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会游泳,我并不羡慕会游泳的人|三读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5)

 走读生日记 2024-10-31 发布于浙江
李白,说了句又有些冒犯“专家”的话:

奴性入骨和功利心太强的人,对李白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不论这个人是“专家”还是“学者”“教授”。

还好,得到微友的认同。当然了,我也有备注,强调这是自己个人看法,仅供闲聊。
按说,10月最后一天,应该做“月度汇总”,酒后实在懒得去搞那些链接,还是把阅读李白的感触分享在这里,明天再做汇总吧。
继续分享三读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带来的感触,今天是第5篇。
从留存下来的李白近千篇诗文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为荣华富贵而奔波企图实现内心志向的人之一。这种“阳春白雪”的行为,自然曲高和寡,他得不到明君或者位高权重者的赏识,也在情理之中。
通往“巅峰”之路的“绊脚石”太多了。
这也是这首诗中“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的意旨所在。
也正是李白这种操守,才让他一次又一次感慨“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求而不得,心有不甘,时光却不会等待任何人,即便是李白。
这就成了李白源源不断的抒发动力与灵感,痛苦和失意才会让一个天才彻底爆发,从而留下千年不衰的诗篇。
只不过,无论怎样,李白还是一副斗志昂扬的心态,即便是感叹《行路难》,他还是仗剑而歌,像一个不为人世所认识的侠客,走在孤独沉寂的路上。
这条路,只属于李白。
比兴感怀,借物抒情,是古诗惯用手法。在李白的诗歌中,领会了这一点就容易接近李白诗歌的真意。
对李白这首诗,我们抛开惯常的理解路径,是不是多少感觉到一点“酸葡萄心理”在其中?啥也不是的小人都能一朝得宠,而自认“身怀绝学”可以安天下济苍生的李白却一直得不到赏识与重用,到哪里说理去?
李白是不是把这份小情绪深深埋藏在“桃花”与“南山松”的比对之中?反正我是读出了一点这样的味道,李白无论如何瞧不起“桃花”一般“偶蒙春风荣”的人,这就注定他自己只能南山松一样“独立自萧瑟”。
以“桃花”来比喻一时得志的小人,不知道从谁开始,李白之后,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是“永远不服”的刘禹锡老师。
对此感兴趣的可以从他相隔十年的两首诗入手,去了解他的“永远不服”,他“不服”的就是那些一时得志的小人们。
诗如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品味刘禹锡这两首诗,我隐隐感受到,他跟李白是一路人。
Ps:
这些感慨本来是应该昨天记录下来的,因为阳光打在书上,心有所念,就感慨了昨天的阳光,内容转帖如下:
此刻,阳光穿越窗外的钢筋护栏,穿越两层窗子,照在我正读的书上,书摊在书桌上,书的上部被笔记本垫起来一点,让文字更适合目光。或者说,这是阅读者贪婪本性的一种潜意识动作,阅读也忘不了享受安逸,尽可能的安逸。
这没什么坏处,阅读本身,就是安逸的一种。堕落久了,颓废久了,麻木久了,冷漠久了……一个人需要足够的安逸才可以继续活下去,像个人一样活下去。
本来,我是想把这本书上李白这首诗的一些阅读感触记录下来,阳光不声不响穿窗而入,照在李白这些文字上(时间多么神奇,时间具有防腐蚀防遗忘功能,你看李白这些文字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依然鲜活生动如初)。我知道比这更重要的事,是记录下这一刻。
李太白全集校注》也好,郁贤皓先生也好,李白也好,桃花开东园也好,在被阳光照亮这一刻,阳光才是最值得记忆和感触的事物。
这时候,一点也不会想起有关黑暗的诗句。没错,是阳光成就了所有黑暗,关于黑暗的诗句无论多么耀眼,在阳光面前,都黯然失色。
所以,此时此刻,我也知道为什么晨跑回来的路上,我感慨了这样几句话:
我不会游泳,
我并不羡慕会游泳的人。
如果我不会走路,
我一定羡慕那些会走路的人。
如果我不会说话,
我一定羡慕那些会说话的人。©

▶ 三读《李太白全集校注》相关 

古风五十九首,每一首都可以下酒(1)

李白的短板,太多中年人都有(2)

李白,撕掉了乌合之众的遮羞布(3)

多读读李白,就会宽容这个黑白颠倒的时代(4)

 开哥李白铁杆粉丝,同道链接通道 

2024103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