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琦教授:从化气布津论五苓散制方思想及其运用心法

 昵称1526189 2024-11-01

王琦教授从化气布津论五苓散制方思想及其运用心法

对于五苓散证的认识,多年来伤寒学界和方剂学界一直囿于“膀胱蓄水”说,以致于人们误以为五苓散是中医的“利尿剂”。王琦教授指出:“研究方剂,把握原著精髓,揭示其本来面目至关重要。试想,五苓散如果不讲化气布津,专治蓄水就成了利尿剂,尚治水逆及水气上泛清阳的五苓散就没有着落”。
根据《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理论,结合《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五苓散原文精神,从方剂学的制方原理和临床运用角度,试图揭示五苓散的方证病机实质、组方配伍特点、方后注云原意等,进而介绍王琦教授的用方经验。
(一)“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在五苓散证病机学中的意义
1.五苓散证并非“膀胱蓄水”之一端
膀胱之所以蓄水,传统认为是因太阳病汗不得法,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所致。这是对《伤寒论》原文71条的曲解。其实,71条所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指的是太阳表证发汗太过后会出现伤津与伤阳两种变证。较之前者一时性胃津亏乏无需药治颇为简单而言,后者在表邪未解之微热与脉浮基础上,又有大汗伤阳之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就复杂多了。
如何理解这种表里相应的病理现象?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肾合三焦、膀胱者,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焉”。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亦曰:“肾以应骨,骨应三焦、膀胱,三焦、膀胱气发腠理,故以腠理候三焦、膀胱也。三焦之气如雾沤沟渎,与膀胱水腑是同,故合为一腑也。腠理、毫毛在皮,故亦以皮之毫毛为候也。”以上说明,三焦、膀胱的病变亦可从相应的腠理、皮毛反映出来,即察其外而知其内。而《伤寒论》原文71条则是从病机学角度论述太阳病发汗太过,还可损伤与腠理、皮毛相应的三焦、膀胱阳气。二腑气化失司,水饮内停,既不能外敷于腠理毫毛,又不能下输于膀胱,也不能上输于口舌,此小便不利与口渴并见之所由来也。
2.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是三焦气化不利,水停失布
或问,五苓散证的病位在膀胱还是三焦?其病性是“蓄水”还是“乏津”?表证是否必备?
从《伤寒杂病论》中所涉五苓散证条文分布来看,在《伤寒论》中除71条外,尚主治“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原文72条);“伤寒,汗出而渴者”(原文73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原文74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原文15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原文385条) 等。在《金匮要略》用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
概言之,五苓散证以小便不利,烦渴欲饮但饮后欲吐,或有头痛微热、水逆、吐涎沫、心下痞、水泻、脐下动悸、头目眩晕、短气而咳、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或浮为临床表现,主要反映三焦不利,气不化津,津停不布,或兼外邪未解之方证病机。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篇》);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三焦之职也。受藏津液,气化能出,膀胱之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显然,人体水液代谢是由脾胃、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功能共同协作完成的复杂过程。如三焦不利,气不化津,水湿(饮)内停,既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又不能布津上承则渴欲饮水。因非真正津液不足,故虽烦渴欲饮但饮水不多,而饮入之水,下无出路,内失输布,反致上逆,故水入即吐,《伤寒论》称之为“水逆”。对此柯韵伯释曰:“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玄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水湿(饮)内盛,流动不居,如水饮动于下焦则脐下动悸,阻于中焦则心下痞,逆于胃中则吐涎沫,上凌肺气则短气而咳,上犯清阳则头眩;水湿下注大肠则为泄泻,外溢肌肤则为水肿。舌苔白滑、脉缓为水湿(饮)内盛之象。如兼太阳表邪未解,还可伴见头痛微热、脉浮等。
由此可见,五苓散证的病机核心是三焦不能化气布津,病位在三焦而不仅是膀胱,病性有水湿(饮)停蓄某处与水津不布全身两途。已故名老中医赵锡武先生在分析五苓散证特异性主症“渴”与“小便不利”时曾指出:“五苓散证之'渴’与'小便不利’,是因不能水精四布则渴欲饮水,不能下输膀胱,膀胱无水则小便何由而利?渴与小便不利,皆非膀胱蓄水所致”。
(二)五苓散并非专事“利尿”,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
五苓散针对三焦气化不利,水湿(饮)内停,水津不布,或兼外邪未解之方证病机,并根据“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水制在脾的病理生理特点,以淡渗利水为主结合化气布津、解肌发汗、实脾制水而组方配伍。
方中泽泻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之力较强,故重用为君。茯苓、猪苓甘淡渗利,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为臣药。佐以白术,合茯苓健脾布津,且寓实脾制水之意;桂枝内可通阳化气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外能解肌发汗“亦宜入治上焦药”(《宝庆本草折衷》),不仅兼可解除表邪,而且有助于驱散水气。综观全方,表里同治,三焦兼调,针对气化不利、津停不布证机而发挥利水渗湿、化气布津功效。其中特色配伍有以下二组。
一是泽泻、猪苓、茯苓配桂枝一一化气利水,分消水气。“猪苓、茯苓、泽泻,三者皆淡渗之物,其用全在利水,仲圣五苓散、猪苓汤,三物并用而不嫌于复,此其故愚盖得之《本经》与《内经》矣。《本经》猪苓利水道,茯苓利小便,泽泻消水;《内经》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府,肾为三焦膀胱之主。合二者观之,得非猪苓利三焦水,茯苓利膀胱水,泽泻利肾水乎?”(《本草思辨录》)。而桂枝既能“发汗解肌”(《本草备要》)、“开腠理”(《医学启源》),而且善于“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桂枝与泽泻、猪苓、茯苓相配,是“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相应”理论在方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一方面通阳化气与利小便并举,既复三焦气化功能以治本,又除已停水气以治标;另一方面发汗与利小便同用,从腠理毫毛和膀胱分消水气,俾邪有出路,此即“开鬼门洁净府”之意。
二是白术、茯苓配桂枝一一化气布津,实脾制水。三焦气化不利,不仅气不化津而蓄水,而且还因脾不布津而津乏、脾不制水而水泛。五苓散中白术、茯苓配桂枝即对此而设。茯苓“虽利小便而不走气”(《汤液本草》),“得白术,逐脾水”(《得配本草》),合以健脾布津,且寓“实脾制水”之意。桂枝通阳化气,与白术、茯苓相伍,为化气布津的常用组合。
(三)“多饮暖水,汗出愈”是三焦膀胱气化功能恢复的外在征象
五苓散方后注云:“多饮暖水,汗出愈。”一般认为,《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五苓散用治蓄水证、“水痞”“水癫”“水眩”等病证,在其方后均注明“多饮暖水,汗出愈”,仲景深意实非助发汗可以尽释。因五苓散证主导病机是三焦气化不利、水湿(饮)内停,而不是表证。
局部蓄水虽多,但敷布全身之津液却相对不足。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指出:“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烦热两除也”,可谓中的。
因此,可以认为,多饮暖水,一方面是助发汗解表,另一方面主要是藉本方通阳化气作用,以恢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在利水渗湿的同时,气化布津至全身。何以知三焦、膀胱气化功能恢复?仲景点明“汗出愈”为观察指征,即多饮暖水后见到汗出,作为三焦膀胱气化功能恢复的外在征象,表明内停之水湿已除,饮入之暖水已布全身、外达皮毛。如此深意,当细心领悟。
(四)五苓散运用心法
目前五苓散主要用于:①排尿困难,膀胱或尿道结石、肿瘤、感染或功能性病变引起的排尿困难、尿潴留以及肾积水、妊娠或产后小便不通;②局部积水,胸腔积液、脑积液、关节腔积液,阴囊水肿、皮下囊肿、卵巢囊肿,羊水过多,胃扩张、胃弛缓症、胃下垂引起的胃内停水;③呕吐及或下利,急性胃肠炎所致的呕吐、水样泻,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后呕吐,晕船、晕车,癫痫、内耳眩晕病“吐涎沫而癫眩”。对于上述病证,王琦教授认为,凡属气化不利、津停不布,或为水蓄膀胱,或为水停体内某一局部,或为水逆,或为水痞,或为水泻,或为眩晕,或为脐下动悸者,发挥本方利水渗湿、化气布津功效。
兹举王琦教授验案一则如下:
李某,男,43岁,公司职员,北京市怀柔区人。2009年5月6日初诊。尿频尿急半载。半年来稍多饮水则尿频尿急,约10~20min每次,下午明显。余无所苦,体形适中,脉平苔薄润。有“前列腺炎”史5年。
辨证:气不化津。治法:温阳化气,布津利水。
处方:川桂枝10 g,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泽泻10g,益智仁15g,乌药20g。14付,水煎温服。
2009年5月20日二诊:药后尿频已减其半。今诊述运动后出汗频多,再予增益。川桂枝10g,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泽泻10g,乌药20g,益智仁15g,杭白芍15g,桑叶30g。14付,水煎温服。
2009年6月10日三诊:现饮水后尿频减少几近正常,夜间出汗显著减少。
目前时有尿滴白,改治前列腺炎。连翘20g,马鞭草20g,土茯苓20g,萆薢15g,石菖蒲10g,生甘草10g,乌药20g,射干10g。14副,水煎服。
王琦教授辨治尿频尿急,不仅辨尿痛与否,而且辨析排尿通畅与否。一般伴尿痛、排尿不畅者为淋证,属实证;否则为单纯尿频,属虚证或虚实夹杂。本例患者之尿频尿急由气不化津,水津直趋膀胱所致,故以温阳化气、布津利水立法。
方中桂枝温阳化气以复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白术、茯苓健脾布津以使水津四布全身,泽泻、猪苓合茯苓利水渗湿以除有余之水,益智仁、乌药温肾缩尿以兼顾其本。因方证相应,服药2周,其症即减其半。二诊因伴见出汗频多,故加白芍酸敛止汗,桑叶“除……出汗”(《本经》)以“治遍身出汗不止”(《种杏仙方》),因而收效甚捷。
此外,王琦教授对于气虚不能化水布津,口渴、小便不利者,则加人参,即春泽汤;治疗水逆或水痞,常合小半夏汤;水泻者,加车前子;眩晕者,取泽泻汤意,调整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为5:2。而对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等属水湿壅盛者,在发挥本方利水消肿、通阳化气作用的基础上合用五皮散加减。
本文出自:倪诚.王琦教授从化气布津论五苓散制方思想及其运用心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0):699-701.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