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永和二年《裴岑纪功碑》附名家手迹,收藏版

 朝歌淇水悠悠 2024-11-03

Image


东汉永和二年碑《裴岑纪功碑》

《裴岑纪功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和二年(137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镇海碑''雍正碑''裴岑碑''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东汉裴岑纪功碑''东汉永和二年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Image

《裴岑纪功碑》高约160厘米,宽约60厘米,阴刻6行,每行10字,主要记述了东汉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带领三千郡兵击败匈奴呼衍王一事。书法上,其字体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

Image

Image

裴岑纪功碑》高清放大版字帖

《裴岑纪功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和二年(137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镇海碑”“雍正碑”“裴岑碑”“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东汉裴岑纪功碑”“东汉永和二年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Image

Image

《裴岑纪功碑》原石

Image

《裴岑纪功碑》拓片


Image
Image

裴岑纪功碑

时间: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

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也称《破呼衍王碑》

释文:  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免除)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万世。

规格: 碑高142厘米,宽59.4厘米,上锐下大,像孤笋挺立,望之如石人,因名其地。碑上镌刻汉隶6行,每行10字。

书法上,《裴岑纪功碑》的字体系以篆为隶,由篆变隶之渐,最大特点是“生”与“简”,与《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其用笔以方折笔法为主,又糅杂篆笔之婉曲,无汉隶之明显波挑,毫无圆滑做作之气,如“汉”字、“年”字、“月”字、“郡”字等,与《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上文字用笔结构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方正硬朗,即所谓的“生”。另一方面,其结体外廓比篆书短,又比隶书长,介于篆之长形向隶之扁形过渡阶段,简练干净,无故意盘曲缠绕、附庸造势的笔画杂侧其间,字体圆劲古厚,气势磅礴,雄劲大度,章法茂密,如“郡”字、“众”字、“西”字、“害”字等,简洁利落,如落叶后的古树,枝干似铁,苍劲无比,即所谓的“简”。

清代史学家汪中《裴岑碑》,得见于江宁。汉碑之存于世者,此为天下第一。(《容甫先生年谱》)

清代书法家郭尚先此碑朴古遒爽,其法大似摹印篆,与《鄐君》《杨孟文》《李翕》诸摩崖为类。(《芳坚馆题跋·卷一·汉裴岑纪功碑》)汉人分书多短,惟此结体独长。次则《析里碑》耳。此石尤圆劲瘦削,不易及也。(《芳坚馆题跋·卷一·汉裴岑纪功碑》) 

清代书法家方朔字在篆隶之间,雄劲生辣,真有率三千人擒王俘众气象。(《枕经堂金石跋·卷二·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跋》) 

Image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Image

《裴岑纪功碑》拓片局部

《裴岑纪功碑》高约160厘米,宽约60厘米,阴刻6行,每行10字,主要记述了东汉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带领三千郡兵击败匈奴呼衍王一事。 书法上,其字体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

Image

【1】惟汉永和二年

Image

【2】八月,敦煌太守

Image

【3】云中裴岑将郡

Image

【4】兵三千人诛呼Image

【5】衍王等,斩馘部Image

【6】众,克敌全师,除

Image

【7】西域之灾,蠲四

Image

【8】郡之害,边境艾

Image

【9】安,振武到此,立

Image

【10】海祠以表万世。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 黄易藏本

Image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纵:27.1厘米,横(半开):15厘米。1995年日本宇野雪村捐赠。此为乾隆癸丑拓本,五开跋二开半,黄易鉴藏,题签、题跋并钤“小蓬莱阁”印。


碑立于汉永和二年(137年)。碑文记述汉敦煌太守裴岑之战功事略。书体为古隶,系由篆入隶之体,雄健生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古茂雄深,得秦相笔意。”碑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黄易为此册题跋:“此碑远在塞外,旧拓罕覩。自乾隆二十二年裘文达公按行西域以搨本携归,求者日众,戍卒、居民摹刻射利,遂致鱼目混淆,故世所传本多雁鼎也。是册为翁覃谿宫詹寄赠二本,来书云,此即文达公丁丑年所搨本也,较诸近年搨本似为有据。因装裱成册什袭藏之。惜其地远,搨手不精,以致浓淡失神。恨不亲至碑下搨之为快耳。”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伊秉绶 临《裴岑纪功碑》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清代书法家。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以隶书成就为最高,具有强烈的个性,开一代新风,为清代碑学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伊秉绶的隶书与传统八分有着很大的不同:笔划省去一波三折,代之以提按甚少的平直线条,结体则更是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但这并非技穷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汉隶神髓、洞悉艺术本质后的一次大胆变异。伊氏自己总结为:“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其从汉碑中摄取神理,自开面目,为后世书法创作带来很多新的启示,影响广泛而深远。

Image

伊氏所作隶书匾额、楹联,用笔沉着劲健,结体充实宽博,

气息雄浑静穆,通篇极富疏密聚散之变化,

于遒劲中别具姿媚,朴素真挚,古气盎然,

体现出正大的庙堂之气。

伊秉绶 临《裴岑纪功碑》
高清大图
Image

伊秉绶节临《裴岑纪功碑》

Image

▲黄苗子《裴岑记功碑》

清代书家黄易临写并题跋

黄易(1744 年11月22日—1802年3月26日),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钱塘黄氏八世。兼擅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黄易题跋 | 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铭刻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前人著录所未见。雍正七年,大将军岳公得於西塞巴尔库城西石人子,移置将军府。十三年,徹师又移置关帝庙。苦寒之地摹搨殊艰,土人遂有模刻者,此乃真搨本,不易得也。钱宫詹辛楣先生云,汉自安帝后北匈奴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间,专制西域,共为冦钞。敦煌太守率兵掩击克敌全师,可谓不世之奇勋,而汉史不著其事,盖其时朝多秕政,妨功害能者众,边郡文簿壅於上闻故也。而此石经久犹存,岂非抑於一时而彰於千载耶。黄易临写并识。

刘文华临《裴岑纪功碑》欣赏

Image

刘文华 临《裴岑纪功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刘文华(1955年-2022年12月23日),汉族,生于北京。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五、六届书法展获“全国奖”,第四、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获奖。师承刘炳森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

编外:

 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上自周秦,下迄于今,绵延两千余年。唐朝宰相张说所撰《赠太尉裴行俭神道碑》载:“其先出于嬴姓,伯益之后也。秦则裴侯始封,汉则侍中受职,魏晋之代郁为盛门。八裴方于八王,声振海内;三子尊为三祖,望高士族。”特别是到了隋唐之世,裴氏家族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三千余人。上下两千年,裴氏先后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进士68人。

  裴氏家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碑刻。由于岁月沧桑,战火不断,现多已散佚不可考。但从裴氏碑馆内存藏的碑碣和《裴氏世谱·碑志》中收录的碑铭来看,仍有稀世珍品。它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存的裴氏碑刻档案,最早的是东汉永和二年(137年)的《裴岑纪功碑》,最迟的是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的《清谱序碑》,前后时间跨度长达1720年,几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末。如果把裴氏碑刻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几乎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裴氏家族的显要地位,使得裴氏子孙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因此,裴氏碑刻档案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裴岑纪功碑跋》中记有“惟汉永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首部众,克敌全师”的军事行动。《唐平淮西碑》记有唐朝淮西藩镇吴元济“以请不许,遂烧舞阳,犯叶、襄城,以动东都,放兵四劫”到李“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尽得其属人”的战事经过。《裴仆射济州遗爱碑》记有唐朝宰相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时,适逢“天灾流行,河水决溢,蝗虫避境”,“公急人之虞,分帝之忧,御衣假寐,对案辍食,不候驾而星迈,不入门而雨行,议堤防也”的治洪之事。《巡抚裴公墓志》记有清朝巡抚裴宗锡任青州知府时,“引博兴湖、大清河、小清河诸水,开稻田数千顷。沮洳之地,潴之为塘,种莲藕,隙地则种柳及波罗树,教民养山蚕,野无旷土,民至今享其利”的发展生产之事,等等。裴氏碑刻档案以其深厚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裴氏碑刻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碑身、碑文、书法三者的完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它是雕刻艺术、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的综合体现。如: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的记录中州刺史、九曲城主裴鸿功绩的《裴鸿碑》,书法稳健,刚劲有力,汉隶与魏碑合一,为全国书法名碑。记录唐朝宰相裴光庭功绩的《裴光庭碑》,碑身方形,为两面刻,正面为唐玄宗草书体,阴面由名相张九龄撰文,玄宗御笔行楷,书法隽丽遒劲,均为翰墨中之珍品。特别是记录唐朝名相裴度功绩的《唐平淮西碑》,由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撰文。李商隐在《韩碑》一诗中描写该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碑文“点窜《尧曲》《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因该碑认为裴度运筹帷幄的功劳第一,引起了李的不满。据《旧唐书·韩愈传》载:“不平之。妻出入禁中,因诉碑文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但千余年来,此碑一直为世人所敬仰,直到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由刑部员外郎锺秀等人重立,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著名书法家祁隽藻书丹。该碑由四通巨碑组成,一连四石,为方座。字大如拳,气势磅礴,且石质精细,刻工绝佳。由于该碑文章好,书法好,镌工好,故又称“三绝碑”。

  裴氏第二十六代裔孙、西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裴氏碑刻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留给后人的启示是十分珍贵的。我们要本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原则,加大对裴氏碑刻档案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使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会上,一件曾经武慕姚先生递藏并题跋的《汉裴岑纪功碑》朱拓本以11000元成交。近日在我市杨先生处见到此碑的墨拓本,系赵筱三旧藏,亦不失为片羽吉光,弥足珍贵。该拓本纵103厘米,横57厘米,为扑拓的“淡墨本”,墨色虽浅,但无碍辨识碑文。右边空白处行书题跋云:“纪文达戍乌鲁木齐时,亦云此碑为汉之最善者,埋没荒隅,久无人见,故能稍存遗迹。余蒙遇安大令来张(家)口催饷雇驼,赠此拓片十张,亟营中艺人裱之,张之行幄,以消旅闷。癸酉年秋日识。”惜无落款,加之印文模糊,看不清是何人所题。拓本上另有几方收藏印,可辨识者为“鲁阳赵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和“筱三鉴赏”。该碑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碑石旧址在新疆巴里坤城西之石人子。碑高142厘米,宽59.4厘米,上锐下大,像孤笋挺立,望之如石人,因名其地。碑上镌刻汉隶6行,每行10字,清晰可辨。字体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碑文记载的是东汉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率兵战胜匈奴呼衍王之事。此役《后汉书》中未见记载,因此备受专家学者重视,被誉为汉碑瑰宝。该碑的发现及经历也颇为传奇。清雍正七年(1729),宁远将军岳钟琪驻军巴里坤时意外发现此碑,遂移置将军府,后又迁往巴里坤城外关帝庙,并筑亭加以保护。因碑文书法精湛,不少戍边将士返乡时竞相拓印。传说有部分湖南籍军士,返乡时船过洞庭,风急浪高,船翻落水。奇怪的是,凡身揣碑文拓本者全都生还,无拓本者则丧生。此后有关此碑的传说愈传愈神,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载有一则:“……裴岑破呼衍王碑,在城西十里海子上.则随人拓摹,了无他异。惟云海子为冷龙所居,城中不得鸣夜炮,鸣夜炮则冷龙震动,天必奇寒,是则不可以理推矣。”文中所述,虽属荒诞,但此碑最初立于湖畔,当地相传其有惊天镇海之力,既可镇服湖怪,又能避免天降风雪,故此碑亦名《镇海碑》。1931年,青海马步芳之堂弟马仲英窜至新疆,进攻巴里坤。守城军兵怕关帝庙会成为敌人攻城堡垒,忍痛烧毁庙宇房舍时,此碑被火烧裂。事后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张钧,将裂开的碑石用麻皮蘸胶水箍好,运至仙姑庙保存。不巧那年大旱,当地乡民听说是因“镇海碑”移走之故,便强行把碑石迁返原处,不料途中又弄裂了碑身。上世纪五十年代该碑被运往乌鲁木齐博物馆珍藏。

Image
来源:韦芦

    欢迎学术转发交流

Image

 郑州莘舆学堂:

书法、美术艺考培训

中小学生书法、美术等级考试

莘舆书法、美术艺考学员专业课过关率100%

Image

藏拙斋品鉴,扫码加微信:

编辑不易,转发鼓励,点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