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饮食中少不了香料的助阵,但有些香料则是有特殊用途的,且因为稀缺性,曾经是贵族才能享有的玩物。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跟着著名食家董克平一起品茶、看书、赏香。 饭后喝茶看书,泡了朋友寄赠的都匀毛尖。去年贵州的朋友开始寄茶给我,我慢慢喜欢上了都匀毛尖的清鲜爽香。也有朋友劝我多喝普洱之类全发酵茶,刮油解腻还养胃。道理我是明白的,可有时还是想喝点绿茶,体会蕴蓄了一个冬天的馥郁之鲜。 先前翻完了《伊索尔德的魔汤:春药的文化史》,最近又看了《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介绍香料如何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以前我关注的香料多与饮食有关,这本书说的香料则和吃喝没什么关系,而是指现在用于熏香的香料,诸如沉香、乳香、檀香、苏合香等。从早期看,无论中外都是贵族皇室玩香料,后来香料才慢慢进入民间。因为饮食的原因,有些香料被更多人广泛使用;另一些则因为原生的稀有性及雅趣,仍然是少数人的玩物。 中国有“一两沉香一两金”的说法,这样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碰得起的。唐朝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有座“四香阁”,“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阁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这样的“香亭”连皇家都少见,更不用说普通老百姓。倒是那些和日常食物发生关系的香料——花椒、桂皮、八角、罗勒,每个百姓家里都会备上几样。雅趣需要金钱支撑,吃喝则是每天的日常。 据《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记载,香料因其香气,最初被人们献祭于神灵,很多宗教场所都会用熏香来营造神圣气氛,因此香料最初的用途是“熏香”。该书还提到某些香料最早也是用来催欲的,这些观点与《伊索尔德的魔汤:春药的文化史》的观点一致。 香料有很多种,但是原产中国的不多。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香料是“从热带植物中提取的各种具有强烈味道或香味的植物性物质,由于其具有的香气和防腐性质,通常被用作调料或其他用途”。我等俗人日常接触的就是吃喝拉撒这些俗事,对香料的关注自然就限于和食物有关的那几种,昂贵的、稀少的龙涎香、沉香之类并不在关注范围内。 茶叶也曾被认为有催欲作用,并且茶叶进口在欧洲和暗娼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是茶饮爱好者,每天喝水基本就是喝茶。春夏喝些绿茶,秋冬换成普洱乌龙,间或有一些红茶、黑茶、白茶等。我只是觉得喝茶舒服,比白水有味,除了有时喝多了睡不着,还真没觉得有 什么催欲作用。 按照那些白话茶道的大仙二仙们的说法,喝茶可以清心明目,让人安静。这明明是制欲,不是催欲的对立面吗?这么多年喝了各种中外茶叶,还真没喝到有催欲作用的。虽然茶与咖啡、可可、烟草都可以让人上瘾,但所谓的催欲作用恐怕只是古人的美妙愿望吧。 ···················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董克平饮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