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小戎》讲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对此,宋代大文人朱熹解释说:“板屋者,西戎之俗以板为屋。”因为西戎民俗用木板盖房屋,诗人用其来代指西戎。西戎的主要分布范围在今甘肃东部及南部地区。唐代史学家颜师古进一步解释道:这个故事描述了(秦)襄公率兵出征,妇人居板屋之中而念其君子,心神不宁的情态。夫妻之爱情和男女思念之情寄托于累累板屋之中。这一爱情故事透露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住宅形态,这种住宅形态和人文故事至今仍然为陇东南地区的人们所继承和延续。 板屋又作“版屋”。“板”为形声字,凡用于宫室器具的片状物都称为“板”。板屋是以木材为主的特殊民居建筑形式。据文献记载,板屋主要流行于陇东南地区。住宅建筑是一种大众行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断以习惯为导向,世代流传,成为风俗。秦汉以来,陇右地区的广大汉、氏、羌等民族的住宅建筑以板屋为主,一直延续至今。板屋有多种名称,今甘肃文县、四川平武一带的白马藏族将土墙板屋称为“木楞子”,也有称“杉板房”“杉板棚”“榻板房”“棚棚房”“板板房”者,从其名称可知其建筑形制。如: 《汉书·地理志》:“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故《秦诗》曰在其板屋。” 《水经注·渭水》:“上邦,古邦戎国也。……旧天水郡治。……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 《南齐书·氏传》也记载:“氏杨氏,……汉世居仇池。……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 左思《三都赋序》:“见'其在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注曰:“上洛民俗,多以木板为屋。” 《续资治通鉴长编》:“自过古北口,即蕃境。居人草庵板屋,亦务耕种,但无桑柘。” 宋代王钦臣撰写的岷县《新修广仁禅院记》也记载了当时岷州地区民众的板屋住宅状况:“(岷州)前日之板屋聚落,栋宇衢巷以列之,又得佛宫塔庙以壮其城邑,凡言阜之物,变风俗者,信无以过此也。” 明代大学者杨慎《升庵诗话》记载了陇蜀地区人们居住板屋的状况:“负麻直上视南岳,回首蜀道犹平川。人家迤逦列板屋,火耕硗确名畬田。” 明代诗人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一诗也描述了陇中、陇南地区人们居住板屋的情景:“瓦亭(今秦安县境内)之西半山谷,土室阴阴连板屋。” 清乾隆时期的陈如冈曾写《出武都经邓邓桥》一诗,其中提到当地的板屋式住宅建筑:“板屋数家喧虎跻,石崖千尺涌江声。”天水伏羲庙有一通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伏羲庙记碑》,碑文记载:“庙西边道院一所,尺丈在庙内,总四至中,内住持□□□自己出资,修盖干撒瓦榻板房壹拾壹间。田复喜自己盖干撒瓦榻板房肆间半。” 我们今天看到的板屋实际上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汉族人使用的板屋,沿袭了传统合院式布局形态,房屋建筑多为两层结构,屋面覆盖筒瓦或板瓦,正面门窗、墙体均以木板装饰;一种是居住于陇南高山林木地区的羌族人、藏族人使用的板屋,均为两层、三层结构,四周围墙均为木板围合,屋面也覆盖木板和块石。陇南、甘南境内的藏族主要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洪武年间,明廷为了进一步归化陇南境内的藏族人,严防其叛乱,从陕西岐州强行迁来部分汉民与其杂处,并称这些移民为“样民”,即“开化榜样的人”。陇南的一位秀才梁丰还写了一首诗来描述这一事件:“山高气凉之苦风,冷热气候迥难穷;家家板屋垒石上,蕃汉杂居有样民。”还有,明朝人王士性在《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中记载:“宝鸡以西盖屋咸以板,用石压之,《小戎》曰'在其板屋’。自古西戎之俗然也。”《洮州志》也记载当地的藏族人居住板屋,其建筑形式为上下两层:“高楼暖炕与汉无异,但多居楼下,而楼之上则堆积柴草焉。”李殿图的《番行杂咏》诗描述了藏族人的板屋居住形态:“番人亦自好楼居,刺噶层层板屋疏。半跨山腰半溪涧,上宁妇子下储胥。” 历史上,板屋式住宅在陇东、陇南、兰州各地流行,如《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五平凉府》及《甘肃新通志》卷十一《舆地志·风俗》记载了“民俗醇厚,不尚奢靡,专事耕种,不为寇盗,婚姻丧葬,颇近古风。……民居多板屋,俗安简陋,……民杂番夷,……僻处山谷,地脊民贫,居多陶穴。女鲜线织,人性朴直,崇简务本。汉回杂居,质朴力农,不事商贾。”《清史稿·海兰察传》记载乾隆年间兰州一带人们居住板屋的情景: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甘肃撒拉尔回苏四十三争立新教为乱,大学士阿桂克之,入贼营,焚所居板屋”。 板屋是一种高消耗木材资源的民居建筑形式。上古至元明时期,天水、陇南广大地区植被良好,森林广布,资源丰富,渭水与洮河流域一直是历代“良材大木”的主要产区。丰足的自然资源为板屋式民居建筑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但由于历代过度砍伐,陇原大地林木锐减。到明清时期,森林更少,板屋数量随之减少。清代西宁监司杨应琚奉命赴京过秦州时,看到陇右自古以来流行的板屋式住宅大量缩减,已西退至陇西、渭源一线,随之出现了大量的瓦屋建筑,“城内居民仅数百家,盖屋皆以乱石压木片,仅蔽风雨,板屋之故俗也”,“下坡二十里至关子镇,屋瓦望若鳞次,自此居民皆瓦屋矣。然止用仰瓦,不旋合瓦,尚从俭耳”。 20世纪以来,陇东平凉、定西及兰州地区的板屋已经很少见了,只有很少量的砖土木结构二层楼。陇南、甘南地区气候湿润,林木茂盛,生活在这里的广大汉族、宕昌羌族、文县白马藏族和藏族群众依然延续使用千年不变的全木结构板屋式住宅,建筑艺术特征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陇南、甘南地区特有的住宅建筑文化。 来源:星星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