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译人译事 | 真想知道译者翻译时在想什么

 译品译味 2024-11-01 发布于上海

作为译者,你在翻译时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作为读者,你想了解译者翻译的过程吗?一起来看看今天这篇文章吧~

以前我看译著时不会特意去关注译者是谁,现在发现许多作品有多个译者。如果说买书的时候看到同一本书的不同翻译版本,我会打开书来比较哪一本更好,看看某一段这么翻译的原因。看哪本译著,译者是否具有主体性是我现在做出选择的关键因素。

抉择与权衡:译者的内心博弈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谈到译者总是会面临很难开头的问题(译人译事 | 一招终结翻译的“万事开头难”)。其实开了头之后,译者还会继续经历一些有趣的思维过程。

小编最近发现一个叫做Train Chinese的软件在海外评分接近满分,下载量超千万。同名网站也有收录中文表达的注音和英语解释,帮助外国人学习中文。网站中这个例子很有意思。

原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译文1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still remains.

译文2You can run, but you cannot hide.

以上这个例子属于习语,不同语言的习语都具有文化特质,译者的主体发挥可以说决定了译文是否成功。

译文1的译者选择保留了“和尚”和“庙”的意象,处理为monk和temple,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风格偏向于直译,但并未考虑在受众的文化中这两个意象是否存在。译文2的译者更强调信息的可读性和目标受众的理解,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说明逃跑不能解决问题。

除了所处的文化语境,译者的策略与自身心理特质有关联,它影响译者如何处理文本。字对字翻译,还是理解了原文再翻译?译者的纠结与最终选择会直接影响译文风格。



自省与责任:译者内心的对话

纠结不仅在于完成初译,除此之外,译者还会反思自己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是否合适,思考是否有更好的翻译方式,能够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以上内容出自参加某次活动的人员名单,如果按照原文一字一句来翻,会得到以下结果。请大家停留片刻看看这样可以吗?

这样的译文好像已经完成任务了,但问题在于密集的内容会给受众增加阅读障碍。如果是负责的译者会思考如何进行调整。

调整后得到如下版本,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处红色画线处,因为参与者的职称都是教授,所以审校译文合并同类项,用all with professor title开头,参与者所在机构名称另起一行,格式调整后更简洁清晰。

此外,从其余红色画线处,我们还可以看到译文补充了机构的全称,并没有直接使用官网的缩写名称,这样更方便读者看懂。缩写旨在让行文简洁,但如果机构名称第一次出现就用缩写,受众可能会去查缩写具体是指什么,影响理解且浪费时间。

作为参与活动的受众,你会选择以上哪一个版本呢?看到最后修改的译文,想必也会为译者的巧思感到佩服。

虽然译者呈现的只是最终版本,译文服务不同受众,但在译文修改过程中,译者往往具有主体性,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处理文本时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分析初译和审校版本的区别也是在研究译者思维过程变化的原因。

可以说译者出错也存在心理原因。有个经典的误译案例“小心地滑”,流传很广的错误版本为Carefully Slide,意思是路人滑倒时要小心。但案例的原意截然相反:地面很滑,提醒路人走过时要当心。因此,翻译成Caution Wet Floor是可行的办法,能够清楚表达意思。

标识本应起到警示作用,却因翻译不当无法有效传达意思,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成为大众笑料,受众也能看出译者究竟是否对翻译负责、用心。

翻译是译者经过思维活动的作品。译者在字里行间穿梭时经历过焦虑与从容、纠结与果断的平衡。译者在每一次翻译考验中锻炼思维能力,实现蜕变,所以谁又能说翻译不是一场心灵的修炼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