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头硬,后必溏”详解

 wyfx100 2024-11-03
腹泻的各种类型中,有一种比较特殊:大便刚开始干硬难解,但后面的部分反而不太成形。仲景《伤寒论》里,对此症状有一个经典描述,“初头硬,后必溏”。无疾自己学习时,对此症状很难理解。多次请教不同的老师,得到的答复大都是“阳明燥化”。详细的解释,大约是脾虚不能化水湿,所以不成形;但食物存留时间过长,初头部就会从阳明燥化,所以变硬。
 
问题是,“阳明燥化”这样的机理解释,主要在伤寒,或者说六经范围内有效;从中医脏腑理论的角度,又该怎样认识呢?而且,阳明燥化,为什么一定在初头,而不是其他部分呢?最后,如果机理只是脾气虚不能运化,这样的病机与单纯的脾虚腹泻岂不是一样?那么治疗方法也是完成一样的吗?
 
原本顺畅甚至不成形的大便变硬,这种从不成形到干结成块的变化,中间必然经历了“燥”的过程。问题有二:燥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只发生在头部?
 
燥的发生,可以因水的绝对量不足引起,比如喝水太少时人会口干。现在遇到的“初头硬”问题,显然不是这种原因所致,因为并不缺少。中医理论中,燥的发生还可能存在两个原因:热邪烧灼津液,以及阳虚不能化水。仍以火烧水为喻,则前者是火大水少,以至于水被烧干;后者则水足火少甚至无火,则锅盖始终不能被水液润泽。阳虚不化引发燥的话,燥的现象应该主要发生在口舌等处。毕竟全身来看,只有这里才会涉及到“津液上承”的问题。水性润下的特点决定了,水再少,低处一般也不会缺;更何况,压根不缺水。
 
答案只能是一个:热灼津液。热的来源也不难理解,经历农村收庄稼的朋友一定知道,将收割后的谷物长期堆放,再把手深入期间,会发现粮食是温的。这种谷物堆积后自然发热的现象,在人体内就表现为食积发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初头部”呢?百思不解。直到数月前一次与同学的偶遇交流,才终于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话题涉及到火邪的性质,恍然发现,其实火性在炎上的同时,还包含另外一层属性:向外。试想将一根火柴点燃,火焰上方自然是最热的,但火焰的外周实际上也是很热的。这就有意思了,如果胃肠道内有热,火势猛烈,直冲头面,可能会表现为口齿肿痛、溃疡,或者鼻干咽痛、流鼻血;同时,火势还会向肠道周围蔓延,烧灼肠道津液,导致大便干硬难解。譬如河道干涸,舟难行。
 
现在,假如肠道内并没有熊熊烈焰燃烧,一点点小火,只来自于上面提到的水谷郁积。这样的火势,自然无力直冲头面,最多在舌苔上表现出微微泛黄。在肠道局部,因脾气不足,无力运化水湿;在停聚的大量水湿面前,这点小火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大多数时候,腹泻患者从来不会有干硬的感觉。随着每次稀便排出,那一点郁积产生的小火,也就随之排出体外了。
 
不过,有两种情况,可能让上面的过程发生变化。一是患者饮食量少,肠中无物,大便无资,数日一行。这种情况下,水谷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会变长,郁积而成的火热势力,也即随之增强。二是脾虚湿盛患者体内出现火热,无论从外感来,还是从饮食来;且这种火热不足以烧灼整个肠道的津液。这两种情况下,渐成的小火,仍无力上冲头面,在肠道内也无法成大事,只得凭借自身向外的属性,向直肠肛门处聚集。譬如一个天性活泼的人,在一个非常沉闷的环境里工作生活,无力改变身边阴郁的氛围,只好溜到环境的边缘,但求偶尔能透口气。
 
至此,初头硬的机理已明:热聚肠端,灼津成燥
 
仲景书中,对这种“初头硬,后必溏”的现象,并未给出明确的方药建议。不过,从上面的机理推断来看,后必溏因脾虚湿盛,为主;初头硬因燥热伤津,是从。治疗方药,大体可得思路。
 
实际上,还有一种更有意思的方法,对这种情形很有效,针刺。湿与燥,寒与热,集结在肠道,属于典型的错乱象。而错乱,正是针刺最能大显身手的地方。通过调气,而非清热温里,润燥利湿,没有药物偏性的掣肘,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原本为患的燥热,转化为人体正迫切需要的阳气,帮助温运温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