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如今人们生活物质丰富,条件充裕,过食膏粱厚味则易酿生痰浊;以车代步、食多动少则易致血行不畅;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则会导致精神情志病患病率高,脏腑功能失调、代谢失常则生痰留瘀,由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笔者临证运用补阳还五汤合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辨证为痰瘀类的心脑血管疾病,常可获良效,现将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七味药组成,本方具有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效,由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善治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舌强言謇。病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化瘀而不伤血,为臣药。佐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地龙性善走窜,长于通络,与生黄芪配合,增强补气通络之力,使药力能周行全身。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肉得以濡养,痿废自能康复。 柴芩温胆汤是由名方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入柴胡、黄芩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方中柴胡疏肝气、升清气,黄芩味苦,性寒,有清泄肝胆郁火、开降痰浊之功,半夏辛温,能开中脘痞满,降浊化痰止呕,枳实苦寒,行气消痞,茯苓甘温,利窍除湿,陈皮和胃化痰,竹茹清胆胃热,甘草、生姜和胃。两方合用益气除痰祛瘀,常配丹参养血行血,生水蛭破瘀通络,治疗痰瘀证。 冠心病案 王某,男,52岁,2013年3月14日初诊。主诉: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1个月。患者近1个月来因工作繁忙、精神刺激出现心悸、胸闷,似有物堵塞,心前区疼痛,甚则牵引肩臂,背痛,晨起口苦,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双下肢肿胀,右侧为重。眠差,饮食二便可。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沉而弦。查体:血压140/80mmHg,口唇及四肢末梢无紫绀,心率76次/分,心律规整,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部分ST-T改变。心肌酶、血常规等检查均正常。 诊断: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诊断为胸痹(气虚痰瘀,痹阻心脉)。 治法:益气祛痰、化瘀止痛。 方用补阳还五汤合柴芩温胆汤加减:生黄芪30g,丹参2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黄芩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半夏1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回访半年未发。 按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以胸部闷痛不适、甚则胸痛彻背为主症。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气虚痰瘀,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属正气亏虚、痰瘀痹阻之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为心阴、心阳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邓铁涛提出“痰瘀相关,以痰为主”论断,在治疗上,他主张益气除痰祛瘀,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瘀于胸中,不通则痛,故引起胸痹心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大气旺则气滞行,血瘀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故为君药。《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也”,无所不至。当归、丹参养血行血,桃仁、赤芍、红花活血通络。“痰是瘀的早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已为广大学者所认同。因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而口苦、眠差,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理气、化痰。配柴胡、黄芩疏肝利胆,疏通三焦气机之通道,通则不痛。 脑梗塞案 杨某,女,53岁。主诉:右侧肢体活动失灵2年,加重2周来诊。患者体胖,面色黧黑,平素气短乏力,面目浮肿,口苦、口干,胃脘胀满,纳谷不香,时呕吐痰涎,夜间耳鸣,血压150/90mmHg,心率60次/分,ST-T段缺血样改变,既往有心肌缺血病史。舌体大,有齿痕,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腻稍黄,脉沉略弦。 诊断:中风半身不遂(痰瘀互结,闭阻脑络)。 治法:益气祛痰、化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合柴芩温胆汤加减:生黄芪30g,地龙20g,生水蛭6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黄芩10g,陈皮15g,茯苓30g,枳实10g,竹茹10g,姜半夏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治疗4周后症状消失,回访半年未发。 按中风病机多为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脉外。此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当辨为痰瘀互结,闭阻脑络,以补阳还五汤合柴芩温胆汤加减,甚为合拍。(李怀民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