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宝珍 | 《雷雨》的经典性与当代意义

 沁心沁心YYY 2024-11-03
图片

编者按:

九十年前,曹禺先生的《雷雨》如闪电,划破了中国戏剧的天空,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雷雨》以其深刻的主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展现了人性的挣扎、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它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引入了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雷雨》发表9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系列文章,共同回顾这部经典之作的辉煌历程。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雷雨》在戏剧史上的意义,探讨它对曹禺先生创作生涯的影响。让我们在文字中再次感受《雷雨》的魅力,领略曹禺先生的艺术风采。

曹禺与《雷雨》

《雷雨》的经典性与当代意义

图片
图片

宋宝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

图片

人们常说,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雷雨》。从1934年到2024年,《雷雨》的艺术生命已届九秩。

1933年,23岁的曹禺经过反复酝酿、修改、誊写,历时5年,写成了一部四幕悲剧《雷雨》。剧本被巴金偶然发现,他一口气读完,慧眼识真,感佩不已。1934年7月,在巴金编辑的《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雷雨》剧本一次性全文发表。当年,此剧就有中国留日学生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东京、浙江春晖中学在上虞、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六一剧社”在济南等地演出。翌年,天津“孤松剧团”“中国旅行剧团”排演的《雷雨》在天津、上海等地相继上演。一时间,曹禺声名鹊起,连鲁迅都注意到他,还对国际友人讲,有一个左翼剧作家写了部不错的戏剧《雷雨》,其实当时曹禺并不是左联成员。茅盾曾说,“当年海上惊'雷雨’”,抗战时期,一些民营剧团遇到经济困难,必定搬出《雷雨》来演,总能招来众多观众,赚个盆满钵满。而今在全国各地,《雷雨》仍是学术界诠释、解读、研究的热点,更是各个剧团的保留剧目,演出的新版本不断出现。

图片

话剧《雷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演出

一、有意味的好故事

《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一昼夜间发生的情感纠葛、伦理悲剧,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尖锐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内涵。《雷雨》剧中,人物关系交织得十分紧密,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思想深度和现实内容有机融合,情节的生动性和细节的真实性完美统一。

曹禺说过,中国的观众喜欢看一个有头有尾的好故事。《雷雨》的故事内核可以持续引发观众的观赏兴趣:两年不曾回家的煤矿董事长周朴园突然回家,他的妻子蘩漪称病不肯下楼。酷暑之夏,骤雨欲来,闷热难耐,周家的客厅幽暗、阴郁、压抑。周家矿上的工人正在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等着跟周朴园谈判。管家鲁贵又赌输了钱,他跟自己的女儿、周家女仆四凤要钱,一面用四凤与大少爷周萍的暧昧关系敲打她;一面告诉她你妈要来,周家太太要见她;他还得意且阴险地告诉四凤,这间屋子闹鬼,他撞见过闹鬼的人正是大少爷和他的后妈。听完此言,四凤面色黯淡。这是一个充满悬念、期待、玄机的戏剧开篇,矛盾冲突、叙事逻辑已露端倪,充满戏剧张力。

图片

沪语话剧《雷雨》 

上海市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宝山沪剧团)演出

随着剧情的展开,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血缘纠葛、人性冲突一一呈现:“社会上的好人物”周朴园“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危机重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与蘩漪、周冲的关系寒冷如冰,嫡子大海从不知父亲是谁,在罢工斗争中闹得最凶。周朴园与侍萍邂逅,但是相见不如怀念,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心底温情的残梦。四凤、周冲横死于雷电之中,“丧文化”典型代表的周萍生无可恋,自我了断。

《雷雨》剧中多次出现命运的相似性和悲剧的循环往复性:30年前,侍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30年后,女儿四凤几乎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周萍与其后母蘩漪为对抗周朴园的冷漠、严苛,相濡以沫,此为一重乱伦;作为同母异父兄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周萍与四凤相爱,此为二重乱伦。剧中人物既有血缘关系、性爱关系,也有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这些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雷雨》有意识地运用三一律、闭锁式结构模式,人物的情感纠葛富有张力,矛盾主线一脉贯穿,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悲剧内涵深刻隽永。曹禺通过“悬念”“误会”“巧合”“发现与突转”等手法造成奇异的戏剧效果。对观众而言,仿佛是森然的夜半聆听幽然的鬼故事,既惊悚、恐惧,又期待、好奇,怀着一种不可言说的心情一定要听下去。

图片

中篇苏州弹词《雷雨》

苏州市评弹团 演出

二、典型形象与深邃人性

中国话剧创史之初,情节结构往往不甚严谨,枝蔓横生,旁逸斜出,以叙事的过程性遮蔽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在曹禺的《雷雨》产生之前,陆镜若的《家庭恩怨录》、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剧也涉及家庭的丑恶、人性的扭曲、血亲的伤害、乱伦的悲剧等,但是,只有《雷雨》具有持久性艺术魅力,在今天的舞台上常演常新。

《雷雨》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成果,显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封建家长制的旧式家庭,五四新青年具有“梦魇”式情感记忆和心灵阻抗,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社会状况、阶级矛盾,传统家庭伦理的失序和人性挣扎的激烈,人们隐隐感到的一线光明却走不出眼前困境的悲哀,在《雷雨》中透过周家的客厅,都有形象、鲜明、生动的反映。《雷雨》显现了现实主义戏剧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它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贵、鲁大海等人,具体而生动,独特而鲜明,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周朴园的专制与冷酷,周萍的自私与怯懦,蘩漪的任性与极端,四凤的单纯与善良等,都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人的性格缺陷与自然欲望,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

图片

话剧《雷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演出

《雷雨》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深邃、幽暗、矛盾、辩证的特点。在悲剧的规定情境之中,剧中人物不是非黑即白、非恶即善、非好即坏的简单的人,他们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是社会伦理的载体,是悲剧的制造者、推动者,也是悲剧的承受者。雪山崩塌之时,没有一朵雪花是置身事外的。

周朴园一直怀念着“死去”的侍萍,却认不出眼前的老妪。一旦发现真相,立即开出一张支票,警告侍萍,以后鲁家的人再也不要踏进周家的门。周朴园是侍萍悲剧的始作俑者,侍萍对他有过强烈的恨与悔,但是等她踏入周家后,还是忍不住停下来,要见见周朴园和周萍。蘩漪具有“最雷雨的性格”,她渴望自由与爱情,却最终陷入绝望与疯癫。她阴鸷、热烈、决绝,生命里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性格极端而矛盾,她对于周萍的纠缠、哀求、报复,加速了悲剧的进程。曹禺说过,要问蘩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那就只好问她的命运,看她为什么会落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周萍越想挣脱后母蘩漪的爱,就越要抓牢年轻的女仆四凤,越是如此,也就越发不可避免地跌进乱伦悲剧的深渊。单纯的四凤爱着周萍,如果没有风雨之夜私会周萍被家人撞见的情形,周萍是不会答应带上她一起走的,那么她的命运结局也许与母亲并无二致。两代人的悲剧为什么会重复上演?像四凤这样的贫家女,除了做女仆还能有其他人生吗?在阔人的家庭里,她的命运还有自主选择的可能吗?《雷雨》看起来很像戏,仔细一琢磨,自有其生命、人性、欲望、情感存在与变化的内在合理性。

图片

沪语话剧《雷雨》 

上海市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宝山沪剧团)演出

三、美学内涵和当代意义

《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戏剧,其艺术成就对于当代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雷雨》具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社会人生的批判与反思,有着对于普遍存在的人类困惑与人性幽暗的成功的艺术反映,也有中国式、民族化的悲剧美学的守正创新。这些经验足以激发当代戏剧家的创作灵感,增强其明敏的社会意识。

没有创作的冲动,只有被动的书写,为利益驱使的劳作,不可能产生艺术杰作。在《雷雨·序》中,曹禺说,《雷雨》对他来讲是个“诱惑”,是个“憧憬”,这也可以理解为浸泡了曹禺的心血、汗水、泪水的素材,让他情为之牵,魂为之摄,心为之动,让他必须写下去,欲罢不能。

曹禺用一种悲悯的心情写剧中人物的处境和悲情,他说引发他写作这部戏剧的,是脑际里闪烁的一点“隐秘”:这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许有一个命运的主宰。《雷雨》中,命运以无形之手,操控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侍萍与周朴园的恩怨情仇,四凤与周萍的爱情悲剧,周萍与蘩漪的爱恨交织,都透露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当周朴园质问侍萍为什么30年后还找到周家,侍萍悲哀且愤怒地呐喊:“是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谈到剧中人们的命运,曹禺说,宇宙是一个黑暗的坑,落在里面,无论怎样挣扎都逃不出去。

渺小的个体生命面对宇宙的浩瀚无垠,进行着顽强的决然的抗争,如果悲剧注定要发生,那么人的价值正体现于不屈不挠的、自觉与不自觉、无尽无休的抗争过程之中。可怜的四凤的死、单纯的周冲的死、绝望的周萍的死,大悲剧发生后,侍萍的痴、蘩漪的疯,周朴园在清醒之中忍受的丧子毁妻之痛,都令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雷雨》的悲剧内涵之中,包含着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等方方面面的特征,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和持久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悲剧的“卡塔西斯效用”。

毋庸置疑,《雷雨》通过对封建家庭的伦理悲剧的描写,揭露和批判了旧时代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但是,曹禺反对别人把他的《雷雨》当成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他说他写的是一首诗,一首抒情诗。多年以后,女儿万方问父亲,他的剧本为什么以《雷雨》命名?曹禺说,雷,是天上轰隆隆的声音,警醒世人;雨,是自天而降的洪水,洗涤灵魂。

图片

中篇苏州弹词《雷雨》

苏州市评弹团 演出

曹禺不愿意导演们在排演《雷雨》时去掉序幕和尾声,在剧中的四凤、周冲、周萍死亡之后,他不愿意剧情戛然而止,希望序幕和尾声的存在,能够保持住观众心中的诗样情怀,引导他们的情绪进入更宽阔的沉思的海。为此,他模糊了剧中确定性时间,把悲剧的发生推向辽远的从前。直到1936年曹禺为中华剧艺社在南京导演了《雷雨》,全本的演出长达5个多小时,演员和观众都感到了疲惫,他才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执念。1949年之后,曹禺长期担任北京人艺的院长,剧院演出的《雷雨》的多个版本之中,也去掉了序幕和尾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禺放弃了对戏剧诗性的坚持,他不仅特别重视戏剧语言的生动、优美、节奏性强、朗朗上口,富有独特个性和抒情特征,具有表意之真、意象之美;而且他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他的戏剧语言常常蕴含丰富的潜台词和言外之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戏剧更具艺术感染力。

《雷雨》的情节、结构很有戏剧性,但它不是以情节曲折取胜的佳构剧,它有其自洽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雷雨》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状态,但它不是享誉一时的社会问题剧,时过境迁便失去其艺术价值。后世的人们总能发现《雷雨》不断被诠释的可能性,见证它不断延展的意义空间,认知人物命运不可理喻的普遍性意义,感受人性之中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

《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话剧作品,其经典性体现在戏剧故事、完整结构、人性内涵、悲剧精神以及语言魅力等多个方面。迄今,全国各地的话剧院团绝大多数都演出过《雷雨》,此剧不仅被翻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剧、芭蕾、京剧、越剧、沪剧、评弹、黄梅戏、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这足以证明,《雷雨》所讲述的故事依然感染着今天的观众,换言之,《雷雨》依然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刊发于《剧本》2024.9  责任编辑:许可)

制      作:王淦涛

一      审:许   可

二      审:莫惊涛

终      审:武丹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