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膜炎——闫云科医案刘某,女,十三岁,素体健鲜病,活泼可爱,近三月余,双目红赤,泪如泉涌,眼科诊断为结膜炎。经脱敏,消炎不效,来看中医。 患儿双眼肉轮血丝鲜红,泪水汩汩,瘙痒甚,微痛。醒后双睑眵封无隙。耳廓后,及鼻腔湿疮满布,形如粟米。抓破者有淡黄色水液渗溢,部分已结痂。鼻时塞,流清涕,微咳嗽。纳便正常,喜食水果。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略数。观其脉症,此目疾、浸淫疮为温蕴于内,复感风热,肺气失宣,风、热、湿内郁导致。治当宣肺、清热、化湿,同步进行。拟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4.5克,苡仁15克,苍术15克,苍耳子10克,二剂 二诊:鼻塞解,咳嗽止,眼泪大减,目赤也轻,尤为明显者湿疹不在外溢,原方续服三剂。 三诊:目红瘙痒止,耳后皮肤结痂,逐渐脱落痊愈,嘱服参苓白术散一月,以防复发。《经方躬行录》 论:鼻塞流涕咳嗽者,此是表闭肺逆也。脉滑略数者,此是浮数之义,浮为表闭,数为经阳阳之热,不得外泄,滑为肺气失敛,阳气不降也。麻黄发表闭寒,解脉之浮数。表解肺降,收敛火降,则诸症俱解。 4脑炎与腮腺炎——陈宝田医案患者发热,恶寒,无汗,足尖冷,气粗,项强,口噤,神昏,按腹部有痛苦表情,两耳下肿硬,大便不通,脉浮数,舌苔老黄尖红。投以麻杏石甘汤加龙齿,生姜。药后大汗,热退身凉,神清足温,唯大便仍不行,下午头痛,神志语言,似有迟钝,用白虎汤合承气汤加羚羊角粉,连服2剂,病愈出院。《经方临床应用》 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此是伤寒表实证。口噤,神昏,此是痉病,也就是现在称谓的脑炎。足尖冷,此燥热内侵,而里阴外客之象,白虎提纲证。两耳下硬,此是少阳经气上逆证,也就是本案所说的腮腺炎。先用麻杏石甘汤发表,后用白虎承气泄热。 11慢性鼻窦炎——门纯德医案杜某之子,15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疼。诊其脉略滑,舌苔黄薄。投以麻黄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辛夷12克,细辛1克,水煎饭前服。三剂后诸症大减,随又处以: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3克,辛夷3克,地龙9克,水煎饭前服五剂,令其隔日服一剂,半月而愈。《名方广用》《经方100首》《经方讲习录》 论:《四圣心源》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也。肺降则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肺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辛金之不降也。肺气初逆,则涕清,迟则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转载黄师《四圣》这么多,都说的很清楚了,与本案鼻炎有什么关系呢?肺主皮毛,外感伤寒,皮毛一闭,则肺气不降也,即为本案类型的鼻炎。都说黄师的方子不好用,你看不透病理,肯定不好用。本条鼻炎,是外寒表闭,肺气不降,你偏不解表,只是降肺,肯定降不下去。麻黄解表,卫气外达,肺气内降,自然病愈。黄师给出了四个方子,都没有用麻黄,但黄师已经说明,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本条医案,病证肺逆鼻塞,脉略滑,此是有浮象,明显的是外感风寒,所以麻黄解表,则鼻炎能愈。临证不知表证解表,反说黄师的方子不行,是还没入门中医。 12咽痛化脓——闫云科医案辛某,男,40岁,司机,病咽痛发热,耳鼻喉科谓扁桃体发炎化脓,注射青霉素五日,又服牛黄解毒丸,不效,遂来门诊。诊其脉,滑数有力,热盛之候。询知由外感引起,至今仍发热,微恶寒,头痛骨楚,口渴思饮。视其舌淡红,苔薄黄,扁桃体鲜红肿大,双侧皆有米粒大小之脓点。观其脉症,此寒邪袭肺,肺热为表寒所束,所谓寒包火是也。治宜解表祛邪,切不可忽视表证而专事清热。《孙子兵法》云:不攘其外,何以治内。病于此时,苦寒之品当属所忌。拟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7.5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甘草6克,银花15克,薄荷6克, 二剂,药后当晚,热退痛止,二剂尽,竟可驾车南北矣。 按:外邪在表,宜因势利导,宣散其邪。《临证实验录》 论:发热恶寒,骨楚者,此是太阳伤寒,表证未解。脉滑数有力,数为经热不泄,滑为阳盛热壅也。头痛者,此为表寒闭而太阳经气上逆也。咽痛化脓者,此为太阳表寒闭,肺气失敛,火气上逆也。麻黄,解表寒而降火也。 脉滑数有力,此为外感之咽痛,治则解表,降火清热。区别少阴病,脏寒君火上逆之咽痛,就是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及汤等证。同是咽痛,舌红也同,表证解表。脏寒里虚之咽痛,不可解表之法治。如同太阳病之病理,寒在骨髓,与热在皮肤,区别于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勿犯虚其虚,实其实之过也。 外感咽痛之理。太阳百二十一:太阳病,脉紧者,必咽痛。师解:脉紧者,表热被束,邪火上燔,必苦咽痛。紧为外寒,肺逆不降,则火逆失敛,即为邪火上燔。 17酒客失音——吴鞠通医案珠,四十五岁,酒客失音,与麻杏石甘汤。生石膏四两、麻黄五钱、杏仁四钱、炙甘草三钱。服一帖,无汗,音不出,服二帖,微汗、音出,不甚响,仍用前法。炙麻黄三钱、生石膏三两、炙甘草三钱、杏仁四钱,服五帖,音大出,但脉滑耳,与清音汤。苦桔梗六钱、姜半夏六钱、炙甘草二钱,服五帖,音清。脉滑,痰饮不尽,与《外台》茯苓饮法,减辛药。茯苓八钱、沙参三钱、法夏五钱、广皮二钱、甘草一钱五分、麦冬不去心五钱、小枳实一钱五分,七帖而安。(《吴鞠通医案》三卷)《名医经方验案》 论:音大出,但脉滑者,津不雾化,而为痰浊也。此是痰饮之滑,半夏陈皮枳实者,泄其痰饮也。 18老年表实证李某,男,81岁。症见发热恶寒,是其表邪未解,又兼胸闷,痰嗽,气逆,可知邪入于肺,诊得不能平卧,小便色赤,大便未行,脉滑而数,苔黄而干,中有裂纹,舌质红绛,皆热耗阴津所致,当以清解肺热,养肺津论治,处方: 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麦冬15克,石斛10克,沙参15克,竹叶10克,芦根30克,2剂, 药后身热、咳喘减,舌已转润,大便仍未行,于方中加瓜蒌仁15克,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服后饮食正常,大便已行,唯行动短气,乃因年高体虚,邪退而正气未复,与竹叶石膏汤2剂善后。《六经辨证实用解》 论:没有邪入于肺,是肺主皮毛,外感伤寒,肺气内闭也。肺闭不降,所以胸闷咳嗽。脉滑而数者,数为经阳之郁热,滑为阳气之内闭,阳热壅塞,则见阳盛之滑。患者81岁了,此阳盛者,是阴阳之偏见也。也就是外感伤寒,闭其经阳,阳气之偏见也。 81岁,年高人虚,仍用麻黄,发表寒以泄阳热也。 29小儿麻疹内陷——张志民医案患者男性,两岁。初诊: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五日。患麻疹三天,疹尚未透。家属过用线衣厚被取汗,汗出太暴太多。夜间,忽见小孩目不能转瞬,气急,涕泪俱无,以手拧患孩之皮肤,患孩不哭,势甚危急。夜半来叩余家之门。诊见患孩面色白,面上及四肢不见疹点,胸背有疹点,疏而不明,两眼直视,不闻其咳声,亦不会啼哭,气急鼻扇。令与水少少灌之,能饮,饮大半杯,始闻啼声及咳声,声不扬。强启其口,舌尖及边红而苦薄白,脉浮紧。大便昨天溏泄三次,小便短赤。体温(肛门)39.5℃。断为麻疹内陷。方用:生麻黄3克、杏仁4.5克、生石膏12克、炙甘草2克、葛根9克、蝉蜕2克。服一剂。另用香菜加酒,煮热薰蒸室中。 二诊:十一月六日。体温(肛门)38.5℃,药后微汗,神识稍清,咳嗽增多而咳声高扬,有痰。四肢及面部见疹点,色红。大便溏泄止,不气急鼻扇,能进流质食物。舌质红,苔白,脉浮数。续上方一剂。 三诊:十一月七日。麻疹续透。鼻准见红点。体温(肛门)37.5℃。前方去麻黄,加薄荷2克,减石膏为6克。服一剂。续用化痰理咳剂而收功。《伤寒论方运用法》 30小儿疹回——胡希恕医案麻杏石甘汤在肺炎初期可用,符合汗出而喘的情况,没有汗也可以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的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之类的套方。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杏石甘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嘱别的药就好了。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才四岁。 论:麻疹者,伤寒表实,营热外蒸,不能透泄也。麻疹尽出,则营卫外出则病愈,麻疹内陷,则营卫内陷而病危。麻黄者,发表寒泄营卫,则疹出病愈。解表病寒实的方子,非麻黄莫属,什么银翘散,桑菊方,皆不能比。清热解毒的方子,幸亏没吃,误吃牛黄丸疹已陷回,已成危证,再用凉药是虚其虚,营卫内陷,则无力回天。《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 附:下条医案,穿插一条疹回亡阳证,对比学习。老中医李可,年轻时治疗自已3岁长女的麻疹,疹毒内陷重症案。《李老经验集79页》 39急性支气管炎——孙纪峰医案奚某某,女性,62岁。主诉:咳嗽咯痰2周,于2013年7月15日初诊。刻下:咳嗽时作,咯痰色黄质黏,不易咯出,稍有胸闷气短,伴见咽痛,咽痒口干,汗出,两便可。舌坚老,苔白腻,脉浮滑有力。六经辨证分析:口干,汗出,为阳明病。咽痛,脉浮,为太阳病。舌苔白腻、属湿邪。咯痰色黄质黏,属痰热。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夹湿。处方:麻杏石甘汤合麻杏薏甘汤。 生麻黄15 杏仁18 生苡仁60 炙甘草15 生石膏45 连翘10板蓝根30玄参15(4剂) 4剂服完,患者咳嗽咯痰均有好转,胸闷、咽痛消失,舌脉前:效不更方,原方再予4剂,4剂服完,症状消失而愈。《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 论:这个合方,石膏是清热燥,薏苡仁是泄湿。是怎么合到一块的,问题就出在辩证上,舌苔白逆,误以为湿,这个舌苔白逆,他不是湿,这是肺气内闭的舌象,肺气下降,气能化津,则上焦如雾,肺气不降,气不化津,津不雾化,填塞心窍,心窍于舌,所以舌苔厚逆,此是外感表闭,肺气内郁之象,而不是湿邪,误以为湿邪,所以合方麻杏薏甘汤,辩证出错了,所以合方就也错了。后人学习医案,认为治好病了,就值得学习。就这样舌苔厚腻,也会被后来的人,都误以为是湿邪。 这个外感表闭的舌苔厚腻,今天很多中医名家,都误认为是湿邪,或者写成外感夹湿,看他们的医案就是这么写的。并且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的,因为今天中医的主流理论就是这样的,原因就在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没有准绳,有准绳的又被这个时代晾在一边。然后就这样了。 再附一个合方: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连翘 葛根汤是阳明经病,如果失治,经病入府,就是阳明府病,此是外感病府实,也就是阳实。麻附辛汤是少阴脏病连经,脏病是内寒阴盛,虽然经病是外感,但阴脏寒跟阳腑实,是阴阳对立的病,内实与内虚的两个对立的病,阳旺于阳明,阴旺于少阴之理。 这两个方子的病理,根本就合不到一块去,即使治好了的医案,这种合方治病,也是错误的合法,因为单用一个方就能治好,偏偏用两个,而且还是错误的合法。错误的合方会误导后学者,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经方合用,能大大提高诊病命中率和临床疗效。但胡乱合方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失眠证,用虚劳酸枣仁汤合外感的黄连阿胶汤,虚劳属于内伤中虚,区别于外感土燥克水的中实,从病上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根本就和不上。还有外感烦渴证,燥热内盛的白虎汤,合湿盛水气的五苓散,六气之燥跟六气之湿是对立的病,他俩即使都有烦渴证,他也合不到一块去的,这根本就不是辩证。这种胡乱合方治病,就是撒网捕鱼,机枪扫射,靠的是火力覆盖,一网打尽。 40小儿急性咳喘——陈宝田医案张某,男,3岁,1975年1月4日就诊。患儿咳嗽,喘鸣,无汗,纳少已2天。检查:体温38.1度,舌苔薄黄,舌质红,指纹紫,两肺可闻及不对称性的哮鸣音。此乃邪热壅肺,宜投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生石膏15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川贝母6克,金银花10克,白前10克,苏叶10克,百部10克,水煎服。 复诊:上方两剂后,热退,其它诸症也消失,但仍纳少,投小柴胡汤以善其后。《经方临床应用》 论:本案杂证,就是外感伤寒,卫闭内闭证。麻黄发表寒泄肺气,石膏清肺热,杏仁破肺郁以行气,加味清热解毒之用。陈老师好多外感症,表解之后,都用小柴胡善后。本案小儿3岁,不写脉诊之象,而写指纹诊病。多多研究学习。 附:介绍小儿指纹诊病法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前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如右下图),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而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又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指纹” 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在临床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治疗恰当,使患病的小儿早日康复。 53小儿遗尿——彭宪章医案张某,男,8岁,1976年,7月22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遗尿已4年余,每夜必遗1至2次,经常咳嗽,口渴,大便正常,小便微黄。查诊:舌苔黄而微白,脉数,右脉偏大。 根据咳喘,口渴,舌苔黄白,右脉偏大而数,知乃肺热郁结之遗尿。由于肺热郁结,肺气宣降失常,使肺气无权,因而影响肾水不摄,膀胱开合失司所致。宜宣肺清热之法,拟: 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3克水煎服2剂 二诊,昨晚未遗尿,胃纳减少,余证同前。原方加山药6克,谷芽6克,两剂。 三诊,近三夜已未遗尿,咳嗽与口渴减轻,食量增加,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略数,右脉已无大象。原方再进两剂,以清肺之余热。以后随访,得知痊愈,也未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97,(11):31](彭宪章:用麻杏石甘汤治愈遗尿症,新医药学杂志)《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数为上热,大为阳气郁格,不能下降。咳嗽为肺逆,口渴为火升,则知肺气不降,不能通调水道也。另一个辨证点是8岁患儿,遗尿四年余,之前是不遗尿的。也就此遗尿者,不是虚证。 54遗尿咳嗽——颜德馨医案吴某,女,55岁。小便失禁1月,以睡中遗尿为主,轻时每夜1次,重则1夜3次,经常在子丑时刻发作。昼日也常因咳嗽、喘嚏而出现小便自遗,迭服温补固涩之剂效果不显。患者神疲乏力,胸闷肋胀,咳嗽不爽,痰黄而稠,咯吐不畅,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证属肝郁化火,上犯刑肺,肺热不能约束水道所致,治以清肺疏肝。处方:生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先煎),生甘草3g,白术10g,白芍10g,防风6g,陈皮6g,升麻3g,葛根6g。服药5剂,遗尿即见好转,持续服药1周,夜间遗尿未发,昼日小便失禁亦消失。《经方治验泌尿系统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