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生石膏解疑
一次一个颌下淋巴肿大的患者,胡老给予了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学生不解其意问道:“该患者无口渴为什么加生石膏呢?”因诊务忙,胡老只是说:“这里的生石膏不但起清热作用,而且还有解凝作用。” 何为解凝?遗憾未听胡老亲授,但从临床治病验案中可窥其大概。大凡急慢性疾病,如见红肿热痛、淋巴肿大者胡老常用生石膏。 如急性腮腺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二两至三两;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蒲公英、桔梗等; 急慢性睾丸肿大常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陈皮、生苡仁等,所用治例皆收捷效。 由此可看出,其所说解凝,当指因热而形成的凝结,也即阳明热结。 前人也有类似的论述,如张锡纯认为“石膏之性,又善清喉咙之热”,遇“其颌下连项,壅肿异常”之蛤蟆瘟,用生石膏四两主治而愈。 一般而论,关节疼痛不得屈伸,多为寒凝气滞肌筋挛缩,而张锡纯认为亦有阳明热甚者,他特意转载两例治验说明,一例为吴鞠通治验:何叟年六十二岁,手足拘挛,用生石膏八两为君,治疗三个月能行走; 另一例是杨华轩(清同治时太医院医官)经治:“同邑某氏室女,周身拘挛,四肢不能少伸,年余未起床矣。诊其脉,阳明热甚,每剂药中必重用生石膏以清阳明之热,共用生石膏四斤,其病竟愈”。 张锡纯又据“本经谓石膏能治腹痛”,用生石膏为某君治愈了经月、甚至三年的腹痛。显而易见这里的手足拘挛、周身拘挛、长期腹痛不是寒凝,而是热结,生石膏能消除这种热结。(注:引张锡纯内容部分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药部分石膏论条) 关于生石膏用必见“三大”即大热、大汗、大渴之说,胡老断然否定,一者《神农本草经》未提及,二是《伤寒论》无说明。 《神农本草经》谓生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并未提及口渴。 《伤寒论》用石膏的条文、方证也未见口渴。在讲解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时,胡老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胡老注解道: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这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证。而白虎加人参汤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而渴的要药。
至于石膏,功在除热,口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症状。 以是可知胡老用生石膏,主要用其除热,其适应证为口舌干燥、红肿热痛、肌腹挛缩坚痛、心烦汗出等证,是宗于《神农本草经》。 张锡纯也据《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广用生石膏治疗急慢性疑难大病收效非凡、体验深刻。也可知《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属一个理论体系。通过读古人书再通过临床实践,体会生石膏的功能其说当信无疑。
来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卷》181-182页,冯世纶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淋巴结肿大 病症名称 淋巴结分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正常淋巴结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如耳后、乳突区的淋巴结收集头皮范围内的淋巴液;颌下淋巴结群收集口底、颊黏膜、牙龈等处的淋巴液;颈部淋巴结收集鼻、咽、喉、气管、甲状腺等处的淋巴液;锁骨上淋巴结群左侧收集食管、胃等器官的淋巴液,右侧收集气管、胸膜、肺等处的淋巴液;腋窝淋巴结群收集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等处的淋巴液;腹股沟淋巴结群收集下肢及会阴部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