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琳,已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了诗集《风尘旅人》《苍穹之下》《大地之上》《烟火人间》,学术论著《横店传奇——横店影视城发展的探索》,散文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星光下的绚丽绽放》《横店的光影流年》《横店的四季恋歌》《明星告诉你》《明星梦工场》《明星集结号》等。
一直想去探访被誉为“向海而生”的广东中山市,今年7月10日我终于实现了夙愿。同行的还有二胡、陈益林、吴巧阳、李红霞。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460亿元的深中通道刚于6月30日通车运营,我们在7月11日就乘车体验到了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我们从中山市博物馆得知,当中原江河城市在石器磨制、玉器雕琢、陶土火炉、青铜冶炼中不断沉积的时候,中山在烟波浩渺中顽强生长,聚沙成岛的五桂山,率先成为海平面上的历史灯塔,升腾起伶仃洋上的第一缕文明曙光。馆藏文物显示,以石岐白水井、南朗龙穴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士的陶器布满了网格纹、水波纹、叶脉纹、绳纹,显示了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在河岸、河潮、海湾的地形变迁中,捕鱼为生,凿井而居,采摘为食,同时发现的用于祭祀的玉器、陶器、骨器,则是先民面对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吉祥祈福。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形容南越地区“岛夷齐服,厥篚织贝”,便是这里早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岛上的夷民有草制的衣服,将贝壳纹路的织品放在筐里,卓然孤岛,共海而生。中山这座城市起源于凸起的孤岛,它似巨大的生命之树,蔓延出中山自然与文化的根脉。以五桂山为岭首,在珠江与伶仃洋的洪波沙海之间,贝丘与沙丘涤荡飘零,逐步拾升起北部、西南部、南部的平原旷野,也留下无数河汊纵横,从北部流入的鸡鸦水道、小榄水道,形如一把如意汇入中山港。岐江河(古称石岐海),被誉为中山的母亲河,灵动串联起古今历史、人间烟火与滨河风景。倘若把中山置于粵港澳的自然与人文格局中,那么她就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中山原名香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县。1925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而更名。香山源于五桂山盛产“异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五桂山还是沉香的著名产地。传说香港的得名就是因为转运香山、东莞一带的香料。如今,随着深中通道的建成,香港、深圳与中山进入一小时经济圈,而珠江口东西两岸则进入“半小时生活圈”。古今香城,跨海相连。中山与珠海、澳门,更是融为一体,五桂山与珠海的风凰山,是伶仃洋最早的陆岛,通过港珠澳大桥,海陆畅达。中山历史上就是澳门通往广州的中转站,也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中山在粤港澳的历史地理变迁与空间转型中,南融珠海、澳门,北通广府腹地,东连深圳、香港,从孤岛构建出大湾区的地理之心。孤悬于海洋之中的中山,起源时充满着对大陆的向往。四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礁屿,犹如顽强生长的“陆地之根”,逐渐堆积沉浮来自珠江三角洲的泥沙,蔓延成沙丘岛岸,然后,一座座小岛绵延相连,渐成规模。可以想象先民们面朝大海,望海成陆的期盼。北宋时期,五桂山外的河口湾,若干的“小海”分隔为石岐海、象角头海、叠石海、分流海、碧鉴海、古镇海、螺州海等,穿插成今天河网的雏形。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设县,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县,原意“悬”,悬于朝廷之外又担负起基层的管理职责,用在香山再合适不过了。古人认为土壤以五色土最好,而且“土重”为佳,最终县城选址便定在了石岐。城墙修好之后,取名“铁城”,有固若金汤之寓意。今天石岐扒沙街的“铁城东门城墙遗址”,仍然保留着32米古城墻,与烟墩山、莲峰山、西林山、岐江河呼应出千年中山的城市记忆。中山在海陆之间的倔强,伴随着历史的浪潮呼啸而来,建县仅127年后,一场世纪的变革波澜突起。1279年的珠江口外,宋元崖山之战奏响了大宋的悲歌,伶仃洋上历史烟云飘荡,传颂着文天祥不朽的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伶仃洋的含义,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解释:“秀山之东,有山在赤湾之前,为零丁山,其内洋日小零丁洋,外洋日大零丁洋。文丞相诗所云零丁洋里叹零丁是也。小零丁洋有二石,一乌一白,对峙中流,高可百余仞,当时以为行朝双阙,今渔人称日双箸,其海门则日双箸门。”伶仃洋堪称南海的历史地标,演绎着“行朝双阙”与“渔人双箸”的家国情感,也在今天的珠港澳大桥与深(圳)中(山)通道之间,伶仃不再伶仃,风起激荡古今。“石岐晚渡”不仅是入海的渡口,也是香山的标志,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郑愚返故乡香山游览,赋诗《泛石岐海》,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石岐”:“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渔浦扬来笛,鸿睦翼去舟。鬓愁蒲柳早,衣怯芰荷秋。未卜虞翻宅,休登王粲楼。怆然怀伴侣,徒尔赋离忧。”这首《泛石岐海》,代表着中山人的登岐分水望海的情愫。如今,登石岐山(亦名阜峰,俗称烟墩山),山顶的一座古塔耸立秀拔,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由知县蔡善继修建。民间传说香山形似一张网缯(渔网)之地,岐江东西的烟墩山和马山犹如张开“神缯”的两只“栋”,马山太高,导致财气泄漏,于是修建一塔齐高平衡为镇,康熙年间将“阜峰文笔”列香山八景之一,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造景凭山起势,希望文运昌盛。中山城市的变迁,以山为根、以沙为基,香山的筑城史,被赋予了美好的愿景。清同治年间《香山县志》记载,城内有七座山峰环列于城,“以其罗列如星环拱县治为七星峰”,与城外小山“月子山”构成“七星伴月”的格局,今天还有“七星初地”的街名和月山公园,供游人游览。今天中山的“山一海一田一城”格局,“三河六山”、“一城四关”、明清“巷城”与民国“骑楼街”、名镇古村体系,依然延续着古往今来的城乡肌理、山水地脉和移民血脉。以农耕为重的中华文明的进程中,长期以来形成“士农工商”的价值取向,重农务本,商贾为末。早在汉代,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就指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也在《恋地情结》中分析,商业对国家税收起到重要作用,但为何商人地位不高?核心原因是商人没有土地,所以飘零在社会之中,没有“恋地”的群体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近代的中山,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引领作用。明清以来,恋地而耕的农业、向海而生的商业,并行不悖,和而不同。中山聚沙成陆的过程,伴随着农耕发展的历程。明清以来的成陆过程,除了自然淤积,香山北部的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经淤出为滩涂湿地,同时人工构筑围田,利用沙堤加固延伸,逐步将一个个分散的“小围”扩展为“大围”,并利用河流海洋水系,或咸淡共存渔业,或谈水置换变为良田。香山县与周边南海、番禺、顺德、新会、江门等地水陆相接,渐咸南海区域的农业、商业和文化都会。1553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开启了东西交往的大门,康熙《香山县志》云:“澳门一岛,状如莲花,香山尽处,有路名关闸砂,直出抵澳,若莲花茎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居留和贸易,澳门迅速崛起为商贾云集、颇具规模的国际贸易中心,中山的商业地理地位飞速提升。历史上的澳门,在政治上属于香山管辖,商业的繁茂也带动了农田和墟市的增长。从香山到澳门的交通,不只有水道,万历中期,香山东部途经凤凰山脚的陆路开始打通,到清初逐步扩展,形成了今天“岐澳古道”的交通体系。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朝廷开放内陆与澳门的贸易。陆路毗邻澳门,水路直达广州,中山成为中国开放的窗口,经济结构多元化、体系化,以桑基鱼塘、果基鱼塘为传统基础,以盛产的海盐作为重要赋税来源,以国内国际贸易为纽带,清代嘉庆年间,香山与南海、香禺、顺德、东莞同列为大县和上等县。香山以数百年的时间,走过了中国其他城镇的千年路程,形成了士、商、农的良性循环。据统计,自唐到清末香山县共产生138名进士,其中文进士67名、武进士71名。至晚清,在率先与国际接轨的香山县,涌现了第一批走向国际的“买办群体”。香山三乡镇人郑观应,与唐延枢、徐润、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不仅是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所著的《盛世危言》,被誉为“医国之灵枢金匮”,开创性地提出“宪法”政治思想,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的经济思想,以国际公法为准绳,争国家之主权的外交思想,并系统提出“商战思想”:“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我中国宣标本兼治。”郑观应的思想对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郑观应的引领下,香山县出现了大批实业家,如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开启了中国商业百货的先河,爱国华侨严迪光与蔡锦佳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轮窑砖厂——香山机器制砖厂等。至1949年,中山仅石岐城区机器行业就有32家厂店,机器行业极大推动了纺织、航运、农业加工等产业。近代中山,堪称中国民族工业的典范。近代中山不仅延续了千年文化传统,更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独步华夏,从据海飘零、围海而耕走来,既有耕读传家的恋地情结,又有海阔天空的国际视野,最难得还有改变历史的家国情怀。不苟安于个人和家族的丰衣足食,出生于翠亨村的孙中山,从伶仃洋的崖口,从岐江河的码头走向世界,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后,为纪念他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丰功伟绩,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这座城市传承着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存留于世间。中山古居遍布、名人众多,由于临近珠江水系的入海口,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风云际会,成为了中外交流的一个关键地带,得以开风气之先,又能领风气之先,诞生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系列名字。除了孙中山、郑观应之外,还有许多名人,如“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中国百年电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电影演员之一阮玲玉、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杨殷、民国时期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被孙中山称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陆皓东、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以及亚洲飞人、首位百米跑进10秒的黄种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苏炳添等。人文精神高扬,群星闪耀,中山的文化原色令人自豪。 可能有不少人并不知道,中山是中国少有的几个不设县、区的地级市。就城市化而言,它是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全市15个镇、8个街道,各有各的特色产业和民俗风情,它们像是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共同组成了具有典型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特征的中国样本。山水景观和田园生态构成中山的本底。以五桂山为核心的文化带,是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山北麓石岐是中山的政治及历史文化中心,870多年建城史城址不变,文脉连续,由岐江河、烟墩山、铁城构成的“山水城”格局依旧,明清“巷城”与民国“骑楼街”风貌完整,以中西结合的南洋建筑为特色,保存建筑类型丰富。清以前的城墙、塔、寺庙、祠堂、岭南大屋、竹筒屋、当铺及民国时期的学校、教堂、戏院、医、工厂、纪念碑、图书馆、骑楼商铺、行会所、亭、公园等类型,体现了各时期发展的年代特征。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的环烟墩山传统风貌区、铁城传统风貌区、九曲河传统风貌区和沿石岐河传统风貌区共同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中重要的文化地标,是大香山文化认同的精神归属,中山城市文化活力中心,更是华侨与当地居民集体记忆的载体。由于拥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利区位,中山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体系,如古镇的灯饰、大涌的红木、三乡的古典家具、南区的电梯、南头的家电、小榄的五金制品等。与深中通道无缝连接的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是未来宜居宜业的新高地,形成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以及产品的集约化市场,既有外向性也有内生性的产业结构,互融共生,成就勃勃生机高质量发展的新中山。我们专程赴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拜访了史杰君先生。他是浙江东阳中学的优秀毕业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广东英得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广东省浙江东阳商会常务副会长。他的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载冰箱制造和销售企业,业绩卓著。他坚持每天运动和阅读,为人谦恭友善,以其人格魅力深受广大员工和世界各地客户的信赖。在英得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园区内,我们看到又一座已经成功封顶的巨大厂房开始了装修,意味着更多的车载冰箱将在这里生产并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中山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以及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自贸区片区和国家级新区的交汇中心。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港口、机场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逐渐形成了互联互通、交流便捷高效的区域交通态势。中山得其地理区位之便,成为了新时期连接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前哨阵地。2016年底开工建设的深中通道,是中国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三条重要通道之一,连接深圳市和中山市,全长24公里,其中有6.8公里沉管隧道。作为珠江口东西联系的重要交通纽带,其建设改变了珠江口西岸相对滞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促进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肇庆、珠海中山江门三大都市圈和港澳进一步融合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目前,中山正在发力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明确在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中发挥重要作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深圳、中山两市融入“半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这背后显然不仅是时间成本的压缩。这是因为:一方面,深中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山的交通区位,接受深圳和香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显著增强。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至深圳南山区通勤时间缩短至30分钟,半小时到达深圳宝安机场,一小时内通达周边四大机场和深水港。中山直接对接深圳西部的“创新强区” 南山区、“经济大区”宝安区,在承接深圳高端产业外溢方面,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加速深中同城发展。深中两地具有一定的梯度差异和互补空间,深中通道建成后,将给中山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深中通道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是未来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走廊,更是一条产业升级的走廊。它的开通进一步助力珠江口两岸携手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助力东西岸产业协同协作分工发展,增加产业再发展机遇,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活力,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山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专业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白色家电等产业规模超干亿元,产业链齐全等优势明显;而深圳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外溢扩张趋势明显,两市产业客观上具备双向合作的潜力。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有条件凭借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为深圳企业提供低成本要素和宽广的发展空间,成为本地产业扩容升级的加速器。借助深中通道通车的历史机遇,以及深圳实施的“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城市发展战略,未来的中山将迎接新发展格局和新动能。就城市发展布局而言,中山城市发展重心如果向东延伸,则能促进活力升级和空间格局优化。对接好广深港和广中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则能优化产业发展与升级路径,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较为完备的优势,打造大湾区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构建出“深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创新格局,同时推进“总部+分支”“双总部” 等产业链合作。从向海而生的商业到改革开放后的工商业发展中山模式,在江海激荡之中逐步矗立起粤港澳的高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背靠内陆,面朝大海,在内外之间的不断涅槃,这始终是中山的城市精神与城市未来。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