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陆羽《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老先民已经开始发现并利用茶叶来进行解毒。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最好的证明。几千年来,茶叶随着历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转移,从巴蜀之地向全国传播扩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全国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种植茶树的格局。 但是,不管是茶叶的种植生产和加工制作技术,还是销售和品饮知识及茶文化相关体系的传承和发展,从有记载以来,大多依靠师傅带徒弟的口口相传和文献资料的记载流传及在历史长河中交流融合而成,并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教育。当然,这与古代中国教育理念和学科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认为读书才是正途,茶叶种植属于农业生产的一部分,茶叶加工工艺最多算得上是一门手艺而不是一门学科。直到近现代以来的西学东渐,西方学科教育体系传入中国以后,茶学才慢慢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茶学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茶学是一门特色鲜明的传统学科,追根溯源历史悠久,包含内容非常丰富,既涉及自然科学,同时又兼顾人文科学。从大类上来讲,可以分为茶科学和茶文化学两类。具体来说,茶科学里包含茶树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检验学等,茶文化学包含茶史学、茶艺、茶道、民族茶艺学等等。现代茶学交易已经分门别类,深入细化到每一个专业类别了,形成了完整的茶学教育体系。 茶的历史十分久远,自从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开始,世界茶叶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就此面世。但真正形成茶学学科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根据现代文献资料和历史记载,我国最早设置茶学课程的大学是上世纪30年代的广州中山大学。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茶学交易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大部门农林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茶学专业,比如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等等。另外,部分大中专类院校也纷纷开始茶艺、茶道和茶文化专业,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 二、茶学教育的起源于何时? 如果从茶学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茶学的起源追溯到唐朝时期。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等进行了综合性论述。虽然当时没有茶学的概念,但《茶经》却是我国茶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是茶叶的“百科全书”。 此后,宋代皇帝赵佶的《大观茶论》、赵汝砺的《北苑别录》、明朝朱权的《茶谱》以及清代刘源长的《茶史》等著作,都是有关中国茶叶生产、加工和品饮方面的专著,可以看作是历史茶学的传承和发展。当然,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茶学萌芽出现在晚清时期。 19世纪末,伴随着清政府的衰落腐败,中国茶叶发展进入到历史的低谷,当时社会上的洋务派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挽救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和维新,向西方世界学习。为了振兴中国茶叶,必须建立学校、培养专门茶叶人才。清末台湾巡抚刘铭传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提出建立学校培养茶叶人才的官员,他在1887年计划“再立茶艺学堂一所,教授艺童,恒常习学。”1891年,当时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计划开设专门学校,设置商务学专业,招收茶商子弟50名来接受茶学教育学习。 根据《农学报·萧主政补救丝茶折》和《光绪朝东华录》等资料记载,1898年,光绪皇帝批准刑部主事萧文昭“设立茶务学堂”来拯救中国茶叶的建议,“谕于已开通商口岸及产丝茶省份,迅速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1899年,清政府创办农务学堂,根据《农务学堂招考农学示》记载,当时一共招收7个学科,分别是:方言、算学、电化、种植、畜牧、茶务、蚕茶。从这里可以看出,7个学科中至少有两个(茶务和蚕茶)与茶学强关联,另外种植学科也会涉及到茶叶种植技术。因此,这是现有资料中最早设置茶学课程的记载。 而1907年,清政府在四川创办的“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是我国茶学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学校。民国建立后,该校改名为四川省立高等茶叶学校,一直办到了1935年,学制3年,总共毕业18个班学生。1909年,湖北和四川峨眉县分别设立“湖北省茶务讲习所”和“四川蚕桑茶业传习所”。除此之外,清末还有更多的“茶务讲习所”在各地筹办,至此,中国茶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茶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1.民国时期茶学教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旧式学堂改为新式学校,各地纷纷兴教育,开学堂。在1912年~1924年间,全国多地设置有茶学学校,比如1915年湖南茶业讲习所、1918年安徽休宁茶务讲习所、1920年的云南茶务讲习所和1923年安徽六安省立第三农业学校茶科专业等等。但是由于北伐战争和军阀混战,各地学校开办时间均不长就因为经费、政治和战争影响而被迫关闭。从1924年到1935年前后十多年间,我国茶学教育培训陷入了一段时间的低潮。 1934年,福建设立“福安县立初级职业学校”,专设茶叶班,开福建茶学教育先河。1939年,福建省教育厅创办“福安县初级茶业职业学校”,招收茶业和农艺新生。1942年,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开设茶叶科和制茶科。同年,贵州省教育厅与国民党中央茶叶实验场合办制茶科1个班。1947年扩大到2个茶叶班。1940 年江西创办婺源茶业职业学校。除此之外,各地还根据自身需要,开办了很多短期培训班。比如1937~1941年,浙江省三界茶叶改良场曾举办过3期茶叶技术训练班,1938~1941年,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也举办了2期茶叶高级技术人员训练班等。这些初级和职业教育的出现,为我国茶叶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茶学高等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出现。1931年,广东中山大学开设茶作课,这是有记载以来的茶学高等教育记录。1940年,复旦大学成立了茶业组和茶叶专修科,第一次成规模的招收茶学新生,著名茶学专家吴觉农担任茶叶组主任。另外,在这一时期,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等都开设茶叶相关专业。不过,我们都知道,这一期间,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茶学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因经费或战争关系,却无法持续深入推动。 2.建国后茶学教育的繁荣 新中国建立以后,非常重视茶叶生产种植,针对茶学专业人才的培训十分普遍。其中茶学高等教育是伴随我国高等学府院校调整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比如民国时期设立的复旦大学茶业组,在1952年整体划归安徽大学农学院,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划归华中农学院等等。目前,安徽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湖南农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 、福建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都开设茶学专业。并且,很多学校的茶学专业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茶叶专业教授导师成为两院院士。这些都表明茶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 当然,建国后茶学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像浙江、安徽、福建、四川、云南等产茶大省,都开设了茶叶专科类职业学校,培养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茶艺专业人才队伍。民间各种茶叶专门学校同样十分兴盛,尤其是近几年来,茶叶在全国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刺激了茶学教育的兴盛。各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不同类型的茶叶技术训练班是中国茶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近30所大专院校设立茶学系科,中专类和社会民办职业茶叶学校更是不胜其数。在高中低不同层次茶学教育的全覆盖下,为我国茶叶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在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和审评及茶文化传播方面,做着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我国茶叶事业的整体腾飞和更好发展。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