉、秦日纲暴力控制之下,在千军万马中,仅石达开、张遂谋等几个人“吊城而出”,是不可想象的。即使真的吊城而出,也不可能安全到达安徽军中。而后一种说法,“他急忙召集所属,乘夜打开血路而出城”,说明石达开不是孤立的,是有基础的。有一部分将领和士兵拚命保护他,直到“安然回到安徽军中”。 上述两条资料中,有几点往往被人忽视的情节。《李秀成自述》:“后翼王得知此事”,《麦高文通讯》:“及至发觉他自己也要遭毒手”,石达开回天京只是很短的时间,韦昌辉想加害于他,他怎么会立即知道呢?“吊城而出”,不可能是石达开等几个人自己吊自己,难道城上没有守兵?“急忙召集所属”,所属又从何而来?虽然都是寥寥数字,其实都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充满了传奇式的细节。 韦昌辉是一个阴险狡猾、残酷自私的人。并不是仅仅为了几句口角就要杀石达开,而是除掉石达开,才能为他篡位夺权辅平道路。石达开威望很高,又是掌握兵权的人,杨秀清死后,能与韦昌辉抗衡者只有石达开一人了。但是,他还没来得及下毒手,石达开就连夜脱身出走,其中的奥秘,与石镇吉两万多精兵联系起来,就容易解释了。 《口供》写道,石镇吉是“广西浔州府贵县龙山人”,是和石达开同一个地方居住。⑩“道光二十九年,随从头长洪寿(秀)全”。在金田团营前,他就跟随石达开,结识洪秀全了。《口供》里还说,石镇吉的父亲,叔父石龙泉,大胞兄镇龙,二胞兄镇高,三胞兄镇奇,(镇吉行四)五弟镇发都在军中,“尚有养子大国相,年方十七,甚是勇猛”。石镇吉父子兄弟八人都在军中,虽然职务不详,无疑都是中、低级兵官,都是骨干、中坚分子。在石达开危难之际,设法保护他逃走,当不是难事。 天京内讧形势,随着翼王石达开进京又出走,韦昌辉杀戮石达开全家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石达开准备回师天京“以清君侧”,洪秀全不得不杀韦昌辉以安天下。 关于韦昌辉的死,记载也多不详。《李秀成自述》说:“北王在朝,乱杀文武大小男女,势逼太重,各众内外,并合朝同心将北王杀之,人心乃定。”麦高文《太平天国东北王内讧详记》说:“洪秀全见全体军心皆归附翼王,不得不屈从其主张,将韦昌辉明正典刑。斯时,附从昌辉反抗王师者,只极少数;诛韦之役,所杀不过二百人,且交战仅两日耳。” “各众内外,合朝同心”与“附从昌辉反抗王师者,只极少数”,内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顷刻之间,形势骤变,韦昌辉陷于孤立。人们不禁要问:韦昌辉有力量杀掉杨秀清,有力量杀掉杨的部众二万多人,为什么在很短时间内,如记载所说两天之内就能引颈就戮呢?附从韦昌辉反抗王师者,只极少数。这里“王师”指的是什么?杨秀清的亲信部队已被屠戮殆尽,洪秀全并没有直接指挥的亲信部队,石达开虽然发出回师靖难的信号,但他率师去解宁国之围,并没有立即回天京。这里所指的王师,只能是拥护天王洪秀全许韦命令的部队,支持翼王石达开的部队,这些部队对韦昌辉灭绝人性的屠杀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兄弟感到义愤,对杀害翼王全家感到不平,当他们知道了翼王要求杀韦的要求,以及天王诛韦诏令后,突然反戈诛韦,势不可挡。而这些部队,首先就应该包括石镇吉父子兄弟的两万精兵。 《粤匪起首根由》有关这一段史实是这样记载的:“北王韦志敬(正)杀了东王,围住天朝。天王又写蜜(密)文吊(调)湖北石大(达)开回南陵(京),问北王未(为)何定要杀杨秀清?北王说:'秀清为何要做万岁,北王与石大(达)开二人争论,又欲挥刀,石大(达)开见事不好,连夜逃江西。又吊(调)施国相代(带)兵回南陵(京)杀北王父子,果被施国忠(宗)杀了三人。义(翼)王亲自代(带)兵回南陵(京)……。”⑪简又文先生曾加了一段按语:“按:此段记载,大致符合史事,可为全役佐证史料。但未知'施国相”或'施国宗’《应同一个)为何如人。当时国宗无姓施者,或即石姓也。疑是石镇吉,待考。” 简又文先生在四十多年前,曾提出杀韦昌辉的人“疑是石镇吉,待考。”现在,《口供》说明了内讧时石镇吉就在天京,当为他这一怀疑,增加了有力的旁证。 前文提到石镇吉参与了杀杨秀清,两个月后又亲自参与诛杀韦昌辉,表面上看是有矛盾的,其实,这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石镇吉的部队是忠于天王洪秀全的,杀韦昌辉是天王的命令。其次,石镇吉与石达开、韦昌辉二者的关系,亲疏之间,不可同日而语。当韦昌辉欲向石达开下毒手不逞,而杀害了他的全家,这样重大的变故,势必大大的震惊并激怒了石镇吉父子兄弟。为公为私,对韦昌辉当然更加痛恨。 杨秀清企图夺权,逼封万岁,天王密令诛杀;韦昌辉滥杀无辜,围攻天王府,企图乘机夺权,天王又下令诛杀,其性质是一样的。但是,《口供》中提杨秀清“被天王斥责,羞愤服毒身死”,而对韦昌辉却大书“韦正谋反被杀”,这种春秋笔法的背景,也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谋略甚深”、“文武备足”的军事和政治家。而石镇吉虽是一员战将,乃不过是匹夫之勇。由于他们的特殊密切关系,石达开的政治和军事观点,也容易为石镇吉所接受。石达开对自相残杀是持否定和反对态度的。杨秀清虽然专横跋扈,罪当不致死,而韦昌辉滥杀无辜,排除异己,包围天朝,却是背叛太平天国事业,背叛天王的行为。《口供》中大书特书“韦正谋反被杀”,其思想根源,或许就是受石达开的影响。 根据《口供》提供的线索,天京内讧时,“……镇吉统伙二万回南京留守”,半年多的时间,石镇吉随石达开“离京远征”时,“镇吉统伙六万,前来广西招兵买马”。所统率的兵力,增加了几倍。说明石镇吉在天京内讧期间,先是有功于天王,后又有功于翼王,而在石达开还朝辅政期间,得到重用。其扩充的军队,或许就是收容改编杨秀清、韦昌辉残部。 ①②《太平天国史新探》第253、275页。 ③《太平天国史事考》第263页。 ④《石镇吉口供》是广西通志馆唐志敬、全州县志办公室唐楚英二同志收集的。原抄件的影印件我看过。 ⑤《刘武慎公遗书》卷二。《截剿石逆余匪折》。 ⑥见曹大观:《寇汀纪略》。 ⑦光绪十七年《百色厅志》卷八。⑧《太平天国史事考》第268页。 ⑧见钟文典:《太平天国人物·石达开》;苏双碧:《石达开参与诛杨密议质疑》。 ⑨《太平天国人物》第230页。 ⑩转引自《太平天国全史》第1383页。 ⑪《太平天国史料》第四部分第46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