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产队记忆之一:党支部、革委会与生产大队

 职场孺子牛 2024-11-03

生产队记忆

文/郭志飞

1973年1月我高中毕业之后回到牙前塔村,1976年10月离开村里到太原上学,三年多时间一直在生产队当农民,生产队那些事总是不能忘记。

1

生产队记忆之一党支部、革委会与生产大队

1954年我国农村开始搞农业集体化,先是由互助组演化而来的初级农业合作社,接着是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一夜之间合作社变成人民公社。在这一系列的演变中,实现了两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农民私有的土地(历史固有和土改分得)演变成“集体所有”的土地,土改时口号“耕者有其田”成为逝去的历史。第二个突破是农业生产的核算单位由农户变成了“农户—生产队—人民公社体系”,农民成为“农户—生产队—人民公社核算体系”中的“劳动力”。这一体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随着人民公社化,农村的社会管理机构也改变了。在这之前是“县政府——区公所——乡公所——村”体制,人民公社化之后变成了“县人民委员会——公社管委会——生产大队(可以分为若干小队)”体制。文化大革命开始,层级没有变,但是称呼又变了。县“人民委员会”变成县“革命委员会”,公社“管委会”变成了公社“革委会”,生产大队后面也加上了革命委员会。当然,牙前塔生产大队也就成了“牙前塔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这是所谓“政”的一条线。“政”之外,还有一条“党”的线,共产党的线。县里有县委,公社有公社党委,生产队有大队党支部。“党”这一条线才是真正的社会管理主线。

牙前塔村什么时候有了党员和党支部,没有考证过。但是土改时期肯定没有,土改的中坚“贫农团”和“农协”两个组织中主要领导和骨干都不是党员,合作化时期有了党员,但是这几个党员在土改时期还是斗争对象,不是党员。合作化时期牙前塔有了党支部,这是可以确定的。支部书记是郭引庆。郭引庆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间很长,从合作化时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期。1973年我高中毕业回村当农民,郭引庆不当支书但还是支部委员,人们习惯上还在称呼“老支书”或者“老社长”。老支书当然指曾经担任党支部书记职务,老社长指的是曾经担任过合作社社长职务。郭引庆之后是郭保庆。郭保庆是五寨师范学生,毕业后在保德中学当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饥馑,国家压缩城市人口,郭保庆自己要求回到村里当了农民。文革开始后担任党支部书记。但是要说明,郭保庆不是造反派,当支书也不是靠革命和批斗,主要的原因还是文化程度高。郭保庆当支书大概有二十多年时间,从六十年代中期一直当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回村劳动当农民期间郭保庆一直是党支部书记。

牙前塔大队党支部大概五六个人,书记一人,其他都是委员,委员分工并不严格,也没有专门管组织的和管宣传的委员。反正一切有关党的事务都是由支书办理的。中间好像有过副书记,但是时间不长。单纯的党支部会很少,一般是有入党的新党员才召开一次,好像这个程序性的会议一直没有推到。支部书记是党内最高领导,也是生产队最高领导,一切事务,党支部书记是最后决定者。

大队革委会实际上是负责生产的一套人马。革委会主任就是原来的生产队大队长,人们习惯上还是称呼、指呼大队长。革委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两三人,好像也有委员之类的设置。革委会在党支部书记领导下负责与生产有关的事宜。革委会遇到较大事情一般由党支部定夺。我在村里当过大队革委会委员职务,但是这个职务仅仅是支书对我积极工作的奖励。

作者简介:郭志飞,保德县牙前塔村人,中国共产党保德县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保德县第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期从事地方史和地方文化业余研究,主编了大型文化丛书《保德文丛》凡8卷10册,300万字。主要著作有《正史闲说》、《王邵诗文集》、《府州折氏》、《陈奇瑜传》、《折太君墓地考证》、《林遮峪古遗址考证》等。

相关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