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东平县商城开发公司对县物资局开发改造过程中发现一批汉代墓葬。闻讯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汉代墓葬18座,其中M1、M12、M13墓室中发现有壁画。因地属后屯村,故称“后屯汉代墓地”。本文依据考古发掘所获的这批墓葬资料,就壁画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形式、制作工艺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教于学界。 |一、壁画的题材内容| 这批墓葬总体呈东南-西北方向,结构规整,保存完好。所见壁画题材丰富,布局匀称合理,图案主要有宴享图、方相氏驱疫仪式图、宴饮、舞蹈图、孔子图及斗鸡走狗图等。其中M1壁画最丰富,墓室门楣刻垂幛纹、十字穿壁纹和菱形纹,立柱上见菱形纹和十字穿壁纹。墓门门楣立面、前庭西壁墓门两侧立板、前庭南北立壁等部位,均在白灰底上均绘彩色人物和动物图案。顶部绘有云气纹和金乌图像(图一)。 ▲图一 M1壁画复原图 墓顶的云气纹,是在白色云纹中间绘一轮鲜艳的红日,内有一黑色三足金色乌在展翅飞翔。神话中说,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看来古人是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叫“赤乌”, 均属于宇宙天象的范畴,用意是让墓室主人在死后世界也能看到和生前一样的日月星辰。由此看来,墓顶上面的云气纹、红日、金乌象征着日月天象。从画面观察,色彩鲜艳,云纹勾卷,线条优美,变幻流畅,极具动感之美(图二)。 ▲图二 墓顶云气图 门楣、墓壁则以人物画像为主,间以鸡、犬等动物形象。内容包括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场面,各类人物多达48人。其中,绘制于门楣内侧的12个形象神态各异,宽袖博带,眉须飘然,栩栩如生,描绘出汉代武士雄伟的形象。这些武士,著短褐、草鞋或者赤脚,须发皆张,肌肉发达,表现出张扬的个性和辟除邪恶的才能。他们被摆放在墓室门前,起到护卫墓主人、避免打扰的目的(图三)。 ▲图三 门楣武士图 宴享图及方相氏驱疫仪式图位于M1西壁南侧。宴享图中有4人对饮,同时,欣赏着舞蹈杂技伎女的优美舞蹈,神情怡然自得。方相氏形象夸张,发须箕张,眉毛斜竖,大眼圆瞪,阔鼻大嘴,环眼朱口,发须张扬,面相丑陋,肌肉发达,怒斥暴喝状,执斧扬盾(左手持盾,右手持斧),相貌魁梧凶恶狰狞(图四)。其上方有一女子穿长袖法衣舞动,另女子双手提拽恶鬼双足掷向釜中,而恶鬼双手抚与釜沿,作挣扎状。后一女子手持经幡在送行中。似乎在作一场神秘的打鬼驱疫仪式,其目的是充当镇守墓主安全的守护神。 ▲图四 方相氏画像 宴饮、舞蹈、仕女和房屋图位于M1南侧。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经历和与之相关的家居生活场景。其画面中层左侧绘盘舞图,一伎女长袖舞动、身体扭动,双足腾挪踏击身围数鼓,回首观望主人,形象极为生动传神。该女子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节奏穿行跳跃,长袖翩翩,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上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仰、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深邃的意境(图五)。 ▲图五 七盘舞图 资料显示,盘鼓舞为汉代著名舞蹈,也叫七盘舞。以在盘和鼓上(间)踏节、舞蹈为特色。有男子舞也有女子舞;有独舞,亦有对舞或群舞,有偏重有抒情的缓板慢舞,又有偏重于技巧的扑板翻滚,这是是汉魏时期最盛行的一种舞蹈。M1七盘舞图形象描述舞者既要在盘鼓间腾踏纵妖,踏出节奏的声响,又要以轻盈而敏捷的舞步在盘鼓上翻滚扑跌,而盘骨不乱不碎的生动场景,犹如生活中真实写照。 ▲图六 升仙、孔子见老子、斗鸡走狗图 M1北部壁画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其上层与中层间用墨线分开(图六)。上层记载“梁高行拒王聘”的历史传说。见于《烈女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中也有其此类故事。该画像分两幅,一是梁高行站于左方,头戴花冠,身前一男子跪拜双手持聘书,梁高行伸左手呈接收状。另幅则是右手持镜照面的场景。 而左臂长袖后甩,似是拒绝来着之意。第二层是“孔子见老子”问礼故事,亦分为两幅(图七)。先是孔子、老子二人相对,老子略显瘦小,身稍外侧,右手抬至胸部,左手微曲置于胯部,微微侧首看向孔子,似有拒绝之意。孔子身材则显魁梧肥胖,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作谦虚问礼状。第二幅则是二人互相拱手相对状,犹如尽兴交谈。这是山东唯一保存完好孔子问礼故事的壁画图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先圣贤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珍贵资料。 ▲图七 孔子见老子图 斗鸡、走狗及出行图,位于M1北部壁画三层。斗鸡图中两个男子相向而立,中间有二狗、二鸡,作追逐、相斗状。其中两两相对斗鸡刻画十分传神。左侧鸡颈部羽毛炸起,弓背屈爪,伺机跃起前扑;右侧鸡引颈张喙,体态威猛,随时准备接受挑战。斗鸡图右侧西壁石上前者一人佩剑向前作行走状,后二侍从均右手举剑、左后持盾跟随,意为出行。 汉代是一个较少受礼制束缚的时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均沉醉于各种形式的娱乐。由此看出,M1所发现的壁画内容较为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礼俗记载,还有民间娱乐场面,是研究汉代社会意识形态和民间艺术,均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除M1外,M12也发现壁画,主要在墓门楣上刻有垂幛纹、十字穿壁纹和菱形纹。墓室门楣西立面,在白灰底彩上勾勒墨线画像,部分中间填以红彩,与南北门楣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 M13墓室前堂门楣上仅有射虎图等。射虎图是用白灰涂抹白底,其上涂红彩,再红彩上用墨线勾勒,人物左腿前弓,右腿后蹬,着长靴,穿长袍,右手执长剑,左手执盾牌,头右仰视,面带微笑,预射虎。右侧一虎昂头杨尾,大嘴张开,毫不示弱。经考证,该处墓地是一处家族墓地,在多座墓葬中,石椁和砖砌券顶墓并存。依据山东地区汉墓的特点,石椁墓是典型的西汉墓样式,砖砌券顶和多室墓则是东汉墓葬的特色,但是并没有东汉晚期结构复杂的多室墓,因此,墓葬时代约为西汉末到东汉早期阶段。 |二、壁画的制作工艺| 这批壁画,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价值高,在工艺制作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也值得进行认真研究。 从整体结构布局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支撑体层、白灰层和颜料层。其制作方法是在打磨过的石板上涂白灰,然后在白灰层上墨线勾勒,再填色彩。就色彩来看,大致有红、蓝、青、绿、黑、白及相互调和后的各种复色,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可以看出, 这组壁画所使用的颜料为矿物颜料。 其中蓝色颜料是石青;绿色颜料是石绿;红色颜料是朱砂和铅丹;白色颜料为铅白;黑色颜料为炭黑;青色颜料根据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颜料,是一种名为中国紫(硅酸铜钡)的颜料,这在以往的汉代墓室壁画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其至今色泽艳丽如新,画面清晰,线条灵动绝妙,不仅填补了我省汉代壁画研究的空白,在全国也罕有比肩。总体观察,这批壁画的设色,是独具匠心的,其方法有单线平涂法、没骨法、白描法。 画中的人物大都使用单线平涂法,这种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其顺序是,先用墨线勾出轮廓,再用黑、红、青、绿等色彩平均填涂。除平涂法,墓门南门门楣左边第2个人物衣服还使用没骨画法(图八),所谓没骨法是直接用色彩勾画物象,不用墨线勾勒。白描法在东平壁画中也有应用,壁画北壁下层中鸡(图九)的画法就运用白描法。白描法是只用墨线勾勒或只用一种色线勾出物象,而不填色彩的画法。这些设色方法在墓室壁画中全部得到运用,这在其他墓葬壁画中是不多见的。 ▲图八 武士图 就人物而言,壁画中大多用墨线勾勒,再以青、绿加彩,用朱砂点睛,设色丰富而鲜艳。如墓门门楣武士的衣服、西壁南侧的表演舞蹈杂技人物衣服、方相氏人物衣服、南壁舞伎衣服、西壁北侧上层人物衣服即为绿色或青色。绿色和青色是用石青、石绿画出来的,色彩清雅,让人印象深刻。而人物的头冠和发须则着黑色,黑色的使用,不仅与较大面积的石青和石绿产生对比,而且使较为沉闷的墓室氛围有生气和节奏感。 ▲图九 斗鸡走狗图 另外,西壁北侧、北壁壁画上的人物有着彩的、有着墨的,这样就在色彩上达到有主有从、虚实相生的效果。东平壁画中的人物青、绿、黑几种颜色,在墓室壁画中反复使用同样的几种颜色,其本身就决定壁画的整体氛围,是使墓室整体色彩协调统一的重要方法。 |三、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上节对壁画的题材内容进行了论述,下面就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再进行一些分析。 (一)“舒卷起伏”的云气纹 云气纹绘在墓室前堂顶部(图一〇),这是墓主人起居之地,在前堂顶部装饰大量云气纹,并绘有太阳,表明这里代表着天空。从绘画流程,前堂顶板的彩绘是在石板上先涂石灰水做底,再用墨线勾勒轮廓,然后添彩绘制而成。其云气纹勾勒大气随意,用笔流畅,一气呵成,回旋涌现的云气纹铺满画面,纵横大气,既具有装饰性又对画面布局起着至关作用。 从装饰布局,汉代艺术品普遍追求饱满大气体的艺术风格,无论汉画像石还是汉代壁画,其结构都是求满,但是满而不乱。云气纹在画面中的作用正好达到“满而不乱”的效果。而从画面布局,云纹即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又互相联系、遥相呼应使整个画面产生整齐化一的效果。彩绘云气纹绘制在七块东西向组合的长石板上,其上云气纹舒卷起伏,巧妙的运用曲、直、方、圆等对比因素,把七块石板联缀成一个视觉整体,使整个装饰布局疏密有致,整齐化一,增加很强的韵律感。 ▲图一〇 云气纹图 总之,东平汉墓中的云气纹舒卷起伏,笔墨流畅,其简约的云头、复杂的云躯和丰富的云尾,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性和视觉审美效果,为后世云纹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模式参照。 (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中国人物画 东平汉墓壁画中人物形象众多。前堂南壁绘画内容有对饮、舞蹈、仕女,西壁南部及墓门横梁上对饮、方相氏驱疫仪式图及武士图,北壁上历史故事、斗鸡图等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均生动形象,形神兼备。绘制于墓门门楣内侧的12个武士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其中既有眉须张扬、短褐露体者,又有肌肉凸凹、强壮凶恶者,莫不形象夸张,震慑心魄,达到“以形写神”的神奇效果。其粗犷率意的风格代表汉墓壁画的一个特征。 与之相对应的是奉谒图和历史故事画,人物色彩艳丽且不失庄重典雅,造型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挺拔,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对于“形神兼备”之画法的理解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这些人物之所以如此生动形象与其用线是分不开的。正是线条的流畅和动感赋予人物无限的生命力。线是绘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也是体现中国画艺术精神的最好的载体。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轮廓、质感和明暗,其变化很丰富,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肥、瘦等区别。 而单是中国古代人物画衣服的褶纹,在长期绘画实践中总结出18种描法,称为“十八描”。壁画中运用的线描技法已经较为丰富:门楣武士的头发胡须、西壁南侧下层方相氏的头发胡须运用钉头鼠尾描,起笔处笔锋横切入纸,微顿后再行笔,到收尾的地方轻轻送出,整根线条的头部如钉子,末端如老鼠尾巴一样,因此称为“钉头鼠尾描”,其中还穿插蚂蝗描和铁线描。 壁画中人物的衣纹大都是高古游丝描、混描、钉头鼠尾描、蚂蝗描(兰叶描)等线描技法的混合运用,特别是南壁壁画中层跳七盘舞的舞伎的长袖、西壁北侧上层升仙导引图(图一一)中人物的衣纹、北壁壁画上层人物的衣纹都是高古游丝描最好的体现,线条如蚕丝一般,虚起虚收,纤细而流畅(此种描法灵动流畅是首要追求)。作为中国画发展的早期阶段,东平汉墓壁画虽未能将“十八描”的技法全部应用其中,但正是因为是中国线描的初期阶段,才可以从中管窥中国画线描技法的发展轨迹,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图一一 升仙导引图 |四、 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与周边同时期壁画的比较 山东地区发现的汉代壁画墓葬不多,主要有巨野金山汉代壁画墓、莘县孟洼壁画墓、东平大洼汉墓群中的壁画墓、梁山后银山东汉壁画墓、济南青龙山东汉壁画墓和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等。这些壁画墓,在时代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均表现出许多相同的文化因素,同时,又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特点。如梁山后银山壁画绘于前室的四壁及墓顶,系先在墓壁涂白粉底,然后以朱、墨两色勾画。 墓顶绘有日、月、周围为云纹。从墓葬形制和壁画表现手法判断,墓葬应属于东汉中期。壁画内容主题明确,结构严谨,画法纯熟,笔法粗放有力。而济南青龙山发现的6幅壁画,则分布在墓门过洞两侧、前室南墙和西墙、中室南墙和西墙上。壁画以石墙为底,颜色有红、黑、绿等色。残存的壁画内容有车马出行、人物等。通过对比发现,上述两座壁画墓,在题材内容上以人物故事和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为主,而东平汉墓壁画内容更为丰富,壁画中人物象形多达48人,特别是绘制于门楣内侧的12个人物形象神情各异,惟妙惟肖。 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其二,东平汉墓壁画的完整性是其他汉代壁画墓不可比拟的。其三,梁山汉墓壁画与东平壁画同位于墓室各壁,在制作方法上,梁山壁画白底涂抹较厚,在温度、湿度变化情况下极容易脱落,保存情况欠佳,东平壁画白底涂抹较薄,不容易脱落,只是色彩艳丽同样需要恒温恒湿来保存,因此,艺术和考古价值更高。 (二)东平壁画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影响 根据画史记载,汉以后的三国两晋是大画家人才辈出的时代,相信这些青史留名的画家技法绝不是无源之水,正是汉代绘画成熟与积累才造就了画家们的绘画技法。如东晋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顾恺之世称其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是中国历史上既留有画迹,又有绘画理论传世的千古第一人。其作画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画作中的人物运用强劲有力的细线,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并用淡墨渲染增强质感,充满艺术魅力。 图中的女主人与东平壁画上部的仙人形象相似度非常高,人物同样运用“十八描”中的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如第四段画两女相对妆容中人物,人物衣纹的线条均匀而有节奏,连绵环绕、悠缓自然,创造了线条的复杂韵律,波状翻转的衣褶、飘带,精心梳妆的发型等均表现出感性和飘逸动感的活力。《女史箴图》中的用线达到极高的水平,东平壁画中的用线也绝不逊色,除人物的用线外,上文提到的云纹用线的稳健和流畅也体现出画匠的极高造诣。 其和东平壁画虽有相似之处,却不可完全等同而语。二者的区别在于顾恺之是典型的画家,而不是创造东平壁画的一般画匠,画匠与画师的联系在汉晋转折之际究竟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甚至相互融合,这是美术界仍然需要进一步梳理和解决的问题。东平壁画与《女史箴图》在构图和设色方面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都运用以墨线勾勒,再平涂填色的艺术手法,从构图上突破秦代以来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呆板样式,已比较重视物象的比例和透视关系,讲究画面的艺术效果。 |五、小结| 总括全文,可以看出,东平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无论在构图、色彩还是人物造型上均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表现出中国美术在变革和技法上的进步,不仅对研究汉代壁画、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把握早期绘画艺术的萌芽、发展和演变,提供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原文刊于《海岱考古》第十辑(2017年) 来源:图像与历史研究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
|
来自: Michael430 > 《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