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视频浪潮来袭,为何长短剧依然拥抱虚拟制作?

 文娱价值官 2024-11-02 发布于浙江

撰 文丨星   野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今年,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横空出世,让AI风潮席卷了整个影视行业,尤其是影视后期制作领域。在此之前,国内外的影视公司都在大力推进虚拟制作,力图让实景拍摄最终都能被虚拟现实替代。在能力突飞猛进的的AIGC面前,似乎虚拟制作正在成为被一步跨过的“上一代技术”。

然而,我们发现随着制作工具与工作流的持续发展,虚拟制作不仅没有面临淘汰,反而在门槛进一步降低的同时快速迭代。从国产剧集到精品短剧,各种类型的影视内容都在搭乘虚拟制作的快车,密集涌现。相比之下,AIGC视频距离真正的规模化应用仍然任重道远。

从《繁花》到《狐妖小红娘》

虚拟制作正走出“试水期”

在梳理国内虚拟制作的发展历程时,2019年的《流浪地球》通常被视为一个起点,随后的《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也被视为虚拟拍摄的代表案例。从今天的眼光回看,这些可以称之为虚拟制作1.0时代,即虚拟预演——利用虚拟摄影机+动作捕捉等技术,提前拍摄好可视化分镜流程,为后来的实际拍摄“打样”。

早在《刺杀小说家》开拍之前,导演路阳就提前制作了50分钟实时预演片段,镜头调度、叙事、节奏等在其中展露无遗。《流浪地球2》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电影制作进行周期性量化,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成本。不过,由于涉及到动作捕捉、三维扫描、虚拟引擎、实时渲染等技术,因此虚拟预演的技术和投入门槛都很高,唯有大制作的影视项目才能负担得起。

年初,火遍大江南北的剧集《繁花》让虚拟制片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剧中的老上海场景,《繁花》团队决定在虚拟制片影棚进行后期采访的录制。虚拟拍摄并未贯穿影视制作全流程之中,而是仅应用于后期补拍的特定场景,主要用于烘托渲染故事结尾“物是人非”的情绪氛围。

今年暑期档,国内首部应用虚拟制作进行拍摄的商业剧集《狐妖小红娘》上线。不同于《繁花》的后期补采,这部剧集搭建了一个2400平米的专属虚拟摄影棚,用来打造剧中“涂山后山”场景,还设计了清晨与傍晚两个不同氛围版本。

该剧上线之后,剧中虚拟拍摄技术的应用也成为热议的焦点。在大部分观众感叹涂山奇观美轮美奂、宏大瑰丽的同时,也有部分观众认为人物与背景略显割裂,部分光影不够协调,有一种不真实感。该剧播出之前,还网传过虚拟拍摄效果不佳、后期补拍的消息。作为爱奇艺虚拟制作的“试水之作”,出现上述问题应该是技术探路过程中必须复出的代价。

无论是《繁花》还是《狐妖小红娘》,都是将虚拟拍摄应用于一两个场景之中,只承担特定的任务,可以视之为虚拟制作的2.0阶段。

爱奇艺、优酷、芒果纷纷加码

或成平台竞争“杀手锏”

相比《繁花》《狐妖小红娘》,不久前上线的《大梦归离》在“含虚量”上又进了一步。剧中的七大主要场景和30种画面氛围,都由虚拟拍摄来实现,制作过程中还攻克了虚拟场景光线延时匹配、虚实雨雪特效匹配、大面积水面反射拍摄、高速升格拍摄等技术难点,画面的层次感和真实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带给了观众虚实难辨的沉浸式体验。当然,相比高对比度、多巴胺配色的《狐妖小红娘》,色调清冷,“怪丧美学”的《大梦归离》更有利于规避目前虚拟拍摄技术的局限,成功“藏拙”。

《大梦归离》这样全场景、大规模采用虚拟拍摄的剧集,可以视之为国内虚拟制作3.0阶段的起点。年底即将上线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也深度使用了虚拟拍摄技术,涵盖树下雪景、日落湖边、地下雅园等八个关键场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阿里大文娱数字化制作团队定制的一块LED弧面屏,亮度远超普通屏幕3倍,解决了拍摄画面“亮部上不去,暗度下不来”的问题,色彩、景深与光线都有了更大的调适空间,带给观众自然而然的观感。

实际上,当虚拟拍摄正在成为影视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虚拟技术及虚拟资产的厚度,也将成为未来视频平台竞争的焦点之一。今年10月,《边水往事》的导演老算加入阿里大文娱,成立三边坡工作室,这也是阿里大文娱首个由导演带领的剧集工作室。而吸引他加入的一大诱因,就是影视化工业能力所拓展的创作空间。他在采访中表示“虚拟拍摄的棚我去看了,如果后续拍科幻题材,我就敢想了。”

在虚拟制作上持续下注的,不仅有长视频平台,还有努力跳出同质化内卷的短剧行业。年初在抖音上线的短剧《柒两人生》,60%内容都是采用虚拟制片的方式制作,剧中人物可以“穿越”到不同犯罪现场,带领观众在各种场景中快速转换,“全知视角”令人倍感炫目新奇,颠覆了人们对于短剧粗制滥作的印象,开辟了科幻、悬疑、惊悚等多样题材的可能性。

抖音并不是唯一一家投身短剧虚拟制作的平台,在2024年三季度财报中,芒果超媒透露公司首部虚拟拍摄的竖屏微短剧《安全撤离赛博世纪》已经正式开机。随着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平台大举进入短剧赛道,不仅将加速短剧精品化进程,更会将包括虚拟制作在内的工业化能力作为“杀手锏”,以画面效果、视听语言、视觉想象力,与目前简陋棚拍的短剧形成差异化竞争。

AI视频取代虚拟制作?

为时尚早

今年以来,随着AIGC视频模型的爆发式涌现,业界开始出现一些唱衰虚拟制作的声音,指出这一曾经的前沿技术在好莱坞已经“翻篇”。在疫情期间的混乱期过去之后,不少大制作项目都回到了实拍的传统流程上,比如《沙丘》与《奥本海默》。然而,实际上这两部电影之所以选择实拍,更多是源于导演个人的审美追求。在好莱坞,虚拟制作正在从《曼洛达人》这样的科幻剧集,扩展到更多的影视类型。

第96届奥斯卡,《可怜的东西》凭借虚拟制作技术所打造的梦幻场景成功获得了11项提名。片中贝拉乘船的关键场景,就全部通过微缩模型和虚拟场景来表现,创造出一种天空与水下世界相融合的超现实背景,将影片所追求的怪诞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怜的东西》的导演所追求的这种独特的视觉风格,不仅是好莱坞前所未见的,更是AI在短时间内所难以实现的,更不用说目前AI生成角色无法代替真人的情感表达。

虽然今年AI生成短片层出不穷,但基本上停留在展示技术的层面,而非真正的商业化作品。

无论是《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还是《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故事叙事都较为简单,剧中用到的镜头基本在5秒之内,很多动作场面需要通过蒙太奇剪辑来实现,更谈不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细腻情感的表达,而且在视觉风格上也呈现出相似之处。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AIGC恐怕都很难取代真人演绎+虚拟拍摄,后者可以充分发挥创作者的独特想象力,以及专业演员细致入微的情绪感染力。AIGC至多只能成为类似“虚拟预演”这样的辅助创意工具。


李彦宏在百度第三季度总监会上放话“百度不碰Sora类的视频生成”,也给业界的狂热情绪泼了一盆冷水。抖音、快手之所以积极押注视频模型,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人人皆是创作者”的内容工具,一个增强用户创作欲与平台黏性的“玩具”,而百度则看到了类Sora工具在产业化应用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选择主动退出军备竞赛。

如果说今年是国内虚拟制作的真正元年,那么明年我们有望看到更多3.0阶段的影视作品。未来,或许观众不会注意到自己在看一部虚拟制作的作品,制作方也不再将其作为宣传亮点,它将会如当初的绿幕一样润物无声地改变整个影视行业。

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