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老旧刊物。 1998年1月7日华克之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1月13日早晨,北京天幕低垂,寒风凛冽,设在北的灵堂更显得庄严肃穆。当哀乐响起,祭灵开始,人们含泪向华老遗体致敬时,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雪,洁白的雪花飘向大地,飘向灵堂,也飘向每个人的心头,使人顿生遐想,这是苍天有情,为华老作长空祭奠。 血荐中华 以身报国 华克之1902年出生于宝应汜光湖乡一户书香门第,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1924年他就读南京金陵大学,并担任该校学生会主席。其时,中国封建社会虽已走到尽头,但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仍然困扰着每一个中国人,神州风雨飘摇,国运衰微,民不聊生。为了奋起救国,华克之在中国共产党人宛希俨、恽代英、侯绍裘等人的影响下拍案而起,先后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南京全体学生和市民的大罢工,和英、日帝国主义的在华暴行进行坚决的斗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使华克之进一步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和中国积贫积困的原因,他决心以七步流血的方式手刃国贼,以救国家。为此,他离开学校回家卖掉所有祖遗,闯荡江湖、结交爱国志士,共谋大计。经过在香港、上海的长期策划,并在国民党左派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人的资助下,在南京建立起旨在为刺蒋作掩护的晨光通讯社。 机会终于来了。国民党决定于1935年11月1日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这一天蒋介石势必会出场。晨光社同仁研究后,决定就在这一天动手。本来是由华克之去执行的,但社内爱国志士孙凤鸣却坚决要求由他去完成这一使命。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报国方面不能有多大作为;而华克之不仅文化水平高,并且交游广泛,阅历丰富,在救国斗争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最后大家同意了孙凤鸣的意见。 1935年10月28日,距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仅剩四天了,按计划晨光社除留孙凤鸣一人外,其余人员全部要在这一天撤离。当天晚上,华克之与义结金兰的爱国志士孙凤鸣在南京东站洒泪告别。孙凤鸣忽然从胸前拔下一支钢笔递给华克之说:“做个永久纪念吧!”华克之一看原是自己送给他的那支派克金笔,就不解地问道:“你是记者,没有笔行吗?”这时,孙凤鸣深情地喊了声“四哥”,说:“今后我还有机会用吗?”霎时间,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泪如泉涌。 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如期开场了。孙凤鸣以记者身份持证入场,本来要将仇恨的子弹射向蒋介石的,岂料蒋命大没有出场,致使二号国贼汪精卫连中数弹作了蒋的替身。孙凤鸣开枪后自己也被击倒在地,血流如注,第二天这位义薄云天的志士就离开了人间。 晨光社事发后,蒋介石大开杀戒,连许多无辜都惨遭杀害,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在严刑拷打后被推进了镪水池。华克之成了蒋介石的钦定要犯,悬赏十万大洋到处捉拿他。几年后,当汪精卫叛国做了汉奸,冯玉祥将军曾激愤地说:“视汪今日之行为,应该为孙凤鸣竖立纪念碑。”但这一愿望在国民党统治时代是不会实现的。 隐蔽战线 屡建奇功 刺汪以后,华克之从同伴的血泊中领悟到,要改变国家的命运,单凭个人奋斗是无济于事的,唯一道路只有投奔共产党,才能实现反蒋爱国的宏愿。1936年春天,他突破国民党特务布下的天罗地网,乔装改扮,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荣幸地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本想在延安参加革命,但党中央考虑到他的社会经历和广泛接触过社会各种上层人士,决定派遣他仍回上海,到敌占区去为党工作。华克之欣然领命,并当毛主席面立下誓言:“党有差遣,克之万死不辞。 1938年秋,华克之奉命回到上海。1939年经廖承志、潘汉年介绍,毛主席亲自批准华克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鲜红的党旗在华克之心中一直高高飘扬。华克之在党的领导下,在敌占区的隐蔽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演出了一幕幕惊险话剧,一台台动人好戏。他先后用过几十个别名,化装过记者、教授、将军、华侨巨贾、种植园主等各式人物,往返于港、沪之间,出入于敌、伪、顽的高门大宅,与狼共舞,随机应变,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他充任过党中央与宋庆龄、李济深、陈铭枢之间的秘密信使;多次营救被捕同志;为党组织筹集过数千两黄金作活动经费;从敌营垒里巧妙猎取军事情报送往延安,使党中央及时制定应变对策;他还通过各种关系,利用敌顽两军矛盾,为浙东新四军三五支队解围;冒险从国民党的国防部秘密仓库中智取出大批二点五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支援我军统帅部解放全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前夕,华克之又千方百计从敌人的指挥中心弄到江防计划图,帮助解放军如虎添翼,跨越天堑。在这一幕幕惊险话剧中,尤其令人惊奇的是,他从日本武士道的军火仓库中,智取出大批军火支援新四军的故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在上海储藏的大批军火眼看就要被蒋介石接收。在这个节骨眼上,华克之想为党做一份新的贡献,经请示潘汉年与老太爷以后,他化装成河南战区司令刘峙部下的一位中将,在一位在上海滩神通广大、又多次帮助过共产党的朋友帮助下,逐渐接近主管后勤的日本冈田少将,利用日军当时惶惶不安的心理,游说他献出军火,投奔河南战区为自己找一条光明出路。经过多次惊险曲折的过程,最后冈田终于上钩了,一下献出黄白色(TNT)炸药540大箱和194挺新机枪,华克之及时将它送给苏北新四军,为此,受到党中央的传令嘉奖。解放后,陈毅同志在上海见到华克之,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张胖子(华克之公开名字叫张建良),感谢你送给的枪支弹药,一下为我们武装了四个机枪连。” 清风盈袖 一尘不染 华克之一生恪守清贫,素怀如白水。1955年4月3日,潘汉年同志蒙冤入狱,华克之亦未能幸免,被捕时家中别无长物,只有50元人民币的一张存折。1979年平反时,组织上给他8万元补助,他只接受几千元,其中除了用2000元修缮一下住房外,其余钱全部接济了孙凤鸣的孙子和晨尧秋烈士的后代。他的家庭更是远离时尚,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墙上挂的只有朋友送的两幅字画;17英寸彩电是女儿女婿的;一张旧沙发上蒙一条旧浴巾;旧饭桌上铺一块塑料布;写字台和小方凳既陈旧又不配套;卧室里除一张小板床和一个旧衣柜外,其他一无所有。他并不缺钱,他的收入,除一部分用于简单的生活外,其余的钱大多用于希望工程、赈灾和接济烈士后代了。甚至在临终前,华老还将自己积余的5000元嘱家人送给宝应县委,代其在家乡多栽几棵树。清贫如斯的华老常说:“先贤有言“美为之前,虽美不彰;美为之后,虽美不传。” 人去英名永,花落香更浓。华老虽已远行了,但是,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为党为国为人民立下的功勋也是不朽的,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
|
来自: 飞龙在天cokvj5 > 《职场》